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anzerfrog 于 2025-7-25 21:49 编辑
背景
这是一次没有充分准备,在仓促和犹豫中成行的旅途。
虽然日签早在三月底就已办好,但彼时就对“去哪里”甚至“去不去”都难以决定,毕竟日本对我来说,即陌生,又太过“熟悉”。
陌生是因为没去过,想到复杂的行程计划、陌生环境、语言障碍、现金汇率,以及日本迷宫一样的铁道系统等问题就觉得麻烦。
熟悉则是因为从小接触了数不清的日本的动、漫、影、剧、小说、游戏、模型。对于日本的大致风貌、习俗和文化已经间接熟悉了。再加之此前高强度刷了大量攻略和 Vlog,产生了一种“无非就是这些,完全不出所料”的倦怠感。难免自我怀疑——有必要浪费体力和金钱,跑大老远把已知的事物再验证一番吗?
另外,自三月底结束重庆旅行后,大多时间都沉迷于家居改造,更懒得去想旅日这件麻烦事,转眼拖到签证期限只剩半月。
在最后关头,意识到浪费一次签证终归可惜。于是半夜起身坐到电脑旁,狠狠发挥刚攒的多屏优势,同时打开十几个网站和APP平台,在海量信息中疯狂浏览、交叉比对,总算在天亮之前凑出一个单周计划。
计划及准备
既然时间紧迫,又是药引子,特种兵式的大跨度就免了,把范围限定在关西,住宿限定京阪两府并作主要游览,再抽空探索周边县市。
而 Solo 旅行最大的优点,首先是不必迁就他人的想法,也不会有意外或失误导致的矛盾,更能自由地临时变动行程安排。
总之,抱着玩游戏开新地图的心态去看一看,如果体验好下次再加大强度。
为订酒店,把 Agoda、Booking、Airbnb、Azgo 这类洋应用全装了一圈。果最后发现,看中的酒店和门票,某猪某程上全有,连价格都是最低!
于是全部卸载,当然 Google Map、Google Translate、换乘案内、Suica Reader、Uber、食べログ 这些应用,在日都属必备。
后来落地关西空港,廊桥上赫然挂着大幅的 TRIP.COM 广告,好么,以后可省事了……
行李选择上,首先舍弃行李箱,选轻装背包客路线——全部家当必须能背起来就走,既不用登机办托运和落地傻等行李转盘,也能在跨城转场时解放双手,方便途中游玩。
后来到了日本,发现大部分欧美游客也是一个背囊装所有,轻松洒脱。
主包用了 Liigear 的 25L 河豚炸弹。为减小轮廓没装全尺寸腰封,而是手搓了一对1.5寸腰带换上。内部装载模仿了户外佬的“大包套小袋”方式——按物品类别分装,再依取用频率从低到高,从下往上打包。
最后把单肩包外挂到底部,这样一到酒店就能换小包轻装出门。
摄影器材同样选了最紧凑的搭配:尼康 Zf + 福伦达 Nocton 40mm f/1.2。
是的,相比动辄背大三元旅行的狂热爱好者,我只带了一个手动定焦。毕竟不是带着任务出行,没必要追求“什么都拍到”,用顺手的焦段“把能拍的拍好”就不错了。
更何况在在这热死人的季节,相机大一点、重一点,人就更烦躁一点。
临行前,索性把相机手柄、UV 镜、金属热靴盖、装饰快门钮都拆光以减重。又检查一遍行李,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抛弃或换成更小的替代品。一番操作下来,最终把全重控制到了7.5kg。
杜立特空袭东京前,为了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反复拆除 B25 的零件,大概就这感觉吧。不过我这次不去关东。
Day 1 关西空港、伏见稻荷大社、池田屋
从武汉天河起飞,两个半小时落地大阪湾上的人工岛关西空港,随着人群按部就班地摆渡、进关、换现金、买交通卡、进 JR 改札口,最后坐上 Haruka列车直奔京都,一刻也没沾大阪的地面。
第一天选择直接上洛京都,是因为这个城市,最符合外国人刻板印象中对日本的幻想。而我也希望用这样的初印象作为开始。
不仅第一站京都,还要在放下行李后直奔伏见稻荷大社。
就是那个堪称日本旅游业之象征,我在游戏里逛得比回家还熟的鸟居走廊。
结果,在祇园町四条站的第一次换乘,日铁就给我上了第一课——我用国内地铁的思维理解日本市内铁道,以为只要站台正确、车上写的终点站也一样,就肯定没问题。 结果本该上京阪本线(准急),却上了京阪本线(特急)。 列车在七条站停了一次之后,就飞速掠过了本应停站的伏见稻荷,一路南下,那架势怕是要给我直接送回大阪。
我在完全不明所以之下,反复端详了几遍谷歌地图上的路线说明,才从字缝里看明白——线路名后面的蓝字“准急”不是用来提供情绪价值的。同一线路的列车标示“各停”、“准急”、“快速”、“急行”、“特急”,意味着经停站点完全不同!
