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20908|回复: 107

[电脑] 持续YES?AMD 锐龙7 8700G首发评测&装机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含笑三不沾 于 2024-1-31 21:43 编辑

一、前言
作为一个折腾玩家,虽然平日里各种尖货也评测了不少,但真正从自身应用角度来说,其实一颗能够满足日常办公+轻度游戏的APU就能满足需求了。不过ZEN3时代的APU受限于核显架构,在性能上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当ZEN4发布后,本人就一直期待着基于ZEN4架构APU的到来。
在前些时候,AMD发布了移动端的新版APU,本人也体验过几回,其性能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受限于移动端的功耗墙和温度墙限制,性能终究还是打了折扣。
不过好饭不怕晚,近期桌面端的8000系APU终于来了,本人也有幸拿到了锐龙7 8700G的首发评测机会,下面就将折腾及体验过程分享给大家吧。
1.0 前言.jpg

二、开箱介绍
虽然新版APU的CPU核心架构还是ZEN4(C),但被命名为了8000系列,故而其外包装风格也和7000系略有不同。
2.0 CPU (1).jpg

附件一览,标配散热器一直是APU的惯例。
2.0 CPU (2).jpg

CPU的外观方面和ZEN4系列大差不差,只不过正面基板上的电容却不见了。
2.0 CPU (3).jpg

其实电容并不是被取消了,而是被隐藏于顶盖的下方,你没看错,这一代的APU除了核心和顶盖接触的部分外,其余部分都采用了镂空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再也不怕硅脂涂太多,被挤到电容上面了。
2.0 CPU (4).jpg

背面则和ZEN4系列CPU完全一致。
2.0 CPU (5).jpg

三、性能测试
为了充分挖掘这颗R7 8700G的CPU及GPU性能,特组建了如下平台。
2.1 平台.jpg

先看看CPU、主板、内存等信息。
R7 8700G的CPU部分采用了ZEN4架构,4nm制程,采用8核心16线程设计,其基础频率为4.2GHz,最大加速频率为5.1GHz,三级缓存容量为16MB,从规格来看,R7 8700G的CPU部分和7700X比较接近,可以看成后者的砍缓存降频版。
内存方面,目前R7 8700G对24GB规格的内存倒是可以支持,不过频率方面,对6800MHz的内存支持度并不是很好,所以本次测试只能降一档,开启EXPO 6400MHz档位了。
2.2 CPUZ (1).jpg

为了使测试结果更加直观,这里拉来了对手的i5 13400进行CPU部分的对比测试。
2.2 CPUZ (2).jpg

CPU-Z基准测试。
2.3 理论 (1).jpg

在该测试中,R7 8700G相较i5 13400,单核性能略逊一筹,但多核性能大幅度领先。
2.3 理论 (2).jpg

国际象棋基准测试。
2.3 理论 (3).jpg

在该测试中,R7 8700G相较i5 13400,单线程性能和多线程性能均处于领先地位。
2.3 理论 (4).jpg

Cinebench 2024基准测试。
2.3 理论 (5).jpg

在该测试中,R7 8700G相较i5 13400,单核性能持平,多核性能大幅度领先。
2.3 理论 (6).jpg

V-Ray CPU渲染测试。
2.4 专业 (1).jpg

在该测试中,R7 8700G相较i5 13400,取得了大幅度领先优势。
2.4 专业 (2).jpg

接着看看GPU部分。
R7 8700G的GPU部分采用了AMD Radeon 780M图形处理单元,它采用最新的RDNA3架构,4nm制程,共有12个计算单元,768个流处理器,性能在现有的核显中处于独一档的存在。
2.5 GPUZ.jpg

先和对手家的核显对比一下开开胃。
3Dmark系列测试走起。
2.6 核显 (1).jpg

可以看出,在3Dmark系列测试中,R7 8700G的Radeon 780M无论是面对i7 13700K的UHD Graphics 770,还是i5 13400的UHD Graphics 730,都取得了碾压性的优势。
2.6 核显 (2).jpg

再试试游戏,R7 8700G面对i7 13700K和i5 13400,依然取得了碾压性的优势。至于其他游戏为啥没测,主要是i7 13700K和i5 13400在这些游戏中只有10来帧20来帧的帧率,根本没法保障流畅运行,所以也就没必要放上来了。
2.6 核显 (3).jpg

