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更新~2003 Mazda 323/Familia/Protege~一份持续多年的维护改装log~
本帖最后由 hzy 于 2022-8-29 17:38 编辑慢慢更新,此贴可以为其他车友做个参考,不一定是同款车型,也可以是一个思路…
也是为了自己做一个记录,说实话改着改着有些资料就不记得了…
为节约版面,一些未完工的,及小保养项目不在主贴更新,已在下方置顶。
车子目前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Before
After
精心整理的改装清单如下[恶魔]
**** Hidden Message *****
问题处理
- 进气歧管积碳导致的怠速问题
把这个话题提到第一个,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
不知是不是因为VICS (Variable Inertia Charging System),车辆怠速状态受积碳影响相当大。
早前4S店还存在时,家里人送去洗过很多次节气门,但每次洗完没多久就开始反复。
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用水,类似现在吊瓶的方式,清洁了进气歧管,终于解决了问题。
当然有条件的话,整个进气歧管拆洗的方式效果会更好,重回引擎最初的感觉。
请看下图厚实的积碳……这还是在“水吊瓶”处理之后的状态。
EGR阀真是让人讨厌的玩意儿。
- 气门室盖垫漏油的通病
这个问题只能说要么是垫圈老化,要么就是4S不负责任,换正时皮带的时候不更换垫圈,额外弄上厚厚一层RTV胶了事。
我这个问题出现就是因为后者…
取下来的垫圈嘎嘣脆…满是RTV…
下面的图我记得应该不是第一次拆,所以看上去干净挺多。
这次买了工业重油污清洁剂之类的,洗成新的一样,后来证明,到我后来改动需要拆气门室盖之前,没有再漏过油(两年的样子?)。
所以说,清洁真的很重要,RTV的使用,就按照原厂建议的,弄一点点在左侧四个点即可。
- 老化O型圈处理
无奈车子老了,引擎舱受热,O型圈也差不多到寿命了…
一些明显寿终正寝的圈赶紧换掉才是王道。
最折腾的就是测量胶圈尺寸了,无奈,有的时候不拆下来对比就很难搞准确,尤其是机油尺这种情况,拆下来就废了,只能先靠猜,买回来几款近似的再一一比对。
另外,我也信不过新购入的一些周边产品的胶圈,全都另外配了氟胶圈替换掉。
尤其是喷油嘴这些胶圈,必须靠谱才行。
机油盖这种情况,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扁平胶圈,只能用圆的替代试试,不漏油的就是好胶圈。[恶魔]
- 要坏先坏的连杆
Sway bar end links的球头是最容易烂的了,不过车子也是大概14年,140,000km左右才开始出现问题,可以说很耐久了。
第一次更换是换的副厂OE件,再后来已经改成可调式李子串了[狂笑]后面你就懂了。固定螺母注意拧到合适扭力值。
这车的参数是44-60Nm,取中间值也就是52Nm。
还蛮紧的,而且会有锈蚀现象,所以拆卸建议上电扳或者风炮,秒秒钟解决问题。
舒适性
- 车机
原车6碟CD音质确实很赞,不过太老了,确实跟不上需求。
要换就换个好的。于是上了先锋2DIN车机,绝对不后悔。
也不转接了,直接改线。
倒车影像反应也很快,大牌的东西还是很赞的。
大学课题中曾经用SONY D50测量过声卡信噪比,发现D50作为一个调音设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利用USB声卡与D50光纤连接后,D50作为一个拾音设备,直接测量汽车音箱系统的频谱。
得出曲线之后,使用车机自带EQ进行调整。
上图为调整后的曲线(调整前的忘记留存,能看到明显异常的波峰和波谷)。
EQ调整完毕之后,卧槽,果然离家里的监听设备又接近了一点。
果然信耳朵不如信设备!
- 空调滤清(加装)
此车出厂无空调滤…似乎是后期完全国产化后的顶配款才有?不确定。
这点有点坑啊,为了少吸点PM2.5,果断加装一个!
好在简单,把下面那个口切开就完事儿。
这里要注意几个坑:淘宝的配件别买,垃圾回收橡胶异味无比的大,而且塑料件位置也不精准…
后来没办法装严,只能用一个宜家橡胶垫片边角料塞在里面防止漏风(漏风依旧)
最后在美帝dealership定了一个原厂的,才知道原厂的有多香[再见]
回来装上严丝合缝。
风机记得有条件也要拆下来清理一下!