好歹在南郊丹波桥得以下车,混在下班放学的居民里,坐上京阪本线(准!急!)返程。
车上碰到同样一脸麻了的意大利夫妇,一问发现遭遇相同,直感叹:
“SAME platform, SAME line, SAME destination, SAME colour, DIFFERENT TRAIN! ”
“Japanese train system is a Fxxking MAZE !”
一番先考试后上课的铁道文化冲击之后,好歹算赶在日落前抵达了伏见稻荷,接着便是熟门熟路地沿千本鸟居一路爬上稻荷山顶。
京都伏见稻荷大社,是日本三万多个伏见稻荷神社的总本社,供奉主司农业丰产的稻荷神,其形象是一只狐狸,因此一路上不断看到狐狸石雕。
而山道上的赤红色长廊,则是香客们捐赠的鸟居,因其数量众多而被称为“千本鸟居”,实际数目岂止上千(捐鸟居类似国内寺庙的捐门槛,只不过没有“千本门槛”)。
鸟居正面刻着对神明的“奉纳”敬辞,背面则是捐赠人或企业的名字。
因此也有“上山向神,下山归人”的说法。
登顶后折返山腰观景台,恰逢华灯初上,俯瞰紫日丹霞下的京都全景,旅途第一站至此已相当圆满。
在此休息时,旁边一个玩宾得手动胶片机的小哥正火线换卷,他看到我的Zf福伦达也挺感兴趣,便聊了起来。没一会他两个朋友来汇合,非常大方地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瑞典的Jonathan、Thomas 和 Maria。
我忍不住问“这是你们的外号吗?”
“不是啊,为什么?”
“瑞典人名不是应该像宜家商品名那么难发音才对吗?”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山顶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路胡侃下山,Thomas 问我有没看过瑞典电影。
我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枯叶》、《9.April》都挺好。
他一脸疑惑,“后面两个是啥?”