既然打核显没啥意思,那就找个独显练练手?
下面有请目前Steam上占有率第二名的独显GTX 1650出场,当然,也顺便加入了Steam上占有率第三名的GTX 1050Ti进行陪跑。
2.7 独显 (1).jpg

可以看出,在3Dmark Fire Strike测试中,R7 8700G相较i5 13400+1050Ti组合和i5 13400+1650组合都取得了领先优势;在3Dmark Time Spy测试中,R7 8700G领先于i5 13400+1050Ti组合,但略微落后于i5 13400+1650组合。
2.7 独显 (2).jpg

游戏性能测试。
在参测的8款游戏中,R7 8700G全面领先于i5 13400+1050Ti组合;在面对i5 13400+1650组合时,取得了4胜4负的战绩,不过从净差值来看,R7 8700G还是要略逊于i5 13400+1650组合的。
2.7 独显 (3).jpg

不过别忘了AMD还有AFMF(AMD Fluid Motion Frames)技术,R7 8700G虽然是核显,但也能享受到该技术的加成。
AFMF技术的功能与英伟达DLSS 3相似,可通过插帧技术显著提升游戏的帧率,据官方宣称,该技术技术在1080p分辨率下可将游戏性能平均提升97%、在1440p分辨率下提升更是高达103%,当然这个效果也是因个人硬件配置及所采用的游戏而异。
AFMF开关被集成在AMD驱动面板中,玩家可以在默认界面将其打开。
2.8 AFMF (1).jpg

也可以在HYPR-RX功能中开启该技术。
2.8 AFMF (2).jpg

然后玩家需要到游戏中降低分辨率,AFMF技术会通过插帧技术将画质扩展到显示器的最大分辨率。
譬如本人这台显示器为原生4K分辨率,所以咱们以《赛博朋克2077》为例,先将分辨率降到1080P。
2.8 AFMF (3).jpg

通过AMD驱动面板后台的帧率统计日志来看,开启AFMF技术相较不开,帧率几乎翻了一番,此技术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2.8 AFMF (4).jpg

AMD在RDNA3架构的GPU中加入了XDNA AI引擎,其核心采用了多个独立的AIE单元(NPU),R7 8700G中的AMD Radeon 780M虽然是核显,但却将这一特性完美继承了下来,下面咱们试试Radeon 780M的AI性能吧。
目前比较常用的AI软件是Stable Diffusion,该软件可以根据提示词自动生成各类图片,据说有些老司机们解锁了各种另类玩法,可以说是非常好玩的一款软件。
2.9 AI (1).jpg

输入网上找来的提示词,并将画质设置为512X512,然后静待软件生成图片。
2.9 AI (2).jpg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R7 8700G核显的AI性能还是很不错的,比纯用CPU或用i5 13400核显快了好几个档次。
虽然目前AI运算的主力军还是独显,但R7 8700G作为第一批内置NPU的桌面级CPU,确实属于超前配置了,个人觉得该CPU非常适合作为办公+轻游戏+轻人工智能用途。当然,目前办公级的AI应用还比较少,不过,这一点等明年Windows 12系统上市后,会有一大批和办公生产力相关的轻AI配套应用诞生,到时候玩家将会真正体验到R7 8000系列APU的妙处。
2.9 AI (3).jpg

CPU烤机温度测试(室温20.8℃),在九州风神 AK500S数显版的压制下,CPU的最高核心温度为73.8℃,这个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2.10 功耗温度 (1).jpg

功耗方面,得益于4nm工艺制程,R7 8700G无论是CPU还是GPU,都是比较省电的。
2.10 功耗温度 (2).jpg

四、测试平台及装机分享
下面分享下此次测试用到的部分配件,近期有配机需求的网友可以看看。
主板采用了华硕TUF GAMING B650M-PLUS WIFI 重炮手,作为千元级B650中的当红辣子鸡,B650重炮手做工扎实,功能丰富,当然,最让本人看中的还是华硕强大的软件研发能力,在此次首发测试前很久,华硕就放出了可以支持AMD 8000系APU的BIOS,这一点确实是比较给力的。
3.0 主板 (1).jpg

