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de_liu 发表于 2025-2-18 14:15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完整版介绍

本帖最后由 wode_liu 于 2025-2-18 14:21 编辑

从制作完整建筑的古建积木模型已经一年多了,先后将三座半唐代遗构全都做完了。大家看着简简单单的房子,内部所含的大木作结构真的各有千秋,我们也积攒了很多制作斗拱、转换大木作测绘图等等的经验。

南禅寺大殿


广仁王庙


佛光寺东大殿


这次轮到称为“半座”唐构的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了,如果你没啥时间看文章,那么下面这个视频完整介绍了钟楼的历史背景、构造以及积木模型设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AhenE4t/?vd_source=05e5ecf1ba63e477852f94393de338ea

如果你有时间细品,那么我们的文章就开始啦。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建造于唐代(8-9世纪)。它是中国现存四座半唐代木构之一,研究唐至宋建筑演变的关键标本。1989年至1990年落架修缮,主体保留唐构特征,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33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正定古建筑考察中意外发现开元寺钟楼。尽管钟楼上层外檐经后世重修,但其下层斗拱雄大、结构简洁,梁思成认为“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一发现早于佛光寺东大殿的确认,是梁思成研究唐代建筑的早期重要突破。
钟楼因上层木构被清代改建,仅保留底层及部分唐代原构,故被称为“中国现存四座半唐代木构”中的“半座”。梁思成评价其“历史上价值远过于美术方面”,强调其作为金元以前钟楼唯一遗例的重要性。

林徽因曾攀爬至钟楼内檐斗拱处进行精细测绘,记录了大量结构细节,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钟楼呈现出唐代木构的典型特征:

下层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杪单栱偷心造,隐刻补间铺作,体现唐代早期斗拱的简洁与雄健。乳栿(梁)断面高厚比为2:1,与北方唐宋建筑常见的3:2不同,更具唐代独特性。

钟楼与寺内须弥塔形成“塔楼对峙”格局,反映唐代寺院从“以塔为中心”向“以殿为中心”过渡的布局演变。



钟楼内悬挂一口唐代铜钟,重约11吨,高2.9米,钟身纹饰与铭文虽已磨损,但其与唐代木构共存的完整性为全国罕见。



梁思成曾提议参照唐代建筑形制复原钟楼屋顶,但20世纪60年代的修复因技术局限未能实现理想效果,部分唐代构件被替换,引发学界对“可逆性原则”的反思。

尽管钟楼经多次修缮,但上层外观仍被认为“未能显现唐代神采”。学者曹讯批评其复原“不够理想”,呼吁更严谨的保护策略。

开元寺钟楼不仅是唐代建筑的“活化石”,更是梁思成古建研究历程的标志性节点。其半座唐构的残缺之美,提醒后人文物保护需兼具科学态度与文化敬畏。

积木模型以大约1:40的比例,在修缮后的钟楼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复原。





精心设计过的模型采用了半敞开的设计,方便观察内部的大木作结构,展示中国木建筑的精髓。





这样的设计让你既可以选择只搭建大木作部分,单独把玩这一古建筑的精髓所在,感受其独特的力学美感;也可以选择制作带有围护结构的完整模型,体验从无到有搭建出一座完整钟楼的成就感。

钟楼原型的一层墙体较为厚实,为了真实还原这一特点,在积木模型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双层板的巧妙设计,即内层为白色板材,模拟内墙;外层为深红色板材,还原外墙。同时,模型中的门窗、栏杆、屋面瓦作、博风、悬鱼和屋脊等细节部分,我们也都力求依照原型,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古朴韵味和精致工艺。







不过,由于钟楼原型的楼梯所处空间相对狭窄,在积木模型还原过程中,尽管我们努力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呈现,但不可避免地在外观上会稍有减分。但这小小的遗憾,也恰恰成为了这款模型独特的挑战与魅力所在。



钟楼的核心元素——钟架与钟,同样别具匠心。





这款积木模型虽然并非实木材质,但它有着实木无法比拟的优点:无需上色,避免了颜料选择和涂抹的繁琐;无需刷胶,减少了胶水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操作难度;更无需搭建经验,只要你有一颗热爱探索的心,就能轻松开启搭建之旅。

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在搭建这款钟楼积木模型的过程中,玩得开心,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Wolverine 发表于 2025-2-18 15:12

感谢分享!

霍普离斯 发表于 2025-2-18 15:52

感谢分享~来自石家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完整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