淘宝vs原厂,是的没错,就是肉眼可见的不一样,也是醉了…
近20年的污垢
洗成新的一样
Before
After
- 中控锁+keyless entry
这里就不细说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担心的就是接短路了,哈哈。原车是拉线后备箱开关,这次顺带改成了后期海马车子的电子后备箱开启,瞬间真香。
- 胎压监测
定制轮毂之后,自然而然想到顺带增加个胎压监测好了,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好的机会了,哈哈。
过程太简单,就不多说啦,这个套件从保险处接出来一根线就可以了,另外找一处接地就完工,完美塞进开关模块座里面。
- 大灯
本人不是透镜爱好者,原厂灯一直都是只改最好的LED,很想尝试一下美版双光车灯。这款大灯来自MPS和两厢Protege5/SP20。
近光灯泡:飞利浦新极昼光H7;远光灯泡:欧司朗火影者HB3
动力
- Haltech ECU
ECU的选择自然是得找大厂,Haltech就不用介绍了,口碑摆在那里。
最主要的是Haltech调教相对容易,研究过设置项,虽说没有针对这辆车的basemap,但是有Cam trigger预设值,之后的调教也就方便不少。
买了带线版的,虽然价格贵了不少,但对于初级玩家来说,真是救命稻草[偷笑]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在防火墙上重新开孔,加上整套航空插头即插即用方案……这都是有生之年系列……
上副厂ECU势必需要上马力机调教,这就需要等到后续涡轮周边全都完工,租几个小时马力机把NA和涡轮方案全部一次性搞定了!
目前Haltech仅限调教时使用,平时正常出行还是使用原厂PCM。
在Haltech下,车子已经能正常运行,并且设置已经很到位,原厂喷油嘴和WRX喷油嘴互换已经参数优化到不需要重新调整VE,非常nice。
一直没有把怠速马达整合进Haltech内,好像是跟频率设置有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怠速控制还是交给原厂PCM。
当然,怠速控制的基本参数已经通过logger记录,并添加至Haltech内了,只需要完善马达设置即可使用。
另外,后期还需要纳入引擎保护机制。
- 汽油滤请+油泵等关联配件
当时因为不信任淘宝质量,从美帝带回来一个滤清,但是很坑的是…
垫圈居然太软(并不是原厂那种更硬的氟胶垫圈)!
装车后从回油口那边一直有汽油渗出来,为这,我折腾好久才找到原因…你很难想到新换上去的套件上的预装配件居然有质量问题…
后来还是把拆下来的原厂滤清上的垫圈换上去解决问题(好在一直保留着没有扔掉)
也给大家提个醒,别信任任何副厂零件,副厂就是副厂,再贵,坑肯定比原厂的多[雷人]何况有的时候原厂件都有问题…
油箱底部能看到有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碎屑,不知道哪里来的
滤清垫圈也强烈建议更换,我的原厂垫圈已经开始有裂纹出现
左侧那个白色小塑料件要额外注意…我被坑了一次…里面的垫圈一定要装到位,不然油是上不来的…learned this the hard way
尼玛汽油上不来又能听到油泵工作,简直吓死人
后期换了新油泵提高流量
Walbro GSS342 255 LPH
不过需要稍微DIY一下才能完美塞进去,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 进气歧管和CAM
购入FS-ZE引擎之后,去美国屯了锻造件。
实在挤不出时间把FS-ZE引擎整个更换上去,于是想到先把CAM和进气歧管装到目前的FP-DE上提前感受下引擎欢畅的呼吸(请让我叫它FP-ZE)。[恶魔]
买原厂垫片(需要在国外购入),将老旧的歧管上下部分连接处垫片替换掉。
增加空气温度、压力传感器安装位(出于heat soak考虑,两个传感器目前已转移)。
DIY的thermal barrier进气歧管及节气门垫片已装车。
进气歧管runner内壁已120目粗磨。
进气歧管的固定全部改为stud,原厂螺栓易变形。
下面的CAM可以看到Intake是FSH9。Exhaust未拍。
- 燃油限压阀
由于更换了FS-ZE的进气歧管,原车的油管长度不一样,又考虑到之后调整油压的需求,一咬牙上了Aeromotive的限压阀。
现在的方案是借助原厂顶吧底座的一个空闲螺栓,自己定制了一个不锈钢片,将限压阀改离了进气歧管顶部,避免整个限压阀被烤热的情况。