主板外包装背面一览。
3.0 主板 (2).jpg

主板保持了重炮手系列的一贯风格,6层黑色PCB搭配扎实厚重的VRM散热马甲,给人一种非常靠谱的感觉。
3.0 主板 (3).jpg

VRM散热马甲特写,这个散热马甲的分量还是很足的,扎实的做工正是保障主板稳定运行的基础。
3.0 主板 (4).jpg

主板采用8+4pin ProCool高强度实心供电接口,耐用性更强,电流阻抗更低。
主板采用了12+2供电模组设计,Dr.MOS为万代的Z5317NQI,最大可支持60A电流,同时主板使用了大量高品质合金电感和耐用固态电容,为CPU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3.0 主板 (5).jpg

主板提供了四条DDR5内存插槽,最大支持192GB DDR5内存,最大频率可支持到7600MHz+(OC)。
前置USB接口方面,提供了1个USB 3.2 Type-C接口,并采用了金属加固设计,还提供了1组USB 3.2接口,满足了玩家外部存储扩展需求。
RGB接口方面,提供了2个5V RGB接口,配合AURA SYNC神光同步软件,满足了玩家玩灯的需求。
3.0 主板 (6).jpg

主板提供了4个SATA 6Gbps接口,在PCH芯片的下方,还提供了1个12V RGB接口和1个5V RGB接口。
3.0 主板 (7).jpg

主板提供了1条PCIe 4.0 ×16插槽,该插槽采用SafeSlot高强度设计,耐用性更高;主板还提供了1条PCIe 3.0 ×1插槽和1条PCIe 4.0 ×16插槽(×4模式)。
主板还提供了2条M.2插槽,其中第一条支持PCIe 5.0,第二条支持PCIe 4.0,两条插槽均采用便捷式卡扣设计,并且都配备了散热片。
3.0 主板 (8).jpg

音频方面,主板通过REALTEK ALC897音频芯片+高品质音频电容+SupermeFX音频防护线,为玩家的高品质听音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配合双向AI降噪技术,可以降低麦克风输入和音频输出的环境噪音,为玩家的高品质听音提供了软件保障。
3.0 主板 (9).jpg

网络方面,有线部分为RTL 8125BG 2.5Gb网卡,无线部分为MT7921 WiFi 6网卡,双网卡配合主板的电竞特工网络技术,能够为玩家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
3.0 主板 (10).jpg

主板的I/O接口也是比较丰富的,常用的DP、HDMI视频接口都有,USB数量也比较充足,高速USB 3.2 Gen 2x2 Type-C(20Gbps)接口也有所配备。
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主板提供了BIOS FlashBack接口,该接口可以在无CPU状态下升级BIOS,本人这一次评测8700G时就体验了一下,无需老CPU,直接一个U盘就能搞定。
3.0 主板 (11).jpg

主板背面一览,背面的图案也很有质感。
3.0 主板 (12).jpg

内存选用了光威 神策 DDR5 6800 24GB×2 RGB,该内存采用全新的海力士M-DIE 3Gb颗粒打造,兼顾了性能和容量,同时内存支持RGB灯效,比较适合喜欢光污染的玩家。
内存外包装正面一览。
3.1 内存 (1).jpg

内存外包装背面一览。
3.1 内存 (2).jpg

内存的附件一览,其中附赠的手套还是比较实用的,玩家戴上操作,可以避免在硬件上留下汗渍和指纹。
3.1 内存 (3).jpg

内存采用白黄相间的配色,其外部采用加厚铝制散热片,配合内部的铜质均热板,能够大幅度提高导热性能,降低温度,保障了内存的稳定运行。
3.1 内存 (4).jpg

特写一张,内存的陶瓷白金属烤漆马甲还是很有质感的。
3.1 内存 (5).jpg

背面一览。
3.1 内存 (6).jpg

标签特写,可以看出,内存为单条24GB规格,频率为6800MHz,时序为CL 34 46 46 108,电压为1.35V。
3.1 内存 (7).jpg

内存采用高透亚克力冰晶设计导光条,内部设有8个独立灯光区域,能够实现1680万RGB色值,可以带给玩家梦幻酷炫的灯效体验。
3.1 内存 (8).jpg

内存的做工也是非常扎实的,10层PCB+10μm加厚金手指设计,可为玩家带来更加高效稳定的体验。
3.1 内存 (9).jpg

简单测试一下,由于目前A平台对高频内存的支持度比较一般,所以这里只能降一档开启EXPO 6400MHz进行测试了。
3.1 内存 (10).jpg

SSD采用了WalkDisk WN20 Pro 2TB,该品牌虽然在SSD领域是新晋品牌,但胜在用料靠谱,价格实惠,性价比非常高。
SSD正面一览。
3.2 SSD (1).jpg

