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积木模型系列第八套:窟
本帖最后由 wode_liu 于 2023-7-10 14:25 编辑我们在为“一斗三升”的斗栱部选择原型时,偶尔翻阅到梁思成先生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其中有这么一张图。
图中显示了非常明确的“一斗三升”的构造,建筑屋面下的飞椽和瓦当也很鲜明,我们暂时将这个列入备选方案。只有一张图是无法据此做成积木模型的,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资料。
比如南响堂山地域那么大,这张图是在哪个石窟呢?现在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图中显示柱式为印度式束腰柱以及火焰式的大门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查找更多的资料。我们找到现存遗址的几张照片,显示的内容已经是破败不堪、风蚀严重。
门两边的柱是落在狮子的背部,狮子承担了柱础的功能,不过依然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两边的力士倒是栩栩如生,甚至还保留了一些彩绘,估计是因为凹在里面的关系。其他的一些细节,诸如屋顶并未完全中式,而是有个窣堵坡的覆钵丘,向上更是有个形似塔刹的宝瓶装饰,两侧更是有彩带和挂幡。
当再深挖的时候,发现这个窟在《**文化史迹》1-6卷中已经有收录。当时的情况比今时今日略优。
可以大胆推测,这个窟描绘的建筑造型与佛教刚刚进入中国非常相称。士大夫将佛教引入自己的家苑,在中式的楼阁之上增设覆钵丘、彩幡、宝顶等印度式的装饰物来供奉佛祖。以至于之后发展出中国式样的塔。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们决定把这个窟单独制作出来,同时也用做之后古塔系列的出发点。
中国古建筑积木模型系列 第八套:窟
“窟”的这种建筑形式源自于“生活派”佛教教徒们的离世修行,在摆脱俗世的纷扰之后,对自己进行更为严格的苦修。类似的情况不光印度有,中国、欧洲都有,也不仅存在佛教修行,基督教也有这样的修行方式。
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是敦煌石窟,始建于西突厥人,相当于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规模巨大,藏品丰富。河北响堂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齐,历经隋、唐、宋、元、明、甚至民国时期均有石碑和造像,目前留有石窟16座,分布于南北两处。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它的造像呈现出宽肩鼓胸、身躯粗壮、敦厚壮实的鲜卑花的民族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呈现的秀骨清像有很大的区别。
第七窟别名:千佛洞
窟平面近方形,穹隆顶,为三壁开龛佛殿窟。正面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主尊为释迦佛,左面龛主尊为阿弥陀佛,倚坐像。右面龛主尊残失。基坛上雕有神王形象。窟顶为莲花藻井,四面各两身对视的飞天或伎乐。窟外观是四柱三开间形式,窟顶雕凿出仿木构建筑的筒瓦、瓦垅滴水、斗栱(一斗三升)、檐椽等,屋脊上有山花蕉叶和覆钵丘、覆钵低平,宝珠形刹。两侧有短柱、柱头为莲瓣宝珠。此即为响堂最典型的塔形窟。前廊次间雕力士像。洞深3.48米、宽3.7米、高3.8米。
------摘自《中国佛教美术全集:响堂山石窟》
檐柱为八角形火珠束莲柱,对门二柱下踞蹲首(参考响堂山其他石窟,以狮子形态还原),上托圆栱火焰形门楣,门楣内有飞天、忍冬纹和卷云纹装饰。
力士的面相为椭圆的鹅蛋形脸,与北齐武平元年娄睿墓壁画人物接近,可以推断第七窟的开凿下限可能在武平年间(公元570年-576年),上限大约是天统年间(公元565-569年)。力士肩臂宽厚、前胸丰满、衣纹疏简、宽窄适度,整个近乎静态的造型中,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顶端的宝珠形刹,呈现出花瓶的外形。其中的起源可能是“袄教徒在拜火庙中,用一种波斯长颈、金银、带把的“胡瓶”装用于祭祀的液体。”内部装“火”、形似“花瓶”的这个装饰物。
刹上挂幡也是有讲究,一般为双幡。出处在《法苑珠林》中记载: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塔,并在佛塔上悬幡,为自己延长了25年的寿命。后世中国,我们在寺庙门口立一根幡柱(旗杆),悬幡在上。最亲民的证明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对战二郎神,最后所变化的寺庙,尾巴变成了幡柱。
积木模型据此一一构建出来。
谢谢大家喜欢 太窟辣 这是做乐高的吗,NB 感谢分享! tellmefather 发表于 2023-7-2 09:51
太窟辣
谢谢! haighost 发表于 2023-7-2 11:24
这是做乐高的吗,NB
不完全是乐高零件,国产也有部分。 Wolverine 发表于 2023-7-2 11:44
感谢分享!
多谢大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