另外,油管也改成了PTFE的,ORB里面的垫圈也全换为氟胶的,为今后可能的E85做准备,哈哈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副厂限压阀一般都不保压,熄火后压力会立刻失去,因此感觉启动的时候会比原厂稍微慢一点,这是很正常的,要有心理准备。
直接换掉了其中一根原厂油管(回油管),另一根供油管是直接送到油轨上的,位置还算OK,就不动了
各种AN油管接头
- 进气系统
为了之后的水冷中冷器定制,现阶段安装位置设计的越完善,后面定制的精度才能越高。
为此,这个和水冷中冷器的外轮廓一样的空滤盒被我设计出来了。
尺寸方面,按AEM的空滤大小设计,比暂定的水冷中冷器设计厚5cm,余量充足。
本次重新为IAT安排了位置,装在了和原厂空滤盒差不多的位置,未来也会将IAT装在水冷中冷器的出气侧上面。
- 冷却系统
为后期改装做准备,冷却系统的升级是必不可少的。
大号水箱、机油冷、变速箱油冷都提上日程。
水箱的设计照抄了美版的Mazdaspeed Protege,采用分体设计,一侧冷却引擎,一侧作为水冷中冷器的换热器。
定制水箱特意去除了变速箱冷却,所以要靠油冷补足。(注意管材需要使用耐受ATF的NBR等材质)
另外水管(包括暖风管)已全部更换为硅胶管,颜色全部为黑色,低调为上。
风扇改为push configuration,将排气歧管前面的空间释放出来。
为了保证散热效果,风扇尺寸是往最大了的选的。
油冷尺寸全靠脑补,行不行只能靠后期观察了,都是按空间尺寸,尽可能往大里选的,变速箱油冷选的比较小,感觉应该不用太大,避免过度冷却。
目前看来,变速箱油冷温度控制足够了。
后期的机油冷,油饼有温控,所以不担心,挑了个大号的,顺带增加机油储备量。
机油冷比较复杂,需要整合后续改装件,待更新。
- 排气系统
为了这套排气,自学stick welding(买不起氩弧焊也买不到气…),扎心的焊接工艺…
小BUG还是挺多的,因为整个排气管不是在车上焊接的,位置靠猜,基本是拿原件尽可能测量下,然后再制作对应的排气管,焊接好之后反复上车测试。
最近发现有几处焊缝开裂了,哎,没办法,stick很难控制不焊穿,能不焊穿已经很不错了,控制深度?饶了我吧。
好在排气管组件都是模块化的,每段之间都是快拆固定,维护很方便。
排气也是为了之后升级方便,接下来换上4-2-1头端,只需要制作一节2-1段就能解决问题,成本控制绝对可以。
上涡轮的话也只需要一段downpipe即可完美融合。
- 仪表(为了ECU调教)
仪表这东西到底是为了啥大家心里有数
我是为了后期调教,两个关键信号输入使用了AEM的方案。
一个是MAP一个是Wideband O2
MAP这东西其实ECU本身有自带的传感器,但是后期上涡轮,必须有个可以一目了然查看的地方才行。
DIY设计Gauge Pod的过程请见下面帖子:
Photogrammetry应用于汽车改装配件的尝试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392022-1-1.html
操控
- 原厂阉割件补完
国内没有引进2.0高功率款引擎,只有1.6和1.8,阉割是必然…
没办法,看不上国内铝合金顶吧,从美帝人肉了一只原厂拆车顶吧回来,50美金好像
不过另外还花了几十美金(30左右?)…亲自从废车场搞回来原厂的安装件…
底部的横梁普力马有装,所以淘宝就有,这还比较良心。
固定螺栓可以购买原厂的,但是出于价格考虑,我选择了淘宝:
四颗达克罗处理的M12*1.25*25平底全牙 18对边(需要外加4个垫片,忘记尺寸了,下次补上)
固定扭力达到112.2Nm (93.1-131.3),所以不建议使用不锈钢之类的,还是需要强度高一些的螺栓。
在美国亚特兰大Pull-A-Part废车场现场拆车,跑了好几个场子,还好找到一辆Protege5,找到想要的零件
这就是原厂特有的连接件,国内应该没可能搞到。
这台车子的顶吧已经被拆了,我在地上找了半天螺母,终于把固定顶吧的四颗都找齐了
清理除锈,为恢复原厂状态,进行补喷塑处理,这里使用的是无光黑色,是相比原厂配件颜色更哑光的黑
这里有个小建议,用wire wheel轻轻清理原本的喷塑表面,无法轻易除去的,是非常牢靠未受影响的喷塑部分,可以不完全清理掉
如果有渗透性的锈,可以整个部件除锈剂浸泡后再清理喷塑,未被锈蚀影响的喷塑是不会掉的
砂纸打磨后再上一层喷塑,效果一样非常好
DIY喷塑枪[偷笑]
在烤箱内固化
上车后的效果
当时原厂顶吧上车后的样子,可以看到左侧的爪头锈迹很明显了
