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1:35

回到胶片时代——哈苏503cw使用分享

我的母亲在我这个年纪,曾在家电商场卖过美能达的相机。卷片,过片,每天不厌其烦的指导顾客,就是这样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一干却是好多年。

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年纪,总是拿着一台海鸥相机,走走拍拍,至今家里还存着当时留下的底片,几本相册和一个个泛黄的柯达纸袋。

翻看过去的老相册,总是沉醉于胶片的深沉质感,而如今生活的时代已然属于数码。尽管如此,对于胶片的向往却一刻未曾停止,于是,我终于有机会在这个年代体验到摄影最原本的过程。

下面有请这台和我同年的相机登场——Hasselblad 503cw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9c458853aef3043dd/503-1.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bc458853aef30476c/503-3.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cc458853aef304ac0/503-4.jpeg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这台相机,那就是“精密”。在那个电子元件尚未蓬勃发展的年代,哈苏仅靠金属零件便实现了很多极具现代感的设计。我手上这台搭配的是CFE 80/2.8 T* Planar镜头,搭载镜间快门,所有曝光要素调节都在镜头上完成,光圈和快门可以单独调节,也可以通过按下EV锁定按钮,同步改变光圈和快门而不改变整体进光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取景器的亮度,在拍摄前光圈始终处于全开状态,只有按下快门的那刻才会缩小到设置值。因此,镜头上还设计了景深预览拨杆,通过推动拨杆可以提前将光圈缩小到设置值方便构图。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cc458853aef304b19/503-5.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cc458853aef304b76/503-6.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dc458853aef304ed1/503-7.jpeg

而取景器,是我最爱的一点。不同于现代无反相机的背屏和电子取景器,503cw的腰平取景以一种纯粹的光学形式呈现,这意味着取景器里的画面与现代相机截然不同。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也许最贴切的形容是立体感,是用一种近似人眼的方式观察世界,而那种奇妙的纵深感却又时刻提醒你这是被四面高墙阻隔的小天地。同样的,由于不存在现代相机的数码放大功能,取景器内部还内置了一块放大目镜以提供准确的手动对焦,不过原厂放大镜也只是将将堪用的程度,我这里换了一块成像更好的第三方放大镜。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fedc458853aef357ae1/503-8.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ec458853aef30514c/503-9.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ec458853aef305229/503-10.jpeg

说到对焦,现代相机的对焦水平相比过去已经天翻地覆,人眼识别,物体识别,AI芯片的加入让对焦变成了无痛且快捷的过程,而在那个只靠一双眼睛的年代,也有各种各样的黑科技帮助你准确对焦。徕卡钟爱黄斑对焦并沿用至今,而我选择了一块十字微棱裂像对焦屏来进行精确的手动对焦。老单反玩家应该对这种对焦方式很熟悉了,对焦屏中心有两个同心圆,内圆被一条横线分割,当被摄物体未合焦时,物体线条会在横线处分裂开,此时转动对焦环让线条连续即可完成对焦。而外圆通过微棱对焦,未合焦时物体会呈现马赛克状,精度介于裂像和毛玻璃对焦之间。这种纯粹依靠物理造就的对焦方式直观,有趣且精准。我认为这同样属于胶片摄影中不可缺少的体验。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ec458853aef305276/503-11.jpeg

我这台503cw选择了第四代a12后背,6x6画幅,一卷120胶卷能够拍摄12张照片,后背两侧的指示窗能够提示此时内部是否装有胶卷,以及当前底片是否完成曝光。这台机器以机械的方式集成了很多防呆设计,例如,在插刀未拔出或者胶卷过完的情况无法触发快门(自动停片),插刀拔出后则无法拆下后背。通过转动机身右侧的旋钮,能够联动完成快门上弦和过片动作。值得一提的是,哈苏给我们留下了多重曝光的操作空间,只需要在拍完一张照片后先插上插刀,拆下后背,再对机身上弦,装回后背即可对同一张底片进行二次曝光。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eec458853aef3052e0/503-12.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0c458853aef30576c/503-13.jpe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0c458853aef305821/503-14.jpeg

