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镜头群与样片
以下是我长期使用的几个镜头,因为当时还是学生所以预算不足,用过的几只镜头都是将性价比作为最优先要素而选购的。画质的评价非常主观因此大家可以通过样片来感受。
在德国期间使用的三颗镜头(手机拍摄)
左1 SIGMA 28-70 F2.8
右1 Tokina 12-24 F4
下 Nikon 50 F1.8
SIGMA 28-70 F2.8 EX Asp
2000年上市,随机身一起于2011年到我手中,这个镜头比D200还要古老一个时代,焦距为28-70mm,F2.8的恒定光圈,77mm口径,是一只纯粹的胶片镜头。总的来说这只镜头的性价比还是极高的,整体风格与D200也是非常的搭。型号中的EX代表卓越(Excellence),Asp代表使用的非球面镜(Aspherical)。之所以型号后面有这么多后缀是因为这只古老的镜头是适马的同规格的第四代产品:初代 28-70 F2.8 Zen,二代 28-70 F2.8;三代 28-70 F2.8 EX;四代 28-70 F2.8 EX ASP。尽管健身马在胶片时代就热衷于增重,从初代的578g一路增重到645g,但是回到2000年,这只镜头在当时是全部竞争对手中是最轻的:Canon EF 28-70 F2.8L,880g;Nikon AF-S 28-70 F2.8D IF ED,935g;Pentax FA 28-70 F2.8 AL,800g。
SIGMA 28-70 F2.8 EX ASP(手机拍摄)
拍摄于德国杜伊斯堡
虽然是第四代产品,但是做工感人,摸起来觉得是一个硬度不高的塑料桶,
给人一种掉地上后会弹起而不会摔坏的错觉。
这只镜头的一大特点是做工非常粗犷,粗糙的塑料机身,感觉精度不足,材料里面还加入了一些闪光的粉末,因此看起来不是纯黑的,表面是磨砂的时间久了会斑驳掉漆。自动变焦与手动变焦的转换方式是上下推变焦环,手动对焦的时候转动对焦环能感受到镜筒里面有一组变速比很高的齿轮在啮合旋转,对焦声音大、弱光会拉风箱,对焦成功率低。
尽管机械素质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光学素质绝不含糊,完全对得起适马胶卷时代最后一代产品的水平,F2.8的光圈虽然全开比较肉但是也让人别无所求。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一门上个时代的主炮,口径和威力还在,但是要发挥出威力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磨合,在会心一击的情况下威力堪比原厂的旗舰镜头。
ISO100 40mm f/5.0 1/640s JPG+LR
拍摄于德国波兹坦
非常适合记录有时间感的景物,无需太多的修饰就可以表达出很多。
ISO100 40mm f/5.0 1/640s JPG+LR
拍摄于德国狼堡
如果光线混杂画面就会非常灰暗,只能后期调色一下。
ISO100 48mm f/10 1/250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鲁尔河畔米尔海姆
使用很小的光圈拍摄日落,可以看见天空中留下了一个太阳的光影。
ISO100 34mm f/2.8 1/20s RAW+LR
拍摄于德国杜伊斯堡
人工简单光线下表达能力很强
ISO100 70mm f/2.8 1/4000s JPG+LR
拍摄于德国柏林
表达沧桑感是一把好手
ISO100 28mm f/2.8 1/640s JPG+LR
拍摄于德国柏林
28mm在D200的等效取景范围为42mm因此很少用这只镜头拍摄风景,
因为原图就是近乎黑白的色调了,于是后期直接加重表达一下。
ISO100 52mm f/2.8 1/1600s JPG+LR
拍摄于德国柏林
纯色雕塑也很适合用黑白来强化一下线条
ISO200 28mm f/2.8 1/20s JPG+LR
拍摄于德国狼堡
非常奥迪的配色与光影
ISO200 35mm f/2.8 1/500s JPG+ViewNX
拍摄于德国狼堡
现场的灯光非常专业,还有人不停的在擦这辆车,无需后期就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ISO100 70mm f/2.8 1/20s JPG+ViewNX
拍摄于德国杜伊斯堡
经常在远离安全快门的范围内拍摄,需要调整呼吸。
ISO100 46mm f/2.8 1/30s JPG+ViewNX
拍摄于德国特里尔
弱光环境下打开2.8的光圈也可以有不错的虚化效果。
ISO100 28mm f/3.2 1/60s JPG+ViewNX
拍摄于德国汉诺威
可以看出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细节还是有些肉
ISO400 28mm f/2.8 1/20s JPG+ViewNX
