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 本人作为一介高中生 更作为一名视觉动物 花了1000多元入了当年自认为最好看的卡带单方机 SONY WM EX-9 遥想SONY当年的工业设计 至今仍让我心动 还会不时拿出来观赏 赞叹 如今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 对于那时的SONY实在是钦佩不已
今天 就跟随在下一起领略下当年SONY在卡带巅峰时期的"美"
那是一种至今仍留有余韵的美
容许我先形容一下这个"尤物"
它如同一个精致的烟盒 漆黑色的琉璃钢琴漆包裹 辅以抛光银以及磨砂银的点缀 曼妙的曲线 玲珑的身材 如同一个穿着庄重晚礼服的尤物来到我眼前 令我一直心仪不已
------------------------------------ 1-所有图片的下缘被增加了150pix的白边 以减少水印对于图片的印象 2-为了保证拍摄精度 有较多使用微距镜头拍摄的细节特写照 肉眼难见的灰尘 浮灰以及使用细致的使用划痕 会被清晰记录 如有对此过敏者 或完美的观赏主义者 可以关贴 勿喷
下面开始上图
可以看到整个机身如同一个精致烟盒一般 正面完全没有什么复杂的修饰 干净 留白的感觉非常讨我的欢喜 曲线流畅曼妙 琉璃黑钢琴漆与银色质感的搭配 更把产品的档次感瞬间提升 带有圆角的边缘处理 以及流畅曲线的琉璃黑色将机器的立体感很好地描述出来 就是一个感觉: 简单 而又不简单
特写: 开仓滑键 使用非常细致的处理 本体是磨砂银质感 上面的文字采用立体以及抛光银处理 强调立体感与质感反差 凹槽处内缘也是抛光银处理 在细微处展现设计功底与工业处理功底 按键则回归磨砂银质感 这种反复的质感处理 一来体现功力 二来也是视觉上更愉悦更有层次感
滑动键可以将磨砂的"操作键"遮盖以防止误操作 遮盖后就显示出明黄色的色块与白色的"HOLD"字样 为什么是明黄色呢? 可能是为了更鲜艳 更显眼吧
你看 有了黄色小点的修饰 机器的感觉又更骚了
这是磁头所在的部位 也就是机器的最厚处 SONY却使用如此流畅的曲线变体处理 真是让我拍案~! 一点都不会觉得累赘 反而更觉机器整体贵气
机器的反面 WALKMAN 字样 以及功能列表
WALKMAN LOGO使用了细纹处理 我给个特写镜头 就看得更真切了 如同拉丝一般的感觉 立体感十足~!!
这是本体附加上额外电池仓的样子 有了这个 续航能力可以达到100小时
作为单放 玲珑的身材相比录放机是最大区别 我们这就比较下与**卡带的身板差异 这是表面积对比
卡带最厚处与机器最厚处的对比
卡带最厚处与机器最薄处对比
这个机器的厚度是19.6mm(最厚处) 当时世界最薄~ SONY为了这个极限 做了很多工作 1- 采用下置磁头但下置磁头并不能使EX9最薄 2- SONY因此采用了单壳式带舱 3- SONY还使用了她最薄的机芯
得到的成果就是19.6mm的超薄与140g的超轻(相比前代顶级EX-7轻了40g, 天啊~!)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机器的内里 这个精巧的箱子打开了...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下置磁头 另外更进一步看到了SONY工业设计方面的细节处理 更明显地显示出了机器整个框体也采用银色的边缘设计
这个角度最明显 亮银色的包边处理与琉璃黑钢琴漆的搭配 真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般~!!
铰链细节特写
机壳上盖也是银黑镶嵌 做工极其细致
上盖背部 所有的LOGO 都是立体压制而成的 而非廉价毫无立体感的丝网印刷 这一点我非常喜欢~!
卡齿特写 同时也更能清晰看到滑动盖上的微妙质感对比(磨砂银本体 抛光银的立体字)
磁头特写 同时也能看到铰链内侧 也看到了细小的加强挡板 为了单壳铝合金翻盖的强度 使用小挡板支撑
插入卡带时的情景 可以看到铰链对于卡带的支撑与定位
铰链与单壳翻盖使用了螺丝固定 这个设计使螺丝外露 真的很像烟盒哎
好啦~! 最后就是标准的肖像照 谢谢观赏
拍照很累啊 为了清晰度 使用了微距+脚架+自拍设置
请大家继续支持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