说了这么多,下面到了样片时间。冲片流程由金陵银盐馆完成,扫描仪为诺日士HS1800。同样的,渣水平请轻喷: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1c458853aef305983/503-15.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1c458853aef3059ea/503-16.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1c458853aef305a88/503-17.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1c458853aef305b55/503-18.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3c458853aef3061b5/503-19.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4c458853aef306352/503-20.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5c458853aef3066cc/503-21.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5c458853aef30671c/503-22.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7c458853aef306aff/503-23.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7c458853aef306ba2/503-24.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8c458853aef306cfd/503-25.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9c458853aef307030/503-26.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ac458853aef307522/503-27.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ac458853aef307562/503-28.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cc458853aef3079cb/503-29.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cc458853aef307a20/503-30.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dc458853aef307bb7/503-31.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dc458853aef307c11/503-32.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ec458853aef307fc9/503-33.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ec458853aef308029/503-34.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fc458853aef3081f3/503-35.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dffc458853aef308432/503-36.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e00c458853aef3085a7/503-37.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e01c458853aef308884/503-38.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e01c458853aef30890b/503-39.jpg

https://pic.imgdb.cn/item/65637e02c458853aef308b27/503-40.jpg

最后,我想聊聊胶片摄影本身。多年前一部mv带火了雅西卡和503cw,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然而a12后背,6x6画幅,一卷120胶卷只能拍摄12张照片,如果换成645画幅的a16后背也只能多拍4张。至于a24和a32后背使用的则是220胶卷,拍摄数量翻番但价格同样要贵一倍,我个人认为没有120灵活。以炮塔400来计算,算上冲扫费用后一张照片的成本接近10RMB,对于数码时代的我们来说,拍胶片真的值得吗?

带着这个问题和我父亲聊天,对他们来说那个年代胶片是唯一记录生活的手段。接过这台相机,尽管我没有做出任何说明,他仍然快速的完成了上卷过片对焦等一系列动作,一如当年。这一刻我突然感觉到,小小的胶片上承载的不仅仅是银盐,更是两代人之间的纽带。

用503CW拍照有太多太多弊端:防抖不存在,几乎无法连拍,测光对焦靠手,取景画面左右颠倒,操作繁琐还要承担高额的胶片成本。但我认为,在拍照逐渐快餐化的年代,这种原始的体验不应该被时代埋没。相机帮你设置好需要的一切,只管按下快门,是好的拍摄方式吗?我认为是,现代的科技让我们有能力留下过去无法想象的决定性瞬间,这种体验无法代替也必须一直发展下去,因为这就是摄影的未来。

而插上快门线,转动过片杆,倾听机械碰撞的声响,屏息凝神,专注于取景器中的奇妙世界,手动对焦,测光,然后按下快门。我知道这一刻所感受到的仪式感,属于摄影的过去。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拍胶卷真的值得吗?

相信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了。

hammers 发表于 2023-11-27 08:25

胶片机的人机交互更多一些,数码时代人人可以按下快门不需要懂里面的原理,不用学习测光也不用知道具体数字含义。胶片机需要人去学习更多底层逻辑和相关技术,抚摸之后机魂大悦

hwp707 发表于 2023-11-27 08:28

可能拍摄的过程才是胶片机的意义吧。

roy6779 发表于 2023-11-27 08:39

相比莱卡更喜欢哈苏的影调,再配合胶片的质感,氛围感满满

AKA0771 发表于 2023-11-27 08:41

喜欢胶片的斑驳感,让我觉得那些斑驳就像时间流逝产生的痕迹,永远被定格在那一刻了。

麻辣君 发表于 2023-11-27 08:50

扫片建议淘宝上找哈苏机器扫描,味道更正

heishou 发表于 2023-11-27 08:52

胶片拍的是一种感受[音乐]

摇滚小子 发表于 2023-11-27 09:08

拍的真好看

loveskimi 发表于 2023-11-27 09:21

胶片玩的主要还是一个情怀和胶片特有的色彩(或者说是偏色) 真正用胶片相机创作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弦弦全全 发表于 2023-11-27 09:31

哈哈一个个熟悉的场景

村口王狮虎 发表于 2023-11-27 09:41

哈苏扫街你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话说这台是Links同款吗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48

hammers 发表于 2023-11-27 08:25
胶片机的人机交互更多一些,数码时代人人可以按下快门不需要懂里面的原理,不用学习测光也不用知道具体数字 ...