背回来的顶吧,除除锈,当时没有条件和技术,只是喷了个红色防锈底漆覆盖在原厂红色喷塑顶吧上
开始脱漆
喷塑下面露出了些许锈迹,这是之前除锈过程中遗漏的锈
完全恢复金属,清理干净,开始喷塑
在家里工作间没条件整个大型部件一次性加热固化,只能分段弄,两端的爪头是最后固化的部分
淘宝有卖的普力马下横梁,这个就不用从国外背回来啦,也不用买华而不实的铝合金下井字架
- 副厂加强件
淘宝加强件也都来一点,质量不好说,但是多少能增强一些车身钢性。
能原厂的自然首选原厂方案,副厂的都是原厂没有的情况下额外补充。
目前已经加了中下拉杆、后顶吧,下图这个切掉,留其中一部分,补充到subframe前部。
原本形状和原厂下横梁对比
切割后,仅保留如图一根杆子
这根是这样安装在subframe前部的,一侧离变速箱油底壳太近了,角磨机伺候
- 悬挂件
悬挂升级件选择了Hardrace哈瑞斯,没办法,似乎已经没啥其他选择了…
副厂OE件质量实在太差,为了好好开车,还是买了至少在品质上过关的Hardrace。
基本全套都上了,原本没有这个打算的,可是后悬挂camber调到头也不符合我的要求,还是只能下手了整个套件…
估计是早年尾部事故好几次的原因吧…哎…没办法
- 机脚“改良”(聚氨酯)
目前“改良”了3只机脚,已装车的3只。剩下一个后机脚,出于震动考虑,计划仍旧使用原厂件。
说实话,因为海马4S店已经再见了,想买原厂件都买不到,副厂的也是质量很差,没多久就又开始开裂…
所以我就开始了这个“改良”进程。
第一次用了西卡252,硬度感觉上比较高(邵A 50)(现在车上的两只机脚都用的这个),第二次换了西卡221(邵A 40),希望能稍微软一些,但又不会过软。
成本比副厂改装件低太多了(说白了就一管胶的钱),而且完全损坏的机脚还能重复利用,何乐而不为。[恶魔]
而且实际感受上比那些改装件要软,引擎抖动不那么剧烈。
国外很多改了副厂聚氨酯机脚的人被抖出翔,很多后来退圈…
- 4孔转5孔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主题,我猜大部分人应该没有涉足过,我也是突发奇想,来吃个螃蟹。
研究过海外版车型你会发现,其实323这车,国外2003年款车型基本上都是5孔的轮毂,而不是早期低性能款搭配的4孔。
经过不断的分析研究,我终于发现,其实,海外版5孔配件就是和国内普力马配件完全一致的。
了解清楚之后就可以下手了[恶魔]
需要更换的部件基本如下:
后轴:羊角、前后拉杆(更短)、拉杆螺栓(更长)、轴头轴承一体(也需要对应的轴头防尘盖、螺母这些)、ABS传感器、刹车防尘罩(可有可无)
前轴:轴承(对应螺母等易耗件不冗述)、轴头(是的,前轴其实简单多了,但是实操是最费劲的…)
后轴俩羊角是最先购入的,回来清洁,除锈上漆
后轴装轴头就是套上去那么简单,上车之后螺母上紧就好了
前轴是最折腾的…
锈蚀严重,最终买了大号的液压顶来拆除,果然还是需要大力出奇迹
最让人意外的是,转向外拉杆也得用工具才能拿下来…榔头怎么砸都弄不下来…
当初临时买了俩能装上原厂胎(195/55 R15)的金杯面包车轮毂就这样前轴4孔后轴5孔开上路了
后来也有段时间,后轴换成现在的轮毂轮胎套装,照样上路,哈哈哈
- 前刹
AP Racing AP7600配285mm划线盘,买了EBC Brakes DP41377R Yellowstuff刹车片,一直没换上…
一开始是为了能装在15寸原厂轮毂里面才决定了AP7600加285mm盘的配置。
当时需要加2cm的spacer才不会碰原车轮毂,说实话不是很推荐这么搞,后来就舍弃掉了。
感觉spacer在里面会让车子轮毂接触部位受热之后有很微妙的变化,总感觉不是很稳定。
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是因为轮毂实在太小,刹车盘无法充分散热,因此各部件温度都会较高,导致spacer也跟着承受不该有的热量,各界面之间的形变量就大了。
不过讲真,车子不大,不要把刹车换的太夸张,也要综合考虑下总泵的size。
想让原厂ABS还能顺畅使用的话,根据Brembo的资料,建议使用活塞总面积和原厂面积相当的卡钳。
323这个配置,4活塞已经够啦。
这样改簧下重量也不会增加太多(感觉和原厂没差多少?原厂配件还在,下次实称对比下)
第一次换刹车片留念
油管更换为自己DIY的定制款式,终于解决了之前油管冗长的问题
- 后刹
后刹车油管也17年没换了,趁这次换成钢喉,为了节约成本,自己DIY一波,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感觉油管里刹车液流速都快了,哈哈。
