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 显示器用户还是不建议用深色模式
采集了一下白点亮度 100 尼特时 win 11 深色模式下几个常用软件的背景,闪烁危害都挺大的。
之前光想着显示器通常不会用很低的白点亮度,忘了很多消费者怕烧屏一直开着深色模式用,想起这茬还是得提醒一下:桌面端纯黑底色的软件较少, OLED 用深色模式的话,大部分应用都在闪,一些用户觉得疲劳感比较强是正常的,还是浅色模式靠谱。
我一个4K便携OLED屏,只开100%亮度,接电脑基本只放电影和爱优腾这些,要么接NS或者PS5玩游戏。好像都没感觉闪过。
是不是只有低亮度才会闪呢? 什么显示器啊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23-10-10 03:01 编辑
我只觉得你这个窗口很刺眼。
闪烁敏感人群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白底黑字的危害却是对所有人都有。 邪恶的光B 发表于 2023-10-10 02:31
我一个4K便携OLED屏,只开100%亮度,接电脑基本只放电影和爱优腾这些,要么接NS或者PS5玩游戏。好像都没感 ...
这个“闪”不是你肉眼能直接观测到的屏幕在忽明忽暗,而是指的闪烁危害。
就是网上大家常说的那种所谓的“低频 PWM 瞎眼屏”那种“闪”。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3:00
我只觉得你这个窗口很刺眼。
闪烁敏感人群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白底黑字的危害却是对所有人都有。 ...
不太能理解“白底黑字的危害却是对所有人都有”是啥意思。
白底黑字和灰底、黑底白字相比,显然是大多数人舒适度更佳,也对视觉系统的损伤更小的。 cst4you 发表于 2023-10-10 02:48
什么显示器啊
120Hz WOLED TV, 138Hz WOL.ED MNT, 175Hz QD OLED MNT, 240Hz WOLED 都测了,没啥区别,深色模式下还没有 SVM 能小于 1 的 OLED.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23-10-10 04:16 编辑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4:00
不太能理解“白底黑字的危害却是对所有人都有”是啥意思。
白底黑字和灰底、黑底白字相比,显然是大多数 ...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551090-1-1.html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e4y1u7RL/?spm_id_from=888.80997.embed_other.whitelist&vd_source=1d93ad82f3e4334c62d5bcc3660c562f
经过研究,白底黑字更容易使得眼睛近视。 据说频闪是可以用手机相机测试出来的,我是小白,请大佬指导下测试方法,让我能大概了解一下 frenzy 发表于 2023-10-10 04:36
据说频闪是可以用手机相机测试出来的,我是小白,请大佬指导下测试方法,让我能大概了解一下 ...
手机那感光能力拍拍高亮度勉强够用,低亮度只能看个乐子……
你直接把快门速度放快, ISO 拉高对着屏幕拍不就完事了。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4:14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551090-1-1.html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e4y1u7RL/?spm ...
这句“经过研究”要说出来未免太轻松了。你可能不太了解,对眼轴的短&长期影响几乎是眼科玄学。
来看看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DOI/10.1167/iovs.62.15.22, 影响因子 4.925, 不说所谓的“顶刊”不“顶刊”,可能是 chh 人均以下?反正我是没这能力的。
“经过研究”也可以得出短波蓝光照射后抑制眼轴增长的结论,那咱们是不是得追求高蓝光灯具、高蓝光显示设备?你引用的视频作者就是卖防蓝光眼镜的,把这篇 paper 甩给他你看他还会不会“经过研究”?
在眼轴这样的领域,拿某篇初步实验的 paper 结论就作为“经过研究”的所谓论据,那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科学不存在了。短波蓝光既能抑制近视又能诱发近视,高对比文字既能造成假性近视又能缩短眼轴,充足光通量也能是伤眼的“真绿茶”呗?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23-10-10 06:04 编辑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5:41
这句“经过研究”要说出来未免太轻松了。你可能不太了解,对眼轴的短&长期影响几乎是眼科玄学。
来看看...
现代研究是发现,近视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中的蓝光刺激太少了。而显示器的蓝光光谱,和太阳光里面的并不相同,否则蓝光伤眼的理论就应该发展为出门就该戴防蓝光眼镜了。而且日常很少直视太阳光,而环境反射光会被吸收掉很多。阳光太强烈的环境也有巨大危害,所以要戴太阳眼镜。
毕竟现代东亚高近视发病率的统计学相关数据里面,发育期的室外活动少和白底黑字看得太多,这两条是很明显的。而且从古至今似乎也的确是这一类人的近视相对更多。
另一方面,不可察觉的闪烁伤眼不是更玄学吗?毕竟光本身就是波,是有频率的,本身就在闪,只不过频率很高而已。那么多少才算伤眼呢?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5:49
现代研究是发现,近视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中的蓝光刺激太少了。而显示器 ...