我查豆瓣,一个芬兰,一个挪威。
就像德国人对你说,“我喜欢中国的《燃烧》和《完美的日子》!”一样尴尬。
在车站告别瑞典人,换乘直奔中京区三条通,去池田屋,吃关西的第一顿饭。
这家“池田屋旅笼茶屋”并不是什么普通的主题餐厅。
1864年7月8日,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带着冲田总司、永仓新八和藤堂平助等十名队士,冲进客栈池田屋二楼,历经血战斩杀了近三十名在此密会的长洲土佐诸藩尊攘志士,成为了激荡幕末史的一段传奇。
而眼前这家店,正是池田屋事件原址。
店门的进客铃,正是大河剧《新选组》里近藤的断喝“新选组奉命搜查犯人!”足令历史爱好者忍俊不禁,而店员也都穿着新选组队士的诚字山形纹阵羽织,但颜色和质感稍显廉价,建议重新订纯棉的再做足水洗。
这么一家开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又是传奇历史事件原址的主题餐厅,人均就是一到两千日元的正常水平,邻近也坐着下班聚餐的普通社畜,相当让人诧异。
这日本人是真不懂噶韭菜啊,君不见那 X丰X子铺……
点了个平平无奇的炸虾天妇罗十割荞麦面,顺便见识了三枚一卖的京都饺子,饭毕结账,晃回酒店放水泡汤,心满意足结束在日本的第一天。
Day 2 清水寺、灵山历史馆、坂本龙马、鸭川
我住在四条河原町,出门过街就是鸭川,所以打算第二天一早步行到鸭川东岸的音羽山清水寺,就在地图上找了家顺路的和式早餐。
此店开在一个居民区里僻静的背巷,叫 Roji-Usagi(罗吉兔),店内空间很小且只有六个吧台座位,满员时须在门外等候以免影响店内食客,哪国人都一样。
而即使六个座位的轮转,也足以让店主夫妇忙到不可开交,在肉眼可见的焦急中仍不失日式周到客气——每句话必以“Sorry”开头,对于吃完稍微闲坐的客人也不催促,但听说旺季需要预约。
幸而起了个大早,等候五分多钟得以入座,无脑选了个日式早餐定食加冰美式。
没别的,老京都人每天一睁眼就是这出,那叫一个ローカル。
吃饱喝足,顶着日头一路晃到清水寺。本以为工作日上午人能少点,谁知却赶上附近几个中小学校集中游玩,人多到恨不得从清水大舞台跳下去。
作为一个纯粹的纯粹唯物主义者,我爬武当山没烧香没拜神,登金顶纯当人造观景台。路遇追着人执着推销香表的就是一句我是回民俩以俩海印兰拉乎。
但到了清水寺、八坂神社,直接就咔咔咔好几个御守的买,特色旅游纪念品嘛。
而旅游纪念品,卖相很重要,吃相更重要。
见惯了国内景区,日本旅游业的卖相和吃相,好到让人不适应。
装起御守,日上三竿,逃出游客愈发爆满的清水寺,侧身挤出清水坂,再往东一拐,进入维新之道,立马四下无人万籁俱寂,唯余京都的乌鸦叫。
沿着维新之道上坡,就到了灵山历史馆。
历史馆虽小,主题也多是略懂幕末史就耳熟能详的内容,但布展却意外精彩。
刺杀龙马的胁差、近藤和土方的佩刀、近藤的锁甲和头盔,还有山本八重的斯宾塞和龙马的转轮等等,只可惜最为精彩的二楼部分禁止摄影。
甚至,馆内还有供参观者伸手触摸的展柜,里面是幕府军的火绳枪和盖贝尔燧发枪,以及普通木刀和天然理心流的超重木刀(不愧是大力出奇迹的甲州乡下道场),用直观感触体验时人的经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幕末史这个主题到底还属小众——整个展馆里的观众,除了三个大阪老奶奶、两个福冈妹子、四个高中生,就只剩我一个外国人。
出展馆向对面上坡,走到护国神社后山,就是坂本龙马之墓,墓前立着龙马和中冈慎太郎的铜像,二人俯瞰整个京都市。
北辰一刀流的高手,却爱用左轮手枪;土佐下士的卑微出身,却促成了萨长两藩的结盟。作为一个充满矛盾和戏剧色彩的人物,倒在维新前夜的龙马,应该很想想亲眼看一看明治之后的日本吧。