刹车片型号:TRW GDB3311DT(原本是用在仅有的几款早期马6上的,并没有建议用在323上,但我研究发现更适合323,比之前用的博世后刹片厚一点点,更方便handbrake engage)
后刹盘:TRW DF2705(似乎已经买不到了,不过说实话不推荐了,盘的hub部位并没有防锈涂层)
除锈后用美纹纸把盘片部分遮盖住,喷了一层高温油漆,哎,下次不买这种不出厂自带涂层的盘了…
除锈之后的忘记拍了,总之,刹车部件一定要除锈防锈…
拾掇之后的刹车看上去还不错,TRW的片带来了一抹骚红
下次给卡钳本体也喷成黑的,这次懒了
顺便也给hub部分除了个锈,上了一层灰色防锈漆
- 轮胎
被Mighty Car Mods安利了普利司通RE003,还是挺香的,价格比竞品便宜多了,好用就行。
参数215/45R17,也是美版Mazdaspeed Protege和日版Mazdaspeed Familia等出厂原配的轮胎参数。
原厂配的Hankook确实不行,噪音大,后来换了普利司通Ecopia系列,开出去的瞬间就感觉换了辆车(换米其林等其他厂商注重舒适性的胎估计也是一样的效果)
RE003更注重性能,所以明显胎噪会大一些。
很有意思的是,在我决定换胎之前,老Ecopia连续报废了好几条,不是被扎坏就是侧壁爆裂…是不是感到快要寿终正寝,需要刷点存在感啊[晕倒]
原厂15寸胎+15寸铁轮毂重量
17寸胎+胎压监测模块+定制锻造17寸轮毂重量,和15寸铁轮毂方案(单铁轮毂9.9kg)完全一样的重量
- 空气悬挂
特别喜欢空气悬挂的可调性,一咬牙上了。
全程自己DIY,无求于人。
就是车子在地库里无轮子的状态摆了好多天,哈哈。
完成后满满的成就感。
悬挂高度拍脑门儿决定,一步到位,后来都没有再调整,正常运行气压70psi,差不多1.5指,通过性毫无影响。
唯一的遗憾是牺牲了后备箱的容量。
不过已经在计划拆除原车备胎地板以及后围板,自己做碳纤维件替换,将空气悬挂组件移至备胎区域,完美隐藏,并且做到快拆,便于维护。
应车友要求补充一点安装注意事项:
1. 首先确定整套气罐、泵、阀门、控制器这四样东西想要安装的位置;
这里我的思路是所有设备尽可能靠着后座靠背,减少空间占用,阀门直接倒置装在后备箱顶部。
当然充分利用备胎区域也是很好的办法,这里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我上面也提到会重新制作备胎地板,对我来说最终解决方案必须是完全隐藏于无形,并且模块化,具备几分钟拆除的便利性。
2. 解决电源、启动信号问题;
这一个很关键,泵功率很大,需要足够可靠的电源方案。
这里因为我采取了电瓶后移,引擎舱放置超级电容的方案,已经有线拉至后备箱,只需要从电瓶引线即可。
这里在安装时就需要多一些预见性,做好布局,同时把气管、电源、ACC或者ON信号线同时拉到车头去。
3. 气管排布;
我这套气动出厂配套的气管还是很不错的,比较柔软,质量较好。
气管是启动悬挂可靠性最关键的一环,如果配备的产品质量不佳,请一定要买好一点的替换。
走管时充分考虑到悬挂travel所需要的余量,前轮还要注意转向时的余量,走管千万别自己把自己卡死,会很危险。
需要穿板的时候自己做好规划,我这车后轮是穿板安装的,穿板接头藏在后挡泥板内,不锈钢件。
前轮是从车内走管,迎宾踏板内侧,驾驶位从叶子板内胶套穿出(需要拆除叶子板),副驾驶位至防火墙原有的ECU线束胶套穿出。
为不破坏胶套,请注意充分润滑。
走管走线基本意味着涉及到的所有内饰板都得拆除,是个非常大的工程,也有从备胎区域穿板后,用钢管走车底的方案,均可选择。
当然也要看车子的底盘布局了,323这车感觉不太适合走底盘。奥迪这种本身底盘就一堆管子的挺适合走下面的。
- 四轮定位修正
讲真,设备新很重要。
之前在熟悉的老店调参数,一直莫名其妙地调不准…
今天又回去微调,实在没办法,调了好几次,一直跑偏…
结果店员实在看不下去了,介绍我跟他一起去了他朋友的新店,免费去弄了一下…
这才发现原来用老设备调整的参数都是错的…
这也意味着在今天,底盘调教终于真正完成…
参数以便参考:
拗camber的时候小哥帮忙站上去搞,其他全程本人亲自上手调教。
前轮camber -1.48度,后轮camber -1度,前轮总束-0.08,后轮总束-0.04
这种是老设备,请全力避免[偷笑]
还有就是店里工作人员不看后悬挂直接上来就调前面,赶紧制止!
后来在这家店换胎,也开始在他们那儿自己上手调参数了。
还是得这种才行啊!
