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8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灌到6000就停*/-93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00:09
stop!!!I've got 6000P*/-93
zhushenxp
发表于 2008-2-10 18:10
我日啊,,居然还在灌,SB到头了~~~~*/-95
米兰的红与黑
发表于 2008-2-10 21:02
原帖由 zhushenxp 于 2008-2-10 18:10 发表 http://bbs.chiphell.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日啊,,居然还在灌,SB到头了~~~~*/-95
猪婶,JJ不想要了?*/-19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1 23:49
原帖由 米兰的红与黑 于 2008-2-10 00:09 发表 http://bbs.chiphell.com/images/common/back.gif
灌到6000就停*/-93
水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34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18
好久没灌水了。我接着来。*/-70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3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蚀》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有《韩昌黎集》。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3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4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4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珮,与我高颉颃。”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4
韩愈名言
--------------------------------------------------------------------------------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其意不师其辞。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负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之学者必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7
柳宗元
(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8
1.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8
2.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第三人称
发表于 2008-2-14 14:38
3.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