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hell - 分享与交流用户体验

标题: 唯一英产单反胶片机:Wrayflex Ia改黑漆M42口 [打印本页]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4 17:54
标题: 唯一英产单反胶片机:Wrayflex Ia改黑漆M42口
本帖最后由 刀心之水 于 2023-10-25 05:14 编辑

(, 下载次数: 158)
↑全宇宙唯一一台黑漆M42口英产胶片单反


英伦风单反

说起胶片相机,最知名的品牌和机型基本都源自德国和日本。最知名的几个代表:徕卡的旁轴,禄来的双反,尼康的135单反,哈苏的120单反(这个倒是来自瑞典而非德国)。多玩玩的话,一定听说过德国的柯达AG生产的雷丁那系列相机(现在依然有很多高性价比相机和镜头可淘)。除此之外,佳能,宾得,美能达,奥林巴斯,富士,柯尼卡,玛米亚,勃朗尼卡,东京光学等一系列日系品牌,也都在上世纪下半叶发布了琳琅满目的优秀机型和镜头。

如果你喜欢研究老镜头,那一定对德系一众光学设计厂不陌生:光学巨擘蔡司,历史悠久的福伦达(创始于奥地利,后迁往德国),主要生产中大画幅镜头的施耐德和罗敦司德,以及稍微小众点的恩娜,斯坦海尔,等等。这段时间东德和苏联也生产了不少好镜头,也值得一试。

如果你恰好还是中大画幅玩家,那么一定认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顶级品牌林哈夫(617宽幅机、双轨机)以及别的经典中大画幅相机品牌仙娜、骑士、沙慕尼,阿尔帕等等。

如果你玩到最后终于病入膏肓,那么电影镜头ACDK一定如数家珍,其中C和D分别指代库克(Cooke)和刀梅(Dallmeyer),均来自英国。

既然都玩到小众英伦风的电影镜头了,你可否知道,其实不列颠岛上,也曾生产过单反相机?

今天的主角,便是这台由Wray London生产的英国唯一一款35mm胶片单反Wrayflex。

(, 下载次数: 162)
↑Wrayflex I原漆配50/2 Unilite镜头


历史背景

Wrayflex由WRAY Optical Works(1850-1971)公司生产,创始人为William Wray,公司最开始生产天文望远镜。二战结束后Wray已经是一家很有名望的镜头设计生产厂家了,但在早期从未生产过相机,之所以1951年突然决定推出Wrayflex系列单反,应该是因为二战结束后,英国贸易委员会在政策上限制了海外(主要是二战敌对国德日)生产的相机入口英国市场,为了抢占这个绝佳的商业机会才开始入局的。据[网上资料]显示,Wrayflex的专利人Maurice Studdert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他在作战期间从德国带回大量技术文档,同时也带回了两名德国技术人员Harry Goebbels和Werner Goebbels(两人是亲兄弟)帮助设计制造了Wrayflex。所以也许可以说,这台英产单反的源头依然是德国(俯视图的梯形形状其实很像爱克山泰Exakta)。

Wrayflex相机分为三代:

1. 第一代Wrayflex I于1951年发布,成像面积24x32mm,每卷胶片可拍45张,反光镜取景,正面早期有两个闪光灯接口,后改为三个。大约生产了850台。
2. 第二代Wrayflex Ia是小改款型,于1954年发布,成像面积更新为传统的24x36mm,有两个闪光灯接口。后期(1958年)在机顶加上了冷靴。大约1600台。
3. 第三代Wrayflex II是大改款型,于1959年发布,反光镜取景改为了五棱镜取景,但反光板收缩机制依然是向上收缩,导致五棱镜位置很高,体积变大很多。可能是太丑了,只生产了大约300台。

(, 下载次数: 169)
↑实机剖面图

Wrayflex最具有特色的设计,应该是前两代使用了两枚反光镜而非五棱镜来取景,并与之匹配设计了独特的反光镜收起机制:按下快门后反光镜收起方向是向上折叠,收缩到普通单反放置五棱镜的空间里。没有了反光镜收起时的限制,Wrayflex的原生卡口法兰距只有42.05mm(M42口法兰距是45.5mm)。