在老店里数据ok的camber,变成了这番风景…我就说我拿着水平仪调的camber怎么还需要调整?这才解释了原因…
杂项
- Coolant overflow tank
原本购买的overflow tank可惜是全密闭的,接口也比较粗,还掉漆……搭配起来实在感觉比较差,换了一套。
装它的目的也是为了移位,空出空间给进气系统。
- Oil Catch Can
虽然这车不烧机油,PCV消耗的机油量也不大
但是每次拆装都会发现PCV阀管道里有点油,为了减少积碳,Oil catch can搞起。
基本位置找好,就可以开始设计了,可惜第一版想简单了,想着可以做两个槽让位置可调,可是忘记顶部有一块不是平的…这个算是作废了
第二版解决问题,优化了位置,只留一个槽来固定。
Oil catch can远离热源还是最好的选择,能让较高温度的机油蒸汽遇到较低温的oil catch can,尽可能冷凝在内部。
位置确定
打印出纸模进一步确定位置
第一版比较坑,本来想着加一个槽让位置可调,但是忘记考虑顶部不平…
安装完工,被告知3/8" Barb转3/8 NPT接头因为没有其他客户大批量下单,现在无现货。
没办法,用了铜变径宝塔直通改了下尺寸和原车的PCV系统连接起来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PCV系统由于带有机油、汽油蒸汽,千万不要使用硅胶管等非NBR管材(更耐受的管材当然ok)
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硅胶管表面“冒汗”,一层油渍
现已更换为NBR管材
- 超级电容及电瓶移位
上超级电容其实也是跟上气动悬挂有关,毕竟泵的功率已经很大,额外再拉线到引擎盖下,还不如索性将电瓶往后移。
第一版的超级电容设计,外壳还是早期的锂电盒子,橙色的,很难看。
改良后的外壳使用了最新的锂电外壳,为了腾出空间给今后的水冷中冷器,将外壳尺寸改小。
目前电池并未完全密封,还需将焊缝再清理下,可能需要上一层油漆……
那个离固定支架很近的柱头不用担心,并没有电,只是没有去除……
正极柱头改在侧面
- 小电器供电分配模块
包括AEM仪表在内的设备都需要单独的保险及供电线路,为了方便,加了这个模块。
这样线束确实整洁清爽多了,后期的维护也方便不少。
下一步准备加一个5V供电模块,给行车记录仪和手机提供电力(点烟器模块实在太丑了……)。
- 机油压力传感器
据说FS/FP有机油压力不足的通病,加装一个机油压力传感器方便自己实时检测这些数据以防万一。
另外,加装机油压力传感器的也是为了方便自己之后对比不同机油粘度,以及加装机油冷对油压的影响。
用数据说话总是最直接的。
下一步
1. 排气第二段升级改造,接纳FS-ZE原厂4-2排气歧管,不锈钢法兰已完成
2. 外观件待细节处理完毕后,油漆、装车
Teaser
一些小细节就不再一一更新在正文了,节约正文版面,也可以详细说说
2021.5.22
主驾升降窗有时会不太灵,决定拆开看下到底啥问题。
经过CRC的电路清洗剂和半导电润滑硅脂伺候,成功解决问题,并且让手感恢复了刚出厂的质感。
感慨汽车原件设计得还是很经用的。
简单维护下就没事了。
买的不锈钢大头螺栓来替换掉定制水箱厂家帮我配的几颗很烂的铁螺栓,已经开始锈了……
定制的硅胶水管也到货了
为了后续改装,需要转移MAF的位置,因此有了这次的位置尝试:
车子基本上都是抽空弄弄,进展很慢很慢 本帖最后由 hzy 于 2021-6-25 15:57 编辑
2021.5.29
周末继续开搞,这次是把定制的水箱、变速箱油冷器一起装好,借此机会,变速箱油也再换一波吧,上一次是2017年2月26日换的了,车子虽然开的不多,但是保养真的很重要。
这次换从美帝带回来的WIX,下一次再换的话,我准备去找一汽4S买了,应该还是原厂件比较好,淘宝的再也不买了。
上一只是淘宝的,感觉O圈很松,拆底壳的时候,滤芯直接掉下来了……这是什么鬼……到底有没有好好在过滤呢?
