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U.2船的用户,你可能需要了解的一些常识
本帖最后由 T.JOHN 于 2023-5-23 13:33 编辑2023年,随着NAND价格持续走低,7.68T满血大船降至普通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偶尔有人会PM我在哪家店铺买或者应该如何转接,因而开个帖子以解释一些常见问题。
价格篇
NAND行业价格调研主要来自于trendforce,即便权威如华尔街日报也是引用这个调研机构的价格预测。今年价格目前仍在下跌中,至少Q2前不会回弹。
最新的一篇bulletin提到三星4月7日计划减产dram,但是dram价格今年预测会持续下降至Q4。3月17日的新闻提到尽量NAND市场价格暴跌,但WD在22Q4增加了20%出货量,可见价格下降看不到头。因此现在开始备战618是毫无问题的,而等等党非刚需甚至可以明年再看,如果想抄底?那只能抄在半山腰上。如果是刚需?那随时都可以入。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3/23/darm--nand.png
Trendforce行业新闻:https://www.trendforce.com/presscenter/news
NAND每日价格表: https://www.trendforce.com/price/flash
转接篇
做了表格简单汇总各种转接方式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table1693f2b92e13528e9.png
就消费级主板而言,目前最佳的转接方式是M.2转8654/8612(8611),再用线连U.2 SSD,主要原因如下:
1. PCIe兼容问题肯定比M.2口会多些,比如接CPU直出的PCIex16的通道,如果不装GPU,容易卡自检,因为一般消费级主板默认是GPU
2. U.2盘普遍功耗高,典型功耗12w~25w,相当于一颗笔记本的CPU,没有主动散热很难保证其稳定性。家用没有8038这种5000rpm暴力扇,不宜装在PCIe位置和GPU这个最大热源放一起
3. M.2本就是用于存储,PCIe还可以用于其他设备,没必要额外占用PCIe槽
至于转接卡/线电气性能导致信号不佳,可能降速问题则不必担忧,PC用户没有服务器的背板不存在二次转接,跑个4.0不是问题。而5.0的U.2盘都有了,也是一样的接口和线材。
4.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使用PCIe供电有概率烧盘,烧卡,烧主板,使用电源sata供电无此风险。参考本坛 《佳翼的转接卡让我一次BOOM了三块SSD》
接口篇
对于转接而言,8643/8654/8611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无太大区别。只是8643(mini-SAS HD)已经淘汰了,作为legacy接口转接PCIe,它的针脚定义也不是标准化的,厂商会自定义可能导致不兼容。
8611主要应用在各类服务器主板和超微自家的retimer卡上,8654则是传统HBA卡LSI(现被博通收购)从9500系列开始推行,这两种新的接口主要是方便硬盘背板的布线。
而硬盘背板不得不提到U.3接口,即SFF-TA1001,目前这种接口只存在于少数服务器背板上,和个人用户都没关系,企业推出的U.3的盘也兼容U.2。
Present PCI Express legacy internal implementations using SFF-8643/73 connectors are vendor specific (Not standardized) and do not align with legacy SAS/SATA implementations. Some are 85Ω; some have a white ring on fixed ends. As a result, PCIe cables utilizing SFF-8643/73 connectors can currently be plugged intolegacy SAS/SATA implementations resulting in signal incompatibilities.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2023-04-21-124113.pn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9401.png
8654/8611的高度比8643要低,在接线时可以降低和超长的显卡干涉概率。参考尺寸:8643高度14.17mm,m.2座子2.5mm,显卡尾部高度16mm。图为8654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8654-vga.jpg
经过两三年的发展,现在8654和8611价格已经和8643差不多了,没必要省这10块钱。他们的价格差异主要取决于座子的成本,当产量到达一定程度,模具费归0,即可忽略不计。