(, 下载次数: 154)
↑Wrayflex结构图 紫色是取景光路,橙色是反光板放下时的位置,红色是反光板收起时的位置

但这一独特的设计也带来了一大弊端:反光镜成象是左右颠倒的,类似双反腰平取景的体验。同时,反光镜取景也导致画面四周暗角明显,没有五棱镜取景明亮。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1950年代早期,大规模生产消费级高质量五棱镜依然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 下载次数: 165)
↑Wrayflex ii 加了五棱镜,也变高了不少

伴随Wrayflex,Wray设计了完善的镜头群。由于原生法兰距较短,设计小广角35mm镜头时也无需使用其他单反上常见的反望远结构(retrofocus designs),为镜头设计带来了很大便利,也使得该系列镜头不像别的单反镜头那么大,反而都很小巧精致。至今也有不少老玩家喜欢把Wrayflex镜头转接在徕卡旁轴上使用:

镜头群
- f2 50 mm Unilite, 1951.
- f3.5 50 mm Lustrar, 1951.
- f3.5 35 mm Lustrar, c. 1951.
- f4 90 mm Lustrar 1951.
- f2.8 50 mm Unilux, 1954.
- f4 135 mm Lustrar, c. 1957.
- f18 42" Prismascope, 20 x 60 monocular, 1960.
- 24" Prismascope Mk II, 12 x 40 monocular, 1962.

(, 下载次数: 157)
↑Wray镜头结构图


外观

(, 下载次数: 163)
↑Wrayflex生产线

如上图所示,Wrayflex都是手工打造的,用料相当扎实。普通Wrayflex是银色的。我这台被上一任机主改成了黑漆,卡口也被改为m42。基本可以肯定,这台是全宇宙唯一一台的黑漆m42卡口的wrayflex。我淘了一枚便宜的太苦玛smc 50 1.4接在上面试了下。

(, 下载次数: 179)
↑正面

(, 下载次数: 188)
↑左面

(, 下载次数: 163)
↑俯视

(, 下载次数: 186)
↑背面很干净

(, 下载次数: 164)
↑布帘和后盖

(, 下载次数: 153)
↑可以向上收的反光板

(, 下载次数: 179)
↑Wrayflex没有过片扳手,而是把过片旋钮放在了机底正中间,拧动起来手感很扎实,每次转动像打开徕卡M的底盖

(, 下载次数: 152)
↑Wrayflex和徕卡M3对比 作为单反的Wrayflex真的很小巧,也就比徕卡M3高一点

感觉太苦玛有点大,还是更喜欢转接DKL镜头。银色镜头配合机顶的银色转盘也很和谐。

(, 下载次数: 144)
↑配施耐德Xenon 50 2 dkl

(, 下载次数: 156)
↑配福伦达贵妇 135 4 dkl

(, 下载次数: 160)
↑配施耐德Curtagon 35 2.8 dkl

(, 下载次数: 183)
↑从取景器看出去,取景器中心是放大镜而不是裂像屏

操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e411d7Zv/
转动底部过片旋钮时,顶部快门速度旋钮和计数器都会跟着旋转;提起快门速度拨盘后旋转改变快门速度

样片

只拍了一卷Ilford HP5,使用的镜头是福伦达赛破铜。自己第一次在家分装100英尺盘片的时候操作失误,产生了大量划痕。看个意思就好,本来成像也跟机身关系不大。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相机的快门速度倒还算准确。我用手机开slow-mo视频测了下,闪光同步速度大概是1/20秒。目前遇到的唯一问题是两片布帘快门在较高快门速度时的缝隙有一定概率会在横走到一半的时候“关闭”,导致画面有一半未曝光(我猜是两片布帘速度不一致导致的)。不知道这种小众机器该去哪里找师傅做保养。估计只能DIY了。

(, 下载次数: 163)

(, 下载次数: 161)

(, 下载次数: 180)

(, 下载次数: 179)

(, 下载次数: 167)

(, 下载次数: 165)

(, 下载次数: 165)

(, 下载次数: 144)

(, 下载次数: 161)