拍摄于杜塞尔多夫
室内光线下很好的表达出宁静的氛围
ISO400 28mm f/2.8 1/6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光线不足情况下的表现力反而提升
ISO100 60mm f/3.5 0.8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埃森
鉴于高感性能不足,有时在非夜景环境下也需要三脚架。
ISO100 31mm f/3.2 1/2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常年习惯在1/20s这个快门速度拍摄
Tokina AT-X 12-24 F4 DX Pro II
发布于2008年,到我手上是2012年,焦距12-24mm,F4恒定光圈,口径77mm。图丽这个牌子在今天不常见了,主要是做代工。这是一只专门为APS-C画幅设计的超广角镜头,算的上是图丽最成功的一个产品了。手动自动转换方式也是推动对焦环。
ISO100 50mm f/2.5 1/30s
拍摄于德国杜伊斯堡
使用D200与50 1.8D在灯光下拍摄,图中的机身为朋友的D7000。
最大的特点是做工非常的好,虽然是塑料机身,但是完全找不到任何做工方面的缺陷,以至于没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镜头的前玉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小灯泡,所以畸变控制的很好,变焦的时候前玉会在滤镜平面以下做很小幅的移动,因此加上一个保护镜就可以算是内变焦了。缺点是逆光下画面灰暗,色彩不够鲜艳,边缘画质下降较快,但性价比极高。
ISO100 12mm f/5.0 1/640s RAW+LR
拍摄于卢森堡
12mm下冲击力还是可以的,但取景范围仅相当于18mm。
ISO200 12mm f/4.0 1/30s RAW+LR
拍摄于德国莱比锡
光圈全开可用
ISO100 12mm f/4.0 1/10s RAW+LR
拍摄于德国莱比锡
作为一个超广角镜头,基本素质还是合格的。
ISO100 12mm f/5.6 1/320s RAW+LR
拍摄于德国慕尼黑
超广角的经典使用场景
ISO100 17mm f/5.6 1/400s RAW+LR
拍摄于德国慕尼黑
超广拍摄远处的风景的时候总觉得细节一般
ISO100 18mm f/5.6 1/100s RAW+LR
拍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使用黑白突出一下水的光影
ISO100 16mm f/5.6 1/20s RAW+LR
拍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16mm下的1/20s就相对容易的多
ISO400 12mm f/5.0 1/25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杜伊斯堡
弱光环境下色彩会比较差,因此索性改为黑白。
ISO100 16mm f/5.6 1/6s RAW+LR
拍摄于德国蒙斯特
博物馆空间一般有限,用这只镜头可以很好的拍摄大型展品。
ISO100 20mm f/5.6 1/10s RAW+LR
拍摄于德国蒙斯特
遇到较小型的展品也无需更换镜头。
ISO100 24mm f/5.6 1/125s RAW+ViewNX
拍摄于鲁尔河畔米尔海姆
24mm焦距下等效视角为36mm,具备一定的近景表达能力,但总觉得色彩一般。
ISO200 24mm f/5.0 3s RAW+ViewNX
拍摄于青岛
为数不多的夜景之一
ISO100 22mm f/20 10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慕尼黑
十八芒星,为数不多的夜景之二。
Nikon 50 1.8D
光学奇迹,2006年上市,到我手上是2012年,之前的几只镜头我只能说性价比“极高”,但是这只镜头可以说是摄影史上性价比“最高”的镜头。结构简单可靠、锐度极高、畸变小、价格极低。配合D200使用时,等效视角为75mm,因此非常适合拍摄人像,但鉴于这个镜头几乎每个尼康的用户都有因此就不做赘述了,仅发几张静物照。
ISO100 50mm f/3.2 1/15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鲁尔河畔米尔海姆
当时学习的负担还是蛮重的,休息的时候就拿出D200用镜头拍拍眼前的东西。
ISO400 50mm f/2.5 1/10s RAW+LR
拍摄于德国鲁尔河畔米尔海姆
因为房间的灯光不足,当时也没有闪光灯,于是快门速度都较低,难免有些抖动。
ISO100 50mm f/2.8 1/13s RAW+ViewNX
拍摄于德国鲁尔河畔米尔海姆
对焦点被识别到了芯片的左上角