瞻仰终了,自然还是一个印章的盖,一个纪念品的买。
从灵山下到八坂神社途中,会经过高台寺月真院。
1867年4月,才子伊东甲子太郎等人脱离新选组另立门户,成立御陵卫士并在此地设立屯所,又称“高台寺党”。七个月之后,伊东又被近藤诱杀,暴尸油小路。
可惜月真院此时并未开放,仅在门口留影一张。
走到八坂神社时已过正午,气温升高到难以忍受,人也逐渐疲劳。于是买下御守匆匆离开,顺路吃了个食其家,回酒店存档休息。
时间也来到下午五点,人睡醒,电充满,看天色还亮,出门乘坐昨日之敌京阪本线(特急)北上,来到鸭川上游的出町柳,逛出町桝形商店街,它是京阿尼动画《玉子市场》中兔山商店街的原型。
寻思着再去买点玉子家的名代豆饼,过个马路去鸭川三角洲,在河岸边坐着吃,岂不美哉。
路上偶遇执勤的京都府警,一向对外国警察的制服装备很感兴趣,但拿着手动镜头正面怼脸半天对不上焦实在尴尬,就随便拍了两张走人。
出町桝形正是日剧和动画里常有的典型日式商店街——跨式顶棚,机动车禁止,内部超市、水果店、杂货店、熟食店、书店、咖啡店等一应俱全。不同于锦市场那种游客购物街,它才是属于是本地人的日常。
街口还有玉子的立牌,这种巷口装置的专有名称叫“飞出小子”,其实是1973年在滋贺县启用的交通指示牌,用来提醒儿童不要贸然冲出路口,也警示车辆注意儿童。
随着飞出小子推广到日本各地,图样也从最开始的小男孩衍生出多种版本,但均采用相同的动作和画风,其中不乏玉子市场这类“取景地搭配动画角色”的例子。
让我没想到的是,五点过后店铺多半已经打烊,这大概就是居民区和游客购物街的区别。
逛完街上的唱片店和旧书店,想买的名代豆饼早已无处可寻,只得像加班的社畜一样,到 Family Mart 买便当和罐装咖啡,去鸭川跳龟石旁的岸边野餐。 这也正是《玉子爱情故事》里饼哥告白,玉子紧张得掉进水里的那个地方。
饭毕沿鸭川一路往下游散步,前段岸边多是京大和附近高中学生的活动场地,体育社的训练、音乐部的合奏、七月孟兰盆节夏祭活动的排练,也有回家部部员们骑车呼啸而过。
恍惚间动画和日剧里的日常就在近旁上演。
走到三条通附近,各家餐馆纷纷搭起鸭川纳凉床的地带,游客逐渐变多,气氛也逐渐热闹。
随后我也上台阶转入四条通,从 7-Eleven 买了冰镇朝日和明治,回酒店放水泡汤,结束前紧后松的第二天。
Day 3 比叡山、滋贺、琵琶湖
这是充满意外和失误的一天。
原计划从坐京阪本线到出町柳,换乘叡山电铁到比睿山口,再乘比叡山坂本缆车从西面上山,经山顶走过延历寺之后乘缆车向东面下山后,换乘 JR 湖西线沿着琵琶湖岸一路向东北坐到近江高岛市,出站租自行车骑去到白须神社,在神社旁的白须食堂午饭,骑回近江高岛站还车,最后返回京都。
整套下来是一个有山、有寺、有湖、有乡下,还能体验多种铁道电车的路线,而第一段自然要从登上比叡山开始。
此比叡山,坐落于京都东北郊,拥有睿山电铁和比叡山坂本索道两种特色电车,是与西郊岚山齐名的线路。
它也是 IJN 四艘金刚级战列舰(金刚、雾岛、比叡、榛名)里,比叡舰名的出处。
叡山电铁独具特色,其中绿车“比叡”号是叡山本线,红车“Kirara”号开往贵船神社方向。候车时好几个香港来的铁道迷套出厚厚的 TN 手账 kuku 盖章。
国内近年兴起的旅行盖章热潮便是源自日本,且在铁道文化中最为盛行。基本上,各家铁路公司的在每个站点都设有盖章处,提供专属印章,有些特殊时间甚至有限定章。
叡山本线为只有一节车厢,从发车到终点总共不过15分钟,地域上却从京都府来到了滋贺县。
从车厢里看着市郊小路缓缓后退、以及车掌一丝不苟的指差确认动作,着实很治愈。
每停一个站,车掌大爷都会起身转向车门,向每个刷卡下车的乘客逐一鞠躬道谢。