后记

随着1950年代后期英国贸易禁令的解除,WRAY这种每年根据订单生产几百台相机的手工小作坊完全无力抵抗来自德国和日本相机巨头的冲击。尤其是宾得Asahi PENTAX生产的五棱镜单反基本在各个方面都碾压了Wrayflex。WRAY决定放弃单反生产,重新聚焦在英国境内的镜头制造上,唯一英产单反Wrayflex就此落下帷幕。

1962年,WRAY被光学公司Hilger & Watts收购。

1969年竞争对手Taylor, Taylor & Hobson(生产Cooke电影镜头的公司)又收购了Hilger and Watts。

最后在1971的七月,WRAY Optical Works,经历了120年岁月后,在伦敦南郊一条叫Ashgrove的路上正式倒闭,工厂和设备被变卖,员工被遣散。

又过了大半个世纪,这台Wrayflex Ia被某一位机主改成了黑漆M42口,流转到一位英国的eBay卖家手里,又辗转从伦敦运到了我手上。在一个晴朗秋天的周末,被我用银盐记录下了纽约中国城的几个瞬间。

原文发表于个人博客
作者: Wolverine    时间: 2023-10-24 17:58
真不错的相机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03:27
本帖最后由 刀心之水 于 2023-10-27 03:11 编辑
Wolverine 发表于 2023-10-24 17:58
真不错的相机


这台相机机械结构确实挺有趣的,就是使用体验太古早了。经常用双反,所以左右颠倒我倒挺适应的,主要是取景器暗角太明显了。另外一旦竖拍构图,就会变成上下颠倒,这个也有点不太适应
作者: 想要这个    时间: 2023-10-25 04:36
有点东西啊 对焦的时候 中间是放大镜 但其余部分也不是微棱或是磨砂屏么 实际用起来感觉怎么样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05:08
想要这个 发表于 2023-10-25 04:36
有点东西啊 对焦的时候 中间是放大镜 但其余部分也不是微棱或是磨砂屏么 实际用起来感觉怎么样 ...

对焦屏基本就是把普通单反对焦屏中间的裂像和微棱抠出来换成一个放大镜,其余部分看起来是一样的。加上反光板总共是三次反射,取景器里暗角很明显不太方便精确构图。

过片其实手感非常愉悦,机械结构很丝滑。没装卷的时候我很爱盘它,看外置计数转盘一格一格旋转
作者: chaojitydou    时间: 2023-10-25 08:50
这照片自带时光滤镜啊,一下子就变得很披头士那个年代了
作者: 小丑鱼7    时间: 2023-10-25 08:54
好复古啊
作者: jacobmcb    时间: 2023-10-25 09:20
这些图片,很奇妙的穿越感
作者: icefish7    时间: 2023-10-25 10:35
很复古的造型,不错
作者: 衣紧还乡    时间: 2023-10-25 11:49
真是历史感满满的相机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3:25
chaojitydou 发表于 2023-10-25 08:50
这照片自带时光滤镜啊,一下子就变得很披头士那个年代了

这是1950年代的相机,应该比披头士开始活跃的1960还早10年。确实是很有英伦特色得单反了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3:26
小丑鱼7 发表于 2023-10-25 08:54
好复古啊

取景器左右颠倒暗角明显,被五棱镜惯坏的我着实是适应了好长时间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3:27
jacobmcb 发表于 2023-10-25 09:20
这些图片,很奇妙的穿越感

哈哈哈快门帘经常间歇性抽风提前关合,导致画面大半未曝光。有种很奇妙的开盲盒感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3:28
icefish7 发表于 2023-10-25 10:35
很复古的造型,不错

这种梯形机身配合旁轴大小 拿在手上确实很有玩味的欲望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3:30
衣紧还乡 发表于 2023-10-25 11:49
真是历史感满满的相机

拿在手上基本又复习了一遍上世纪中叶的单反发展史
作者: zrzp    时间: 2023-10-25 14:35
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
作者: Graflex    时间: 2023-10-25 15:20
楼主这份收拾破烂的心是真难得,变废为宝了,这破烂无论是快门结构还是镜头接口都不通用、不好用。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6:33
zrzp 发表于 2023-10-25 14:35
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

很适合拿手里盘它,不太适合真带出去拍照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16:34
Graflex 发表于 2023-10-25 15:20
楼主这份收拾破烂的心是真难得,变废为宝了,这破烂无论是快门结构还是镜头接口都不通用、不好用。 ...