没错,据说很多摄影学校的指定入门相机都是纯手动机械式。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0

麻辣君 发表于 2023-11-27 08:50
扫片建议淘宝上找哈苏机器扫描,味道更正

我们这线下也有哈苏X5能选,不过我习惯先用诺日士看看成片质量再挑一些用哈苏扫。
毕竟价格要贵多了扫出来都是废片就血亏了。[吐槽]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0

弦弦全全 发表于 2023-11-27 09:31
哈哈一个个熟悉的场景

南京人都不陌生的场景[偷笑]

水樹奈々 发表于 2023-11-27 09:50

想到了links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2

村口王狮虎 发表于 2023-11-27 09:41
哈苏扫街你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话说这台是Links同款吗

扫街被大叔搭话几率比平时高很多。[偷笑]
另外Links那台是503cx,cw是cx的后续机型,不过总体上没有区别。
Links也算我的胶片领路人之一了。[傻笑]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7

水樹奈々 发表于 2023-11-27 09:50
想到了links

和503相关的帖子里一定少不了Links。[傻笑]

Shinn. 发表于 2023-11-27 10:05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7
和503相关的帖子里一定少不了Links。

毕竟是凭一己之力拱高了好几台胶片机二手价的大佬(bushi)[偷笑]

Lee_Boss 发表于 2023-11-27 10:48

成色非常好,拍的也很不错哦
彩色负片可以试试过曝一档,颜色会有惊喜,尤其是Portra系列的胶片

哈苏5系的80mm镜头拉胯,值得一玩的是100mmf3.5标头。
5系对于精密来说还有段距离,对比同时代的禄莱2.8f

黑煤医师 发表于 2023-11-27 11:14

很喜欢6x6,看到方片就想起当年 《读者》杂志的封面。一度认为,最适合照片的比例就是1:1,因为镜头的像场怎么裁都会有损失,只有正方形是更接近镜头像场的形状。

曾经用过朋友的马米亚和禄莱,确实像楼主说的那样,颠倒的取景器让人很难适应,再有就是他的体积了。

所以后来种草了一款便携的,1:1的,135画幅相机 robot royal 36,还没有在论坛见到过分享,期待有大佬来帮忙分析分析值不值得剁手[偷笑]

傻木 发表于 2023-11-27 11:28

还是喜欢胶片质感

麻辣君 发表于 2023-11-27 11:54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50
我们这线下也有哈苏X5能选,不过我习惯先用诺日士看看成片质量再挑一些用哈苏扫。
毕竟价格要贵多了扫出 ...

哈苏x5扫出来确实味道太正点了

Wolverine 发表于 2023-11-27 12:10

很给力的复古相机

回声 发表于 2023-11-27 12:46

6*6出片很有感觉,特别是黑白和反转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13:37

Lee_Boss 发表于 2023-11-27 10:48
成色非常好,拍的也很不错哦
彩色负片可以试试过曝一档,颜色会有惊喜,尤其是Portra系列的胶片



确实,当时禄来2.8fx也很心水,奈何没找到橙色和价格都合适的。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13:38

黑煤医师 发表于 2023-11-27 11:14
很喜欢6x6,看到方片就想起当年 《读者》杂志的封面。一度认为,最适合照片的比例就是1:1,因为镜头的像场 ...

左右颠倒的取景器,第一次拿起来的时候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傻笑]

der9 发表于 2023-11-27 13:40

hammers 发表于 2023-11-27 08:25
胶片机的人机交互更多一些,数码时代人人可以按下快门不需要懂里面的原理,不用学习测光也不用知道具体数字 ...

并不是。胶片时代仪式感更强,而数码摄影依然要懂得深层次原理,需要对色彩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了解传感器和机器的性格,前后期统一,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der9 发表于 2023-11-27 13:43

tc3335 发表于 2023-11-27 09:48
没错,据说很多摄影学校的指定入门相机都是纯手动机械式。

摄影学校要求纯手动机械式是为了学习控制曝光、对焦,这一点无论数码还是胶片都是基本功。

花钱月瞎 发表于 2023-11-27 14:33

hammers 发表于 2023-11-27 08:25
胶片机的人机交互更多一些,数码时代人人可以按下快门不需要懂里面的原理,不用学习测光也不用知道具体数字 ...

很赞同这点。其实微单也可以用手动镜头来增加体验感,有效提升摄影的投入和学习机会

covariance 发表于 2023-11-27 15:03

曾经特意给5d2改了裂像对焦搭配蔡司的手动头[怪脸]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回到胶片时代——哈苏503cw使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