SSD采用了M.2接口设计。
3.2 SSD (2).jpg

拿掉标签,可以看出SSD采用了无缓存设计方案,正面共设有1颗主控颗粒和4颗Nand颗粒。
3.2 SSD (3).jpg

主控为国产联芸MAP1602A,这颗主控近期的存在感还是比较强的,它通常搭配长江存储的Nand来实现全国产化制程,该主控采用12nm工艺打造,支持4通道无外置缓存设计,其最大的特点在提供了旗舰级性能的前提下,温度还非常低。
3.2 SSD (4).jpg

Nand颗粒,长江存储的3D TLC,单颗容量512GB,4颗组成了2TB的总容量。
3.2 SSD (5).jpg

SSD背面为无元件设计。
3.2 SSD (6).jpg

测试一下,先看看SMART信息。
3.2 SSD (7).jpg

CrystalDiskMark测试,SSD的持续读、写速度分别为7085.31MB/s、6452.90MB/s,其持续读、写速度处于PCIe 4.0x4 SSD中的一线水准。
4K方面,读、写速度分别达到了77.68MB/s、242.66MB/s,也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
3.2 SSD (8).jpg

TxBENCH测试的情况基本和CrystalDiskMark一致。
3.2 SSD (9).jpg

下面测试一下SSD的SLC Cache大小及SLC Cache写完后的性能。
可以看出,SSD在SLC Cache内的持续写入速度大概在6000MB/s,当SLC Cache写完后,缓外速度降到了2400MB/s左右。
3.2 SSD (10).jpg

通过TxBENCH生成的日志文件可以推算出SSD的SLC Cache约为530GB,这个数值在同等级的SSD算是比较高的。
3.2 SSD (11).jpg

虽然SSD读写速度更快,但对于一些大体积的固定文档,还是HDD更适合、更靠谱一些,所以顺便入手了东芝 MG09ACA18TE 18TB企业级机械硬盘。该硬盘采用垂直式CMR磁记录技术,兼容性和可靠性俱佳,同时五年质保也让用户没有了后顾之忧。
3.3 HDD (1).jpg

硬盘的具体型号在盒子底部的标签上。
3.3 HDD (2).jpg

附件除了提供了质保卡外,还提供了SATA数据线、螺丝和螺丝刀,这一点还是比较贴心的。
3.3 HDD (3).jpg

硬盘采用3.5英寸规格,支持7200RPM转速,其内部采用氦气密封设计,硬盘支持断电数据保护功能,而且还采用了抗振RV传感器,大大提高了硬盘的稳定度和可靠度。
3.3 HDD (4).jpg

硬盘背面采用PCB反转式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PCB上的元器件受外力碰撞而损坏。
3.3 HDD (5).jpg

SATA接口和供电接口特写。
3.3 HDD (6).jpg

上机试试效果,先用HD Tune Pro软件看看硬盘的SMART信息,一切正常。
3.3 HDD (7).jpg

测试一下,读取速度最高可达285MB/s,这个性能在HDD中还是比较不错的。
3.3 HDD (8).jpg

写入速度最高可达280MB/s,这个速度也很不错。
3.3 HDD (9).jpg

用CrystalDiskMark测试一下其持续读写速度,可以看出,其结果基本和HD Tune Pro一致。
3.3 HDD (10).jpg

散热方面,由于R7 8700G的功耗和发热并不是太高,所以这里选用了200元内性价比比较高的九州风神 AK500S 数显版。
散热器采用了白蓝相间的外包装风格,中间印着产品的效果图,简约醒目,重点突出。
3.4 散热 (1).jpg

背面印着散热器的规格参数介绍。
3.4 散热 (2).jpg

附件提供了全平台金属扣具,并提供了一小包高效能硅脂。
3.4 散热 (3).jpg

散热器本体采用全黑化设计,配合黑色风扇,给人一种沉稳冷静的感觉。
3.4 散热 (4).jpg

散热器的顶盖支持智能化数字显示,顶盖上下两侧还支持ARGB电竞灯效,可玩性还是非常高的。
3.4 散热 (5).jpg

拿掉顶盖,可以看到内部的数显小屏。
3.4 散热 (6).jpg

散热器采用薄塔设计,目测对高马甲内存的兼容性不错,其侧面鳍片间采用了扣fin+折fin工艺固定,稳固度和牢靠度较高,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聚拢风流效果。
3.4 散热 (7).jpg