现代研究表明的近视一大原因的确和“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有关。
但相关度主要来自于高亮度、高光通量,带来的多巴胺分泌、维生素 D, 以及屈光模式的影响对视觉系统的刺激作用,而非“短波蓝光不足”。其中不同方向、设计的实验给出的结论中,“缺乏户外日光的高照度是诱发近视的原因”,是交叉验证后重合度最高的。
影响因子 4.614, DOI/10.3390/ijerph16142595,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Outdoor Exposure and Myopia Indica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另外咱们最好在说出“现代研究是发现”之前或者之后,稍微给一点点哪怕是 b 站视频这样的引用。不是你说了啥“现代研究”就又“发现”了啥定论。
毕竟你到现在说的啥现代研究发现这发现那蓝光又咋了,结果一看历史回复,唯一给出过的引用是一个卖防蓝光眼镜的。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5:49
现代研究是发现,近视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中的蓝光刺激太少了。而显示器 ...
“不可察觉的闪烁伤眼不是更玄学吗?毕竟光本身就是波,是有频率的,本身就在闪,只不过频率很高而已。”
……………… 这句话给我看傻了。
看来你是完全真的不了解,可见光的“频率”和闪烁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由于光速确定,光的频率是由其波长决定的。相同波长的光在时域上出现了不同的强度,这个才是闪烁的“频率”。
能理解么?不管闪烁的频率是 30Hz 还是 300Hz、3000Hz, 它们只要波长一致,那么光波的频率都是完全一样的。从来不存在什么“本身就在闪”的说法,光波存在频率不代表其强度在时域上有振幅啊……
哎得了吧大哥,您这真是看到个这也有“频率”俩字,那也有“频率”俩字就“我不管这肯定是一回事”了。肉眼不能直接观测不代表“不可察觉”,先了解一下 CFF, Flicker 和 Stroboscopic 吧。你说的这个“玄学”,直接看 IEEE Std. 1789 - 2015 就行。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6:10
现代研究表明的近视一大原因的确和“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有关。
但相关度主要来自于高亮度、高 ...
难道不应该是最开始提出显示器的蓝光危害的,就是卖防蓝光眼镜的吗?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6:21
……………… 这句话给我看傻了。
看来你是完全真的不了解,可见光的“频率”和闪烁的“频率”之间的 ...
呵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放到微观上,这有什么区别呢?波在微观上难道不是能量不断在变化吗?
所以我就问你,多少的闪烁算有危害。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5:49
现代研究是发现,近视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发育期,室外活动获得的太阳光中的蓝光刺激太少了。而显示器 ...
一束波长 630nm 的光, 它的频率恒约为 4.7×10^14Hz, 当它的强度稳定在任何一个值,譬如5w/sr/m^2 时它就是“无闪烁”的。这个时候光的频率为 4.7×10^14Hz, 闪烁频率为 0Hz.
同样是这束 630nm 的光, 它的强度在一秒里均匀从 5w/sr/m^2 下降到了 2w/sr/m^2, 再复位,一共 100 个周期。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束 4.7×10^14Hz 的光在以 100Hz 的频率闪烁。
一个是波长、一个是强度,两者没有任何关系,能捋明白光的“频率”是啥了么? 本帖最后由 bbzcat 于 2023-10-10 06:37 编辑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6:21
……………… 这句话给我看傻了。
看来你是完全真的不了解,可见光的“频率”和闪烁的“频率”之间的 ...
我感觉...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6:28
呵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你放到微观上,这有什么区别呢?波在微观上难道不是能量不断在变化吗?
“所以我就问你,多少的闪烁算有危害。”
得了……这帖一楼不就给你讲明白了:按欧盟最早的 CR(EU) 5.12.2019/2020, SVM 须小于 0.4 是最低的安全阈值,目前所有 OLED 在白点亮度 100 尼特时, win 11 开启深色模式后的常用软件背景里,均大于 1.0
在现行的 CR(EU) 5.12.2019/2020 02019R2020-20210901 修订里, Stroboscopic effect for LED and OLED MLS 这行的要求是截止到 2024 年 9 月 1 日前,允许 SVM<0.9, 日期后须小于 0.4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6:32
一束波长 630nm 的光, 它的频率恒约为 4.7×10^14Hz, 当它的强度稳定在任何一个值,譬如5w/sr/m^2 时它 ...
微观上,光这个东西,就是光子的震荡波浪运动。
所以这玩意儿在运动过程中,时时刻刻动量不一样的。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6:38
“所以我就问你,多少的闪烁算有危害。”
得了……这帖一楼不就给你讲明白了:按欧盟最早的 CR(EU) 5.12 ...
那是给照明灯具用的指标,别搞错。
照明灯具就是除了这个闪烁之外,光线不会有其他变化。而显示器的画面内容本身就会产生变化,也就是光线一直在变化,所以那这个指标给显示器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什么意思?假设一个屏幕,是完全没有任何闪烁的,但是你如果看的内容在变化,比如说你把屏幕往下拉,它本身就产生了一个肯定可察觉的闪烁,画面上的像素肯定在黑白黑白黑白这样的变化,那这个显示器不闪烁又有什么意义?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6:48
那是给照明灯具用的指标,别搞错。
照明灯具就是除了这个闪烁之外,光线不会有其他变化。而显示器的画面 ...