之前车子用的短簧,前面太低,明显变速箱油底壳触过底,有点凹进去了,这次正好砸回来[流汗]
这个圈也是之前淘宝买的,感觉并不能很好密封,慢慢的底壳下面就有油迹,这次新的WIX带橡胶垫,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
磁铁还是能吸到不少东西的。
一堆之前在美国带回来的原厂件留个影:
2021.6.2
拖延症晚期,两周前拍的照,一直还没设计好水冷中冷器,这次有了个初稿,但还需要做个纸模型,确认下具体是否可行。
另外就是安装位还需要研究下。
这时候就觉得如果有3D扫描仪就真香。
做水箱的商家也能做水冷中冷器,但是广州疫情开始了就没理我了,深感不安[晕倒]
2021.06.13 - 17
扎心的事发生了…
这是一个小开关的厄运…
这个开关是负责油泵切换的,便于在副厂ECU和原厂ECU切换时,同时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改变油泵的供电。
也是便于今后改造固态继电器,前段线路不需要再动了,信号的切换就靠这个开关就行,线路电流也符合油泵电流需要
只是…没有想太多的是…开关不够强…
开关额定10A,原本以为给油泵够用了,但事实一年下来,一个脚直接融化了,差点坏在半路
新开关皮实很多了,额定20A有余,应当是足够了
油冷需要排上日程了,又入了一些不同角度的AN fittings,在闲置缸体上确认,确保原厂进气歧管支架能安装的情况下,能装入油饼。
既然整车engineering的项目那么多了,也不差这些细节了[恶魔]
2022.5.19
整理一下近期的进度:
前杠:
由于复刻杠的细节问题,确实有太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于是,自从2021年4月份收货后,平时就会花时间针对全套包围细节问题不断的进行改进。
有些细节部分,修理厂是不会上心的,所以大部分还是得靠自己。
调整到连自己都满意了,再拿到修理厂喷漆,是肯定不会错的。
原本的fitment……轮眉处与原厂杠相比简直不能看……
填补和打磨,保证平整度
这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修改轮眉,第一次的修正是基于国内原装杠来的,但是后来对比海外的资料之后发现其实完全不一样。
新画的线条准备切割。
切割完成后的效果,基本已经和海外版的形态无异了。
中网:
海淘了对应此前杠的原厂上中网,中网上面的装饰条比国内版本窄不少。
下中网部分由于前杠内已改油冷,海外版原厂下中网必然无法安装,所以根据原厂下中网的设计参数,数据复刻了下中网的形状。
绿色为打板用PETG材料,实际打印会使用黑色ASA材料。
第一次打板,其实角度已经很到位了,后期无需再修改。
3D打印由于bed size有限,预计只能打三片式。
正好,左右两侧下中网部分可以融合刹车通风进气道,三片形成相互契合的结构,并且要方便拆装。
侧裙:
侧裙需要做的其实就比较多了,复刻版由于是吸塑,硬度有限,只能贴合门槛安装,侧面留给原车固定位的地方也很小,需要扩展一下。
初步喷涂中途底漆并且打磨了一下,平整度让人捉急……
后杠:
美版后杠由于法规5mph以内碰撞不会伤及安全指示装置,前后杠均加厚,看上去饱满一些。
可惜美国运输过来成本太高,于是转而从台湾采购。
杠切成四块,回来之后重新拼接。
拼接前我做了脱漆处理,减少后期打磨处理的需要。
拼接时也考虑到切割片对材料的损耗,尽量控制还原精度。
保留了约2mm的切割片厚度
双光大灯:
一直觉得双光大灯才是这车的归属,毕竟双光模式下,远近光是同时开启的,在真正光照条件差的地方,远光模式下不牺牲近光照度才是真正有必要的。
所以海淘了美版双光大灯。
由于交通法规的不同,强烈建议不要去购买日版大灯,会有散光方向和行驶方向相反的问题。
目前正在使用的灯泡是飞利浦老极昼光H4,亮度很不错,多年下来使用体验很好,因此这次换灯,同样也选择飞利浦新极昼光作为近光方案(H7)。
远光方案选择了更廉价的欧司朗火影者(HB3),正好借此机会对比一下两家头部LED车灯的性能。
为了安装这个H7,着实是有些麻烦,3D打印了转接底座,然后还需要重新买皮碗。
另外为了保留原厂线束不变,额外自己DIY了转接线束。
可惜目前远光灯泡仍然卡在上海未发货,迟迟无法装车以及制作最终版优化的线束。
2022.7.9 - 7.10
车要换机油了,顺带给自己安排了一波任务:
换机油、加装油压传感器、调整MPS复刻杠细节、设计刹车散热导风口、确认push fan支架数据、换美版双光灯、试装手自一体档杆
加装油压传感器:
调整MPS复刻杠细节:
设计刹车散热导风口:
确认push fan支架数据:
换美版双光灯:
试装手自一体挡杆:
2022.7.15 - 8.1
7月12日发现车底下一滩水,仔细一看,是冷却液……
尼玛,这次是暖风水管爆了……
仔细看,发现变速箱顶上一滩防冻液……
这次索性换上硅胶管了
既然要拆暖风水管这么大动作,车子down的这段时间,正好,把一些要改装的部件都一起改一改。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波操作:
首先是为了验证水冷中冷器外形设计的空滤盒
拆进气歧管前,已经验证了位置,待进气歧管装回去之后,确认底座的位置,然后去切割不锈钢制作。
进气歧管的拆卸也就意味着正好可以把之前制作的thermal barrier gasket装进去了,歧管和上盖,歧管和节气门之间的,都可以装上。
另外,vacuum manifold和IAT、boost gauge传感器的位置都重新再优化一下。
boost gauge这次准备直接安在vacuum manifold上面,避免进气道污染对传感器造成影响,并且降低温度,延长寿命。
IAT准备装在空滤盒上,另外之后在定制水冷中冷器的时候,直接安装在出气(降温后)的位置,省去在进气歧管上面临heat soak,随引擎温度升高越来越热的问题。
这些改装的同时,也是时候把散热风扇的问题解决了,底部增加一组固定支架,风扇的固定即可完成。
FS-ZE? 飞行文兰白兔小 发表于 2021-1-19 18:21
FS-ZE?