矩阵式鳍片组设计已基本成为九州风神风冷散热器的标配。
3.4 散热 (8).jpg

散热器采用6热管设计,底座采用创新聚合热管直触底座,这样的设计更适合新一代平台的安装及解热,其好处是热管接触CPU核心单元位置更加精准,散热效率更高。
3.4 散热 (9).jpg

散热器标配了1把FK120风扇,该风扇采用真FDB轴承,安静智能,同时使用寿命更长。
3.4 散热 (10).jpg

电源选择了长城 N8 850W,电源拥有850W的额定功率,通过了80PLUS金牌认证(115V),支持ATX3.0规范和原生PCIE5.0供电,再加上不计成本的堆料设计和超长的10年质保,综合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电源采用酒红色外包装设计,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3.5 电源 (1).jpg

背面是电源的黑科技介绍。
3.5 电源 (2).jpg

电源提供的附件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必要的电源线、模组线外,还提供了理线扎带和24pin短接器。
3.5 电源 (3).jpg

电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模组线材,线材采用进口高级尼龙编织,柔韧性较好,非常便于玩家理线。
3.5 电源 (4).jpg

电源采用全新的外观设计风格,正面一体式的金属栅格设计看起来非常有质感,其内部配置了一枚14CM温控大风扇,高效静音。电源采用LLC谐振+DC-DC拓扑方案,不仅效率高,而且输出非常稳定。
3.5 电源 (5).jpg

电源侧面非常简约,只有一个“HUNTERS”字样的LOGO。
3.5 电源 (6).jpg

电源的模组接口也非常丰富,尤其是12VHPWR接口配备了两个,这在目前的主流电源上都是很少见的。
3.5 电源 (7).jpg

铭牌表一览,该电源通过了80PLUS金牌认证,却有着媲美铂金电源的效率,同时其12V输出功率高达849.6W,这个占比还是非常高的。
3.5 电源 (8).jpg

AC输入端采用了大量散热网孔设计,并且配备了单独的AC开关。
3.5 电源 (9).jpg

机箱采用了乔思伯 乔家一物 Z20,这是一款有着ITX体积的MTAX机箱,在只有20L的空间里,却能装下240冷排、163mm高塔散热器及36cm的长显卡等配件,这个兼容能力确实是非常强的。
机箱采用牛皮纸盒外包装,主打一个简约环保。
3.6 机箱 (1).jpg

机箱的附件被单独放置在一个盒子里,并且进行了区域性固定。
3.6 机箱 (2).jpg

机箱采用紧凑型体型设计,正脸的正方形小格子有一种极致简约的几何之美。
3.6 机箱 (3).jpg

左侧板为钢化玻璃设计,在其右侧也有一些小方格设计,这个风格和前脸是统一呼应的。
3.6 机箱 (4).jpg

右侧板为钢铁材质,其上面密密麻麻的开了许多小孔,通透性非常不错。
3.6 机箱 (5).jpg

尾部一览,由于电源位被移到了前部,所以机箱的整体高度是比较低的,其尾部还提供了1个12cm风扇位。
3.6 机箱 (6).jpg

顶部也采用方格形开孔设计,并配备了大面积的防尘网。
3.6 机箱 (7).jpg

底部也是方格行开孔+防尘网设计,不过这里的防尘网是磁吸式的,便于玩家进行定期清洗。
3.6 机箱 (8).jpg

打开侧板,可以看出其内部的空间还是比较紧凑的,不过该机箱能够支持全尺寸的MATX主板和360CM的长显卡,扩展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3.6 机箱 (9).jpg

背部一览,该机箱的体积虽然很小,但背部却提供了一个22mm深的专用背线通道,配合限位魔术贴,能够让玩家更加轻松的理线。
3.6 机箱 (10).jpg

下面试试将此次测试所用的配件组装成一台主机,配置单如下:
3.7 装机配置.jpg

原计划的装机是纯核显方案。
3.8 核显装机 (2).jpg

该方案的好处是机箱底部能够安装一块HDD。
3.8 核显装机 (3).jpg

背线一览。
3.8 核显装机 (4).jpg

盖好侧板,效果还不错吧?
3.8 核显装机 (5).jpg

该机箱还提供了一个可拆卸式把手,个人觉得这个设计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3.8 核显装机 (6).jpg