8654(slimline SAS)和8611(ocu-link)主要参数比较如下图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8611-vs-8654.png
8611其实更“高级”一点,因为它的针脚定义带供电,但实际上没人用,Reserved。这两种接口都有4i/8i两种宽度接4x/8x的设备,或者一个/两个U.2盘。8611功能上和8654没啥区别。大体的性能参数都一致,区别在于寿命8654标了10年,比8611 5年更长。另外由于锁扣是单独设计的,不集成在座子上,锁紧力为50N,比8611的30N更大。再加上8654价格比8611便宜,因此我建议用8654。参考价格(包邮):m.2转8654转接板30元,8654转8639+15pin线55元。
产品篇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table20ffcb5f8d3706d5c.png
由于上文已经提到,NAND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本表价格只是参考。目前有全新货品的也就这三款,有3-5年的店保或者官保,其他的二手品比如大普微就不列了。
从绝对性能来说,CD6最优,PCIe4.0毕竟吞吐量翻倍了。
从性价比上来说,PE6011最优,价格低于SN640,并且性能略强。
从可靠性上来说,BiCS4更优,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级产品。
从售后角度来说,某WD总代的SN640最优,5年保也就贵个几十块钱。
综合来说,以目前价格,我个人觉得SN640较好,个人用户买to B产品,有个总代能兜底还是比较靠谱的,另外WD的dashboard还能更新SN640固件也是加分项,而多出来那么多IOPS你真的用不到。就好像很多人用optane装windows,然后说我没觉得和原来三星970evo有啥差别。因为windows开机时不会用到200MB+的4k Q1T1性能,20MB的4k Q1T1差不多就是windows启动所需的上限了,自然就没差别。
那如何用到那么高的IOPS呢?就是放在服务器上,一个盘同时被N个用户使用,即划分虚拟机出租,10几年前叫VPS,现在叫云计算。比如A用户正在运行爬虫,B用户正在玩PT,C用户正在运行语言模型。不同虚拟机上,有读有写,文件块大小和队列深度各不相同。企业盘如果像消费级盘玩SLC缓存和缓外那种策略,碰到垃圾回收,直接速度暴降至比sata都不如,那客户肯定抱怨,所以性能要保持一致性,PC用户用不到那些持续性的性能是完全正常的。由于使用场景不同,消费级的3秒真男人策略不具备可比性,普通消费者往往只需要3秒的性能,因为3秒就完事了,并不在乎有多持久。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容量,就傲腾那种容量?同价格,7.68T vs 380G,优势在我(NAND)。
散热篇
以CD6和KC3000举例,两者均为同类产品种发热的佼佼者
Model Number: KCD61LUL7T68
Firmware Version: 8002
WarningComp. Temp. Threshold: 73 Celsius
Critical Comp. Temp. Threshold: 82 Celsius
Supported Power States
St Op Max Active Idle RL RT WL WTEnt_LatEx_Lat
0 + 27.50W 25.00W - 0000 500000500000
1 + 19.80W 18.00W - 0011 500000500000
2 + 15.40W 14.00W - 1122 500000500000
3 + 15.40W 14.00W - 1122 500000500000
4 + 15.40W 14.00W - 1122 500000500000
5 + 15.40W 14.00W - 1122 500000500000
6 - 5.00W - - 6666 500000500000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1635214181208767.png
CD6的PS3,即低功耗模式为14w,是KC3000 4TB满载写入PS0的1.4倍,PS0则是最高27.5w=intel 1165G7。
群联E18是8通道主控,每通道最高支持1600mt/s,已经可以算是企业级了,所以他相比一般的4通道主控更热。而CD6-R是16通道,CM6-V是18通道,16通道是真正数据中心级标配,包括不仅限于三星,镁光,intel。
题外话:最近比较火热的联芸1602是4通道主控,并不带dram,每通道最高支持2400mt/s,配合唯一标称2400mt/s的YMTC的232L tlc。抛开稳定性不谈,此方案是目前消费级最为先进的低功耗+高性能方案,且全套国产。
CD6实测温度:
坏境:室温22度
位置:P280的硬盘位,避免热源干扰
