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骄 发表于 2025-6-14 16:43

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AM5成为了牺牲品

微凸铜底不算什么问题,只要压力足够自然会形变压平

最大的问题是水冷厂为了“兼容全平台”,微水道根本覆盖不全AM5的CCD

对着中间只有15W热功耗的IO die狠狠导热,却只用微水道的边边角角去导这能达到300W的双CCD,甚至覆盖不完全

右为暴力熊AM5专用冷头,微水道是非常保守的0.3mm,几乎只开在CCD位置

左为BY家的全平台通用冷头,很激进的0.08mm微水道,同样开盖液金直触跑同样功耗下,比暴力熊高了6度



https://media.thitmall.com/image/202506141642194679481.jpg

jonez 发表于 2025-6-14 17:17

分体水都如此,况且一体水了[流泪]

ttt5t5t 发表于 2025-6-14 17:19

这要怪amd 设计的什么吊比羁绊结构

kaiwenwu 发表于 2025-6-14 17:22

本帖最后由 kaiwenwu 于 2025-6-14 17:23 编辑

简单办法你把by冷头上半部分全部堵死就好了[偷笑]

反正就15w没有水路都行

momoka 发表于 2025-6-14 17:23

本帖最后由 momoka 于 2025-6-14 17:25 编辑

这不是amd的问题么,怎么怪冷头了。

另外不开盖直触时候如何,有没这种差距,毕竟要考虑大部分用户的使用。


顺便vk的微水道也是偏移的,一边多一点,以这张图为例就是往上偏移了点,实际使用时候按照我的按照,正好是向ccd方向偏移了点。我特地注意了这个现象。

https://static.chiphell.com/forum/202403/24/133143i171vhdv4v8gdg56.jpg

kaiwenwu 发表于 2025-6-14 17:24

momoka 发表于 2025-6-14 17:23
这不是amd的问题么,怎么怪冷头了。

另外不开盖直触时候如何,有没这种差距,毕竟要考虑大部分用户的使用 ...

可以设计一个挡板让用户自己选择也不难啊

momoka 发表于 2025-6-14 17:31

本帖最后由 momoka 于 2025-6-14 17:35 编辑

kaiwenwu 发表于 2025-6-14 17:24
可以设计一个挡板让用户自己选择也不难啊

我记得少数产品有这个设计。但是没有流行只能说大部分用户当前还不怎么在乎或没有这个意识,让市场决定吧。如果在这么卷的情况下,厂商还还觉得作为一个卖点进行评估,依然没必要(比如不明显),那就没救了。

mrzoyo 发表于 2025-6-14 20:23

其实不如说是AMD把发热大户做的位置太往下了,这种设计直接导致AMD平台单塔风冷效率比双塔风冷还高,因为所有热管竖着排列都能参与散热

水冷冷头其实很多都有偏移设计,鸡贼一点的比如Arctic会在扣具上做偏移来节约成本,但是因为占用额外空间兼容性会变差

银月 发表于 2025-6-14 20:25

by的am5冷头不长左边这样啊……我正在用,想不到怎么会温度不如0.3mm水道的

沈骄 发表于 2025-6-14 20:34

银月 发表于 2025-6-14 20:25
by的am5冷头不长左边这样啊……我正在用,想不到怎么会温度不如0.3mm水道的

并非正常使用,而是开盖后用的3D打印扣具,用千分尺确定扣具和die高度相同后,才涂的LMP40液金冷头直触die使用,对比的是暴力熊无需额外扣具的原生开盖直触冷头

银月 发表于 2025-6-14 21:06

沈骄 发表于 2025-6-14 20:34
并非正常使用,而是开盖后用的3D打印扣具,用千分尺确定扣具和die高度相同后,才涂的LMP40液金冷头直触di ...

所以你用am5冷头啊……

沈骄 发表于 2025-6-14 21:21

本帖最后由 沈骄 于 2025-6-14 21:25 编辑

银月 发表于 2025-6-14 21:06
所以你用am5冷头啊……

说的是这款吗,只有它是0.08,它区分了I和A的选项但只是出厂扣具不同,没有对A平台做任何偏移处理,去掉扣具后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所以我把它归类于通用冷头


kaiwenwu 发表于 2025-6-14 23:08

momoka 发表于 2025-6-14 17:31
我记得少数产品有这个设计。但是没有流行只能说大部分用户当前还不怎么在乎或没有这个意识,让市场决定吧 ...

我感觉如果真的有6°差别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卖点了,我感觉是大部分厂家并没有重视au用户

cmbb2314 发表于 2025-6-14 23:27

怪不得分体水打游戏三小时GPU只有49度,CPU可以到65度

PPXG 发表于 2025-6-15 11:45

AM4就已经这样了
所以会有第三方偏移扣具这样的神奇产物出现

武锋 发表于 2025-6-15 12:15

品字形结构没办法的 其实品字形结构应该让水从上往下流而不是横着流

medjail 发表于 2025-6-15 12:26

水冷以后是卷这个赛道了吗?[吃惊]

fcys 发表于 2025-6-15 13:44

momoka 发表于 2025-6-14 17:23
这不是amd的问题么,怎么怪冷头了。

另外不开盖直触时候如何,有没这种差距,毕竟要考虑大部分用户的使用 ...

空间更大的那面是铲齿下刀的空间预留

Tains 发表于 2025-6-15 13:51

其实不难的,就是不用心做,看看人家,就有针对AM5的扣具偏移

momoka 发表于 2025-6-15 14:11

fcys 发表于 2025-6-15 13:44
空间更大的那面是铲齿下刀的空间预留

具体工艺不懂,只看到水道下缘刚好和左右螺丝孔对其,而上边缘高出螺丝孔一截。而螺丝孔的位置相当的规范而对称,说明水道向上进行了偏移。

而且偏移的方向,如果进出水道在冷头右边时候,正好水道向下偏移了,利好amd.

落寞之心 发表于 2025-6-27 19:28

BY这个铜底没有镀层,裸铜直接上液金不会侵蚀变黑吗

ksjssj 发表于 2025-6-27 21:11

我一直好奇这微水道真的越细越好么,会不会影响流量?临界值时多少?

scottbest 发表于 2025-7-1 17:20

等Zen6拼成一块就能直接用了[偷笑]

erid414 发表于 2025-7-1 18:00

这种不对称水道偏移可能会有些负面影响,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做过模拟验证效果?
具体来说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减少了鳍片,也就是减少了水和铜的接触面积,单位时间内带走的整体热量可能更少?
铜底的导热效率是否够高,CCD的热量是否可以很快的传递到IO die上方也能通过密集的鳍片散热?
目前这种设计感觉是通过高流速的水流集中带走ccd的热量,传统设计更像是低流速带走整个冷头的热量。我感觉两种方案的优劣的关键点是流速和铜底热传导率之间的比较。

沈骄 发表于 2025-7-1 18:31

erid414 发表于 2025-7-1 18:00
这种不对称水道偏移可能会有些负面影响,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做过模拟验证效果?
具体来说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减 ...

类似浴室花洒的原理,水压不变的前提下(相同水泵),鳍片越少,鳍片处的流速越快

Austaras 发表于 2025-7-1 20:18

我用的 bq 水冷就有偏移支架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AM5成为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