ISO100 50mm f/3.2 1/4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因为等效取景范围为75mm,因此更适合描绘局部。
ISO100 50mm f/3.5 1/4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简单光源+略微欠曝依然是CCD的强项。
SIGMA 17-50 F2.8 EX DC OS HSM
2010年上市,到我手上已经是2019年了,焦距17-50mm,F2.8的恒定光圈,77mm口径,型号中的EX代表高端镜头,DC代表专为APS-C画幅设计,OS代表防抖,HSM代表使用超声波马达。可以理解为24-70的APS-C画幅适配版,光圈全开可用、防抖效果不错、超声波马达非常安静且对焦准确度较高。虽然此前用的适马28-70 F2.8的文艺表达能力很强但是等效焦距是42-105,所以外出时经常需要更换12-24来拍摄一些比较广角的景物。当时还是学生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全家出行没时间让我在一个景物面前慢慢构思并更换镜头,因此将前两只镜头出了,入手了这支17-50 F2.8。在这个焦段内17-50 F2.8性价比是极高的,从镜头的光学数值上看可以与任何同焦段镜头一战(当然除了非常独门的SIGMA 18-35 F1.8 DC HSM A)。根据DxOMark的测试数据,这只镜头的锐度、畸变、色散、透射系数均高于尼康2003年发布的APS-C画幅旗舰Nikon 17-55mm f/2.8G IF-ED,而且在APS-C画幅的取景范围内,性能直逼原厂的全画幅镜头。
这只镜头因为焦段顺手且对焦迅速,可以承担婚礼拍摄的工作,之前用两只镜头无论是焦段还是对焦性能都是无法完成的。虽然用这只镜头拍摄了很多照片,但近几年没怎么旅行,大部分都是拍家人,这里仅发一些偶然拍的生活细节,应该也可以很好的展示这只镜头的特点。
ISO100 17mm f/3.2 1/400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广角情况下边缘一般,在光线混杂的情况下总觉得画面很虚,因此进行了一定的调色。
ISO200 17mm f/3.2 1/125s RAW+LR
拍摄于青岛
这只镜头是专门针对APS-C画幅优化的,焦段非常顺手,而且光学性能不俗。
ISO100 17mm f/8.0 1/6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17mm的等效视角为25.5mm,因此并不算广。
ISO100 17mm f/3.2 1/40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17mm下建筑还是会有很强的透视效果,这张通过后期消除了透视畸变。
ISO100 34mm f/4.0 1/25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记录日常生活还是足够的,尽管镜头换了多次,但背后的CCD传感器还是体现了自己的味道。
ISO200 38mm f/3.2 1/4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光圈全开的虚化效果也是可以的
ISO100 32mm f/3.2 1/16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室内光线下在表达能力依然很强,我喜欢略微欠曝一点。
ISO200 17mm f/3.2 1/4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毕竟演化了10年,对焦与测光的准确性提高了许多。
ISO200 17mm f/3.2 1/10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看来这几年真的是喝了不少咖啡
ISO400 50mm f/3.2 1/20s RAW+LR
拍摄于青岛
50mm端的表达能力也令人满意
就用这张照片结束吧
结语
自2011年开始摄影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一直把摄影当作一项辅助技能,因此既没投入精力系统学习,也没投入太多的预算。技法方面只是本能的通过拍摄参数与构图使记录的画面与脑中的回响尽量接近,设备方面也只是依据自己的摄影能力及使用需求秉持“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进行配置。在这十年间,我曾无数次对更先进、更强大的机身与镜头流连忘返,但每当自己萌生要更换设备的念头后,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