散热:6mm铜片+0.5mm导热垫+6010风扇,价格69.5元(含邮费)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in-case.jp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coolant.jp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2/idle-60.pn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table3.png
目前所有的datacenter级U.2 SSD的主控都在背面,intel/镁光/大普微/小海豚在背面都做了开槽处理增加散热面积。我的9200max在有风道的服务器4U机箱中待机是45度(主动散热但无散热片)。
PE6011/SN640/CD6背面都是平的,前两者是低功耗盘,CD6也可以做成7mm薄盘,只是为了装在服务器背板上加高成15mm保留风道。PC用户可以无视这个开孔的风道空间,因为你不装在服务器机箱中用,想要改善散热仅在背面贴散热片和导热垫即可,正面无需处理。
总结:
CD6用被动散热是不行的,楼下有回帖使用WD猛禽的硬盘架增大散热片体积可行(我没实测,但有不少回帖证实)
如果散热片够大,则散热效果对风扇转速不敏感,相差1000rpm散热效果接近
由于风扇功率很小,差1000rpm噪音其实区别也不大。如果你是顺风耳,可以用fan control进行DC调速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fan-control.png
推论:
考虑到兼容性,理论上3mm散热片+风扇即可满足散热要求,全速使用不触发温度墙,73度警告,82度临界。
性能篇
我其实没啥兴趣测性能,因为storagereview,anandtech都有。只是CHH有人发帖问windows下 CD6只有2G不到,盘有没有问题?需要直连CPU吗,连芯片组会不会影响性能?就这两个问题简单测下就知道其实硬件上都不存在问题
测试环境:
CPU:12400@5G
MEM: 8Gx4@3375mhz cl15
MB: B660M PG
OS: win11 22h2 22621.1555 + NFTS w/ hyper-v | debian11.5 bullseye kernel 6.1 + RAW
Firmware:8002
连接方式:使用接芯片组的M.2转8654,再用8654转8639线连接CD6
以下为CD6的标称性能和测试。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2023-04-21-185852.pn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CD6.png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table4.png
linux下使用裸盘测试,即没有格式化和文件系统,之后转到windows下格式化为ntfs测试。win11我开启了内核隔离,也就是hyper-v,会降低一切性能,包括i/o和延时。
1.非直连性能限制?
B660M芯片组对性能基本没有限制,吞吐量和延时和标称无异。唯一不达标的就是读取IOPS,4KB QD256上不了600k,也许z790能更强,只是你确定你能用到1000k的IOPS么?[怪脸]
2. win11写入限制?
win11确实有2G左右的写入限制,即便在linux下使用NTFS写入,10倍延时情况下也能有3G写入。这个问题只能等巨硬自己修或者换win10。
3. win11性能衰减?
win11下Q1T1性能不差,最大读取吞吐量也没问题,所以你日常不会使用出和win10的差距。
延时相比裸盘都有显著增加,理论上对打游戏有debuff,可能会被1帧吊打,这和我开启内核隔离也有关系。
至于4K QD256/32 随机读/写的IOPS只有理论性能一半不到,这个对PC用户虽然影响不大。可能是NFTS文件系统的原因,和裸盘有差距正常,倒不是win11的锅,因为win10也一样。
注:这个峰值IOPS不同产品测试方法不同,我是根据CD6产品页面来测的,由于没写线程数量,因此测的是单线程下4K QD256随读和4K QD32随写。作为比对,SN750产品页面测试方法是8线程QD32。Kioxia EXCERIA PRO标的是16线程QD32。CDM v8默认是16线程,所以大多数人测的都是16。这里和CPU一样,单线程强自然比多线程强来得更有用。
目前市售8002固件性能接近于CM6-V,而非CD6-R,性能释放完美,写入IOPS甚至高于CM6-V标称,但功耗无论待机还是满载都非常爆炸,ENJOY~ CD6现在可以自己更新固件了吗 技术好文! 支持
還有PE6011 是真的香,主要是不熱[恶魔] 资瓷。。。 最后入了个6011,打算等618再看看,价格能再下去200-300就再搞个SN640 等国产M2 8T的廉租房 好文支持,前几天入了个CD6 世纪嘉华和联瑞的PLX上行3,0卡其实挺便宜的,699分8个口差不多就是150块的连接成本.