下面再试试独显方案,由于这里采用的影驰 RTX 4060 Ti 星曜 OC长度较长,和HDD有冲突,故而在安装独显时,只能拆掉HDD了。
3.9 独显装机 (1).jpg

盖好侧板的效果图。
3.9 独显装机 (2).jpg

尾部一览。
3.9 独显装机 (3).jpg

对该机箱感兴趣的玩家可以根据这张表来制定装机计划,从而避免出现配件打架或走弯路的情况。
3.9 独显装机 (4).jpg

再看看灯效,整体效果。
3.10 灯效 (1).jpg

散热器的数显及RGB效果。
3.10 灯效 (2).jpg

内存条的RGB效果。
3.10 灯效 (3).jpg

纯白色的内存条也很好看。
3.10 灯效 (4).jpg

五、总结
从此次的测试体验来看,AMD R7 8700G无论是CPU部分还是GPU部分,性能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其集成的Radeon 780M图形单元,性能完秒目前Steam占有率第三的独显GTX 1050Ti,同时也和Steam占有率第二的独显GTX 1650打得有来有往。R7 8700G这样的表现,可谓是让一众入门级显卡都失去了购买价值。同时该图形单元中还加入了NPU单元,开创了核芯显卡的人工智能新纪元,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它的用途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类似R7 8700G的设计理念也将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此次测试中,华硕TUF GAMING B650M-PLUS WIFI 重炮手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对8700G的支持度也非常好,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值得选购的。当然,光威 神策 DDR5 6800 24GB×2 RGB、WalkDisk WN20 Pro 2TB、东芝 MG09ACA18TE 18TB、九州风神 AK500S 数显版、长城 N8 850W、及乔思伯 Z20的表现也都非常不错,如果你近期有装机需求,也可以参考参考。
以上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配机有所帮助,谢谢欣赏!

评分

参与人数 4邪恶指数 +260 门户文章 +1 收起 理由
ilas + 200
nApoleon + 1
狐妹是我的 + 40
李一族 + 20 66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3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漂亮。。。。。。。。。。。。


8000系还是挺好的。
发表于 2024-1-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这u的核显已经很牛了
发表于 2024-1-30 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4-1-3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Z20还是不错~
发表于 2024-1-3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5700G首发第一个买的 含泪路过.........
过来两年发现半价不到就能买到了
发表于 2024-1-3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感谢楼主的辛苦,我一直很偏爱集成显卡,因为几乎与游戏无缘了,
这代APU怎么说呢?还是那句经典老话:没有垃圾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希望尽快降价哈~~~
发表于 2024-1-30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楼主简单测一测核显?
以及相比5700G的核显对比?

比如CS2的FPS?
发表于 2024-1-30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支持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24-1-3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挺精致的,帮顶
发表于 2024-1-3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挺不错的主机~
发表于 2024-1-30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想问个问题 插上独显后 核显还能运行吗
发表于 2024-1-30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八爪鱼Lid
发表于 2024-1-30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AMD,YES!
发表于 2024-1-30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我擦,不少老独显已经被干掉了。
发表于 2024-1-3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这波itx又一波发光发热了
发表于 2024-1-3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性能确实不错,就看价格了
发表于 2024-1-3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8系apu的核显终于赶上1650了,等到1660就可以买一颗玩玩。
发表于 2024-1-30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厉害厉害,羡慕大佬!!!
发表于 2024-1-30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想看U 核显 内存极限超频有多少提升
发表于 2024-1-30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还是组itx最香~~~
发表于 2024-1-3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我一直在等这个U,想升级电脑了,大佬威猛
发表于 2024-1-3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好东西啊,撞击新选择
发表于 2024-1-3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ITX甄选
发表于 2024-1-3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核显很够用了
发表于 2024-1-3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牛逼,膜拜大佬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ary27 发表于 2024-1-30 13:57
望楼主简单测一测核显?
以及相比5700G的核显对比?

玩CS2高画质能到90帧,5700G玩起来略微有点吃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邪恶指数 +5 收起 理由
vicary27 + 5 感谢,支持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3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这U真不错,直接省一张显卡
发表于 2024-1-3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 邪恶指数

大佬这么快啊,8000系评测出来了,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73418338@qq 发表于 2024-1-30 22:12
大佬这么快啊,8000系评测出来了,感谢分享!

哈哈,肝了好几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4-5-6 05:36 , Processed in 0.02476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