好眼力,但其实还是半成品,更新里面会细说[恶魔] 福美来、普力马,当年挺喜欢这两款车。 好家伙,等完结
超大动作 强~期待成品 不知道加强车身后下赛道怎么样,毕竟这么老的车了 我姥家几乎所有新手,都是这车练出来的,大概6个人,车是真结实,现在是哪坏修哪,给工人送货用呢,家里所有车,对这台最有感情,今天刚刚被公交车追尾,这车还有4S店吗 Doo 发表于 2021-1-20 09:32
福美来、普力马,当年挺喜欢这两款车。
初代真香,后来就不行啦[生病] 记得当初在枫叶国看到过不少两厢的Protege 5, 还差点搞了一台 瘾子 发表于 2021-1-21 10:29
不知道加强车身后下赛道怎么样,毕竟这么老的车了
拜读过大佬的文,能上赛道真是太爽了,我还没试过[失望]
有机会一定得去感受一下,才不枉一番改车。理论得结合实践。
好在我这车子没有锈,一直保养的不错,存储条件也比较好。
下赛道至少知道大梁没有锈穿,不会因为锈而散架,哈哈哈。[恶魔] 我家之前有个初代的普力马,7座的,也是前几年才卖掉,好像5000块卖给贩子了,经常在镇上还能看到那个车[睡觉] 江海晚报,LZ南通的? ebow 发表于 2021-1-27 10:07
我家之前有个初代的普力马,7座的,也是前几年才卖掉,好像5000块卖给贩子了,经常在镇上还能看到那个车[睡 ...
害,这车不值钱咯,讲真能开还不如一直开到报废,维护成本是真低,也好玩 dorawayne 发表于 2021-1-27 11:00
江海晚报,LZ南通的?
哈哈,好眼力,莫非你也是?[恶魔] sp20是每个323的梦想[偷笑] 大作啊!!! shermansong 发表于 2021-1-21 10:42
我姥家几乎所有新手,都是这车练出来的,大概6个人,车是真结实,现在是哪坏修哪,给工人送货用呢,家里所 ...
这车维护成本低,真香,哈哈,4S店似乎已经绝迹了…… fer88369 发表于 2021-1-27 18:50
sp20是每个323的梦想
美国还有Mazdaspeed Protege,都是很香的,哈哈 wwttwwyy 发表于 2021-1-27 19:19
哈哈,楼主也看Mighty Car Mods啊。。。
才发现土澳也是有几个玩车的人才的。。。
Mighty Car Mods和Benny's Custom Works我也都订阅了,哈哈。
红色的小东西是ACDelco 3/8" Digital Torque Adapter (ARM602-3)。
用在需要扭力小的螺栓和螺母上还是挺赞的,毕竟大号的扭力扳手起点比较高。 同JDM粉援一个
原味JDM
那时候新三样,我选了宝来1.8T,但貌似这车才是新三里面空间最大的。
哪天把我老坦克的翻新过程也来一边
Amber 发表于 2021-1-27 21:12
同JDM粉援一个
原味JDM
可以有哦,期待一个[恶魔] hzy 发表于 2021-1-26 21:29
拜读过大佬的文,能上赛道真是太爽了,我还没试过
有机会一定得去感受一下,才不枉一番改车。理论 ...
不敢当不敢当,一起学习 hzy 发表于 2021-1-27 20:16
Mighty Car Mods和Benny's Custom Works我也都订阅了,哈哈。
红色的小东西是ACDelco 3/8" Digital Torqu ...
看到楼上有说MCM就赶紧登录来留个记号[傻笑]
ARM602这个扭力套件需要做校准吗? Megalodon 发表于 2021-1-27 23:39
看到楼上有说MCM就赶紧登录来留个记号
ARM602这个扭力套件需要做校准吗? ...
没条件做校准,哈哈哈,,这只能用就行[偷笑]
它这个嘀嘀嘀声音很微妙,我基本上得边拧边看数值,才能保证不拧过头…
车上零件扭力值区间蛮大的,所以别异常不精准,不然没啥大碍。
搞引擎内部注意用好点的扭力扳手就好。 hzy 发表于 2021-1-27 17:02
哈哈,好眼力,莫非你也是?
嗯,我也南通的,曾经有辆08进口两厢马3 以前老爸一辆1.6手动的,同时期还有一辆菱帅手动。论做工细节,323超越菱帅很多,但是1.6的动力要比菱帅的感受直观的差一些,然后就是排挡手感比较差,尤其是入档吸入感和档位清晰度。不过两个车都很好开,虽然最近10年还车都是自动挡了,再加上现在越换车越大,还真是想弄个手动的小排量玩玩,停车还方便。 hzy 发表于 2021-1-27 17:01
害,这车不值钱咯,讲真能开还不如一直开到报废,维护成本是真低,也好玩 ...
是的,好像02年还是03年买的。后来07年我刚学出驾照那会儿开这个车,感觉真是很美妙,发动机响应很快,气门室垫我也自己动手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