也是看前任机主改成了通用m42卡口才想着收来玩玩的。黑漆处理的也很不错。但机身结构确实太古早了,使用体验肯定比不上后期日系单反
作者: tctctc    时间: 2023-10-25 17:10
妥妥老片子的感觉 你不是在加拿大吗
作者: jacobmcb    时间: 2023-10-25 18:17
刀心之水 发表于 2023-10-25 13:27
哈哈哈快门帘经常间歇性抽风提前关合,导致画面大半未曝光。有种很奇妙的开盲盒感 ...

你的回答让我想起当年风靡一时的LOMO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23:14
tctctc 发表于 2023-10-25 17:10
妥妥老片子的感觉 你不是在加拿大吗

我一直在纽约的哈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5 23:21
jacobmcb 发表于 2023-10-25 18:17
你的回答让我想起当年风靡一时的LOMO

这种情怀机玩到最后真就成意识流了
作者: 弦弦全全    时间: 2023-10-26 09:23
复古感爆棚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6 11:09
弦弦全全 发表于 2023-10-26 09:23
复古感爆棚

拍片体验一般般,主要是黑漆适合抚摸党在家盘
作者: atdi    时间: 2023-10-26 19:36
楼主真是厉害啊!

上一把看你分享了很多徕卡设备,现在这是转战小众冷门了嘛
作者: creceine    时间: 2023-10-27 02:50
最后在1971的七月,WRAY Optical Works,经历了120年岁月后,在伦敦南郊一条叫Ashgrove的路上正式倒闭,工厂和设备被变卖,员工被遣散。
(, 下载次数: 154)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7 03:05
atdi 发表于 2023-10-26 19:36
楼主真是厉害啊!

上一把看你分享了很多徕卡设备,现在这是转战小众冷门了嘛 ...

哈哈哈哈都玩玩。经手这么多器材,还是徕卡最趁手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7 03:06
creceine 发表于 2023-10-27 02:50

有心了!玩这种老相机感觉也是在学习当年的历史
作者: atdi    时间: 2023-10-27 17:02
刀心之水 发表于 2023-10-27 03:05
哈哈哈哈都玩玩。经手这么多器材,还是徕卡最趁手

入了m5,然后又入了m4

最后为了买m10,我把其他都出了。。。

咋办呢,买了台CLE,也是越用越舒服,揣口袋还挺方便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8 01:09
atdi 发表于 2023-10-27 17:02
入了m5,然后又入了m4

最后为了买m10,我把其他都出了。。。

要是喜欢标头视角的话可以再入台M3试试,手感比M4更细腻,过片丝丝入扣绵密紧致,体验比M4更好
作者: atdi    时间: 2023-10-28 19:12
刀心之水 发表于 2023-10-28 01:09
要是喜欢标头视角的话可以再入台M3试试,手感比M4更细腻,过片丝丝入扣绵密紧致,体验比M4更好 ...

今天下午见了一位玩机老哥,他自有m6,然后也跟我说m3的感觉无与伦比 ,应该拥有……

明年春节后我淘汰一批,回回血,蹲一个吧~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29 13:51
atdi 发表于 2023-10-28 19:12
今天下午见了一位玩机老哥,他自有m6,然后也跟我说m3的感觉无与伦比 ,应该拥有……

明年春节后我淘汰 ...


M3机械结构和做工都无与伦比,摸过的都说好,真的是出道即巅峰。相当值得入一台
作者: ladexi    时间: 2023-10-29 17:40
老古董 收藏价值了
非常喜欢这种非灰调调。。。
作者: 刀心之水    时间: 2023-10-30 08:04
ladexi 发表于 2023-10-29 17:40
老古董 收藏价值了
非常喜欢这种非灰调调。。。

这相机做工真挺不错,确实更适合收藏。




欢迎光临 Chiphell - 分享与交流用户体验 (https://www.chiphe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