“先了解一下 CFF, Flicker 和 Stroboscopic 吧。”
累了,同样的话不想说第二遍。
什么是 CFF, 为什么会区分出 Aperiodic Flicker, Periodic Flicker 和 Stroboscopic, 想了解的话都有答案,你还是那个看到“波有频率”就开始“光本来就在闪”的逻辑,名字叫“频率”的都是一个东西,名字叫“闪烁”的都是一个东西……太可怕了。
CR(EU) 5.12.2019/2020 是明确把 Flicker 和 Stroboscopic 区分开来的,你这自己脑补了个逻辑完了定义的“有意义”和“没有意义”,在成熟的学科和规范面前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23-10-10 07:23 编辑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7:00
累了,同样的话不想说第二遍。
什么是 CFF, 为什么会区分出 Aperiodic Flicker, Periodic Flicker 和...
我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就是想试试,你能把所谓科学贯彻到什么程度,结果也是个假把式。
不好意思,在我看来你所认准的标准,恰恰是和科学无关的。就像国标里面频闪规定是单一光源PstLM< 1,环境整体SVM <1.6。显示器属于单一光源还是环境呢?这标准和欧盟的,哪个更科学呢?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7:17
我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就是想试试,你能把所谓科学贯彻到什么程度,结果也是个假把式。
不好意思,在我 ...
这就当场宣布胜利“结果也是个假把式了”,这不**的程度令我吃惊。
这也是十分科学地,“交叉验证”了:你一直就对闪烁没有任何基础的了解。
国标里面频闪规定是单一光源< 1,环境整体<1.6。显示器属于单一光源还是环境呢?
首先就不存在任何基于 PstLM & SVM 体系的国标,唯一提到 SVM 的,也只是《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在几年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现行仍然是 GB50034 - 2013.
其次 50034 征求意见稿中单一光源和环境整体一个小于 1, 一个要求小于 1.6 …… 是因为这两个数字对应的完全是两个标准。但你看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急忙评论“国标xxxx”的样子,和之前 看到“波有频率”就开始“光本来就在闪”的逻辑,名字叫“频率”的都是一个东西,名字叫“闪烁”的都是一个东西 的时候别无二致
你编辑前的原始评论暴露了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事实,让你这条第一句的“我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就是想试试”的嘴硬显得更加可笑。
如果你不想继续显得很好笑,还是建议赶忙补补课,什么是 CFF, 为什么会区分出 Aperiodic Flicker, Periodic Flicker 和 Stroboscopic, 为什么任何一个组织,都在严格区分两者的差异,你却一拍脑袋能想出“显示器的画面内容本身就会产生变化,也就是光线一直在变化,所以那这个指标给显示器是没有意义”这样的神论。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7:32
这就当场宣布胜利“结果也是个假把式了”,这不**的程度令我吃惊。
这也是十分科学地,“交叉验证”了: ...
我说了,我很清楚我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剩下的我在上面已经表达清楚了。
到现在还把人为界定一个数字当作科学来看待的人,我认为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临时不知道从哪百度了一下,惊鸿一瞥俩数字不一样,就好像自己抓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尾巴,急冲冲跑来把手一背,装成老师傅,嘴里往外吐:
“我很清楚我在说什么。我就是想试试”……”
“……就像国标里面 SVM 的频闪规定是单一灯具 1, 环境整体 1.6”
你自己脸红不?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23-10-10 07:47 编辑
Potat1 发表于 2023-10-10 07:39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临时不知道从哪百度了一下,惊鸿一瞥俩数字不一样,就好像自己抓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尾 ...
所以我修改了啊?不允许自己查错校对吗?你就没修改编辑过?
你如果就剩下这点挑毛病的本事,那么也难怪你喜欢发这种东西,也难怪你缺乏科学素养。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7:43
所以我修改了啊?不允许自己查错校对吗?你就没修改编辑过?
你如果就剩下这点挑毛病的本事,那么也难怪 ...
没人不允许你「查错校对」,只是一边装老师傅「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一边一次又一次的犯愈发离谱的事实性错误,实在是惹人发笑。你不妨看看这帖子,我哪条评论是「修改编辑」的。
另外我实在很好奇,你说的「喜欢发这种东西」指的就是在你评论一次比一次低级的时候指出你的问题么?等你半天了,论据没看到一点,光看到你「我很清楚我在说什么」的态度了。 raiya 发表于 2023-10-10 07:43
所以我修改了啊?不允许自己查错校对吗?你就没修改编辑过?
你如果就剩下这点挑毛病的本事,那么也难怪 ...
[偷笑] 看来你的世界里,「科学素养」就是张口先来「根据研究结果」,闭口「很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但是一直拿不出一点论据,甚至完全搞不明白自己刚瞥来的原文是啥,就急着发表观点。
这样的「科学素养」你确实挺高的,大家都做不到你这程度。 为什么本坛子每次一说oled相关的事,就有一堆用户急得跳脚呢[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