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帕米尔高原
本帖最后由 yixians 于 2024-7-24 22:41 编辑遥远的西部高原,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
这个月年假,算了算时间,正好可以勉强走一趟。
于是,一路振羽一路飞奔,去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帕米尔。
先贴几张片片,算是给这个帖子开个头。
随身器材是NIKON D800E,SIGMA24-35/2art,AF70-210/4。
还带了一部旁轴LEICA M8.2。
不过算下来,用得最多的还是荣耀Magic 4pro手机。
帖子较长,且容我絮絮道来。
本帖最后由 yixians 于 2024-7-25 19:06 编辑
手机里的南疆小镇
相对于美丽的风景,我更喜欢小镇里原居民的人间烟火。
这里不像大巴扎那样,是游客必到的热闹地方,我,是镇子里唯一的汉人。
说实话,一开始,心里是有点惴惴的(原因你懂),但很快,我就把自己融进了这个陌生却又熟悉的世界里。
找了个木凳我也坐了下来,要了两个羊肉包子,两块钱一个,还送一壶浓茶----这是网上推荐的南疆美食,实际味道很一般,就是当地老乡日常的饮食而已,我举得还不如内地的羊肉锅贴。
一长溜的凳子上,旁边的老乡挪了挪屁股,给我腾出点地方。
我微笑着点头打个招呼,用手机定格这一个瞬间。
英吉沙县小村。
整个小村子都是黄土夯筑的传统建筑,掩映在高大的白杨林中。
村口孩子们跳皮筋的画面吸引了我。
他们唱的儿歌,我清楚地听见了一句汉语“她有一条大辫子,她穿一条花裤子……”。
这个词来自哪里,我不知道。
但孩子们的笑声,让我想起了村里的小芳、春琴、秀兰、菊花、冬梅……那时候她们也是这样跳皮筋的啊,还有掷沙包。
而男孩子,玩的是滚铁圈、玻璃球、打弹弓……
现在的孩子们,是钢琴、网球、马术、舞蹈……他们,不屑于这些了吧?
喀什老城里的孩子们
开的车是提前在网上预定的,一个人580块/天的车费实在有些辣手。
本想找个伴分担些油费啥的,结果没人。
出了城,很快我就忘记了什么预定的路线,提前的规划,而是随心所欲的行走起来。
我去了人间烟火的巴扎,我去了巍巍无言的雪山,我去了天光云影的大湖,我去了风吹草低的草原。
还有山重水复的古道、一夫当关的边防、青山北廓的荒城。
一个人的行程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
本帖最后由 yixians 于 2024-7-26 18:46 编辑
这几天,每每被南疆那些冗长的地名弄得头晕,念起来舌头也几乎要打结。
游走在小县城的街头,手机镜头里,是我的所见,柯尔克孜族的大妈、塔吉克族的少年、烤包子的维吾尔族老人…
烤包子这几天成了俺的主食,两块钱一个,满满羊肉,配上一壶浓茶,坐在长凳上看周围的人聊着我半点听不懂的家长里短。
老人热情吆喝着,我坐了下来,按照这几天的习惯,要了两个烤包,又从暖壶里倒了碗浓酽,一下子就干了半碗,然后……
我才发现,茶碗里居然浮着两只苍蝇!
这…这…这也太TMD的搞了吧,谁能告诉我,刚才我一口喝下去了几只?
小镇的名字叫牙甫泉,今天正好是巴扎(集市)的日子,四面八乡的维族老乡们都来了,这里的日头起得晚,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才热闹起来。
俺是巴扎唯一的外人,语言信仰啥的都不一样,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惴惴的。一个人游走在村里的巴扎里面,啃了两片西瓜、三片蜜瓜、买了五个无花果,还吃了三个烤羊肉包子,喝了杯老乡自酿的葡萄酒,当然也少不了酸奶和冰激凌。
老乡们基本也不会说汉化,他们之间聊天,我总有是否在吵架的错觉。我拍了和我同一条长凳吃烤包子的爷孙,我拍了抱着心爱的斗鸡不释手的大哥,我拍了对我翻白眼又笑得嘴巴漏风,我还拍了在炉膛边烟熏火燎做烤馕…
巴扎的空气里都是烧烤的烟味,太阳也晒得我满脸油汗,这些对我很陌生,对老乡们来说寻常不过的生活,是心底里的暖。 这几张照片已经勾起食欲,期待详细介绍 板凳围观 想起很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叫《帕米尔医生》 大好河山啊 风景真不错 希望有机会去一次 2010年的独自旅行,从喀什到红其拉甫,恍若隔世 壁纸系列 我想到一个问题,自然风光的确是漂亮,不过摄影者真的是功不可没。 看到了慕士塔格、喀喇昆仑。大好河山,大美新疆。 喵一眼,就知道绝逼是大片啊 蹲一个,坐等后续大片~~~~ 真的太美啦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帕米尔 去年去了,期待以后基建配套更进一步,再去一次 壁纸系列,手机才是真爱的主力器材。。。 这几张里已经有荣耀 magic 了嘛 ?
D800e 倒是真的经典
期待看看m8.2的大片 感谢分享。
做壁纸不错,给一个链接。 勾起出去浪的想法了。好久没去这种可以放开心灵的地方了!! 张张大片的既视感 文字如春风拂面一般舒适,代入感很强。很好的游记,期待更新! 支持,顶一个 自由的向往~~~ 不敢仔细看,怕一冲动就飞去了。 拍得真好。。。 真像大片啊,拍得真好 感觉后期颜色修的有点儿过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