另外还看到有LSI9500的三模卡,好像SATA,SAS,NVME都能接但只能3,0x8半工 无散热片待机60C真的有点高了,一般NVME盘全写或者70/30读写情况下,主控温度压在70C以下最好
家用机箱对硬盘位的散热还是比较弱的 nb,感谢大佬好文,收藏为敬 大佬请问sn640可以不加散热长期使用吗 价格要是能降到1500 7T,那就很理想了。 我喜欢M2转接线。
前些天闲鱼80一根买了4根 75cm长的,挂到了机箱背面出风的地方。 本帖最后由 无奈的精灵 于 2023-4-21 21:51 编辑
https://www.chiphell.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497804&pid=52118428
用上这个西数的服务器硬盘拆机散热架后,我的CM6实现被动散热并且瞬间成为了温度最低的硬盘……
某宝少量店铺有卖拆机件 马克,等等党一枚 ts02147823 发表于 2023-4-21 21:09
CD6现在可以自己更新固件了吗
不能,在linux下使用LVFS也无效,只有HPE的可以 非常感谢 巴特沃斯 发表于 2023-4-21 21:29
世纪嘉华和联瑞的PLX上行3,0卡其实挺便宜的,699分8个口差不多就是150块的连接成本.
一般人很少有PLX拆分需求,U.2一般装一个就够了。
9500Tri mode是PCIe 4.0的,并且用8654-8i接口,是全双工的。
https://img.kolbb.com/images/2023/04/21/9500.png
我有9400-8i是3.0的,接口是8643x2。Tri mode卡最大作用是接特定服务器背板可以扩展出很多设备,如果只接8639纯属浪费了。 终于有人总结U.2固态情况了,赞!先占个楼 好文。果断收藏。 本来还想弄个, 这温度基本就告别家用机箱硬盘位了 无奈的精灵 发表于 2023-4-21 21:50
https://www.chiphell.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497804&pid=52118428
用上这个西数 ...
这架子是不错,不过两个导热贴的位置看上去是给WD产品特别优化的,对着它主控?如果其他产品用还是得垫片高于定位孔高度的导热垫。
CD6 28度真的太低了,超出我对产品理解[流汗],这和环境温度低也有关。当然这个铁块看上去确实够大,也许能够做到被动散热?或者借助机箱风道的轻微气流散热 请问楼主,我刚买了块凯侠cd6,直接接在超微主板的u2接口,因主板不能正确识别cd6的温度,显示是-127多度,造成cpu风扇狂转,请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现在用pcie转接,倒是相安无事,但白白浪费了一个pcie插槽。
T.JOHN 发表于 2023-4-21 22:15
这架子是不错,不过两个导热贴的位置看上去是给WD产品特别优化的,对着它主控?如果其他产品用还是得垫片 ...
我是整面铺满莱9W,两块凸起来的位置用薄一点的。当时气温还比较低,这个是刚开机不久的温度,不过还是明显比另外两个傲腾要低。我的机箱是完全无风扇机箱,除了自然对流没有其他气流了。 本帖最后由 天涯海龟 于 2023-4-21 22:26 编辑
好文,个人觉得质保还是有价值的,计划买淘宝某wd总代的SN640。 T.JOHN 发表于 2023-4-21 22:15
这架子是不错,不过两个导热贴的位置看上去是给WD产品特别优化的,对着它主控?如果其他产品用还是得垫片 ...
迅猛龙那个转接架,就是一坨实心的铝。
迅猛龙没有做3.5寸的产品,只有2.5寸10000转这一个规格。
3.5寸产品就是拿这个架子转接,顺带增强了散热。 zhgna 发表于 2023-4-21 22:18
请问楼主,我刚买了块凯侠cd6,直接接在超微主板的u2接口,因主板不能正确识别cd6的温度,显示是-127多度, ...
屏蔽掉smbus看看,用高温胶粘住它 Q2前指4月(含/不含)前还是6月(含/不含)前? 另外 SN640 基本不用操心散热问题,也是加分项。
我的SN640放在原先SATA SSD的位置,后面有一个转速极低的9S 0812风扇,8cm 800rpm
温度50多一点,连续写入也不超过60度,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