叡山本线的终点是山脚,此时需要步行一段乘坐坂本登山缆车,它非吊箱而是铁道缆车,由于车身几乎45°倾斜,故车内采用阶梯式地板,让人舒适地垂直乘坐,这一点要比斜坐的香港太平山缆车更好。
到达比叡山顶观景台后再去延历寺的路线有两种:在山顶观景台旁乘大巴,也可以拐进东海自然步道,徒步30分钟前往。
追求沉浸体验的我自然选择后者,出发前看水瓶已经半空,就在山顶的自贩机买了瓶冰镇宝矿力续上,150日元,和市区无异。
东海自然步道的开发方式近乎无痕,行走间犹如置身旧时山野古道,独步十几分钟也难见游客,仅有一个玩越野跑的日本大哥与我擦肩而过。
令人会心一笑的玛尼堆,我也默默添上了一块。
由于本身对佛教建筑兴趣不大,时间又过了正午,后面行程还远,于是匆匆看过一千两百多年的延历寺匆匆,敲了寺院的大钟(100日元),直奔坂本索道站下山。
山中的索道站是栋黄色二层小楼,站房本身还是在录有形文化遗产。
车站虽小,但售票机、自贩机、扭蛋机、盖章处一应俱全,站内条椅和墙面的深绿涂装很古朴。而一旦有游客在售票机前茫然踟蹰,站长就会从一旁的办公室推门出来,用有限的英语耐心演示购票。
下山后乘上JR湖西线,沿湖岸一路向北。
此时左是蓬莱山,右是琵琶湖,是整段旅途里风景最美的车程。
从志贺站下车乘缆车上蓬莱山俯瞰湖景是常见的玩法,但看今天能见度一般,我就没选这个方案,而是继续向北去近江高岛的白须神社。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错得离谱。
近江高岛行政级别是“市”,但以国内尺度顶多算镇,而其氛围更是标准的日式乡下——静谧整洁,短途交通不便,没车等于没腿。
而最致命的是,除了便利店,基本所有商户下午2点就打烊。
2点打烊的还包括 JR 站前的自行车租赁店,至于共享单车什么的,在乡下更是想都不要想。看着挂着在头顶的2点半烈日,让此刻我沿公路步行一小时去白须神社,再花一小走回来,显然是不可能的,更别提神社前那个白须食堂,也在一分钟前打烊了。
计划完全作废,此时只能在镇上找个地方解决午饭,乘凉充电,然后返回京都。
更糟惨的是备选餐厅也全部关门,向居民打听得知远处还剩一家店开着。最后我像沙漠中的迷途者一样,穿过半个镇子,走到公路的尽头、寻到湖畔的角落,终于找到度假村旁边的 Blue Taco。
推门进去,环境倒挺洋气,店主是个英语流利的儒雅阿姨。点了双拼 Taco 之后问我“Crispi or Soft?”已经热昏的我忍受不了任何粘腻的意象,于是想都没想就答“Both Crispi!”
结果堪称灾难,不知是我说成“Double Crispi”了,还是烤炉也热傻了,这 饼壳脆到突破常理,甫一咬上去便是大片迸裂、四散纷飞,馅料也随之七零八落。看着满托盘的碎片,只好用纸巾将其拢作一堆当作炒饼来吃。
轮到第二个 Taco 时吸取教训,只把饼作容器,用叉子舀馅吃,之后再单啃煎饼,最后默默拾掇了一下炸满桌边和托盘的碎屑,用纸巾叠起来勉强盖好,略微挽回一点国际观瞻。
装作无事发生地喝完咖啡,续杯冰水,看着手机充到80%,起身结账,“国企说啥嘛爹洗打”,推门,头也不回地结束尴尬的一餐。
走出店门拐到岸边,伸手感受了一下琵琶湖水,算是勉强结案本日观湖项目。然后伴着计划稀碎的残念,穿过半个空无一人的镇子回JR站。
途中意外看到一家毫不意外也打烊了的富士授权店,而这整个近江高岛“市”里,有打烊的只有邮局、派出所、和 JR 站前罗森。能见到的活人,也只有零星三四个跟我一样满脸茫然的游客。
日本乡下确实很美,基础设施相对别国也很完善,但却没有人,而没有人就没有一切,年轻人渴望的一切,都只存在于在东京,或者至少大阪。
于是,即使一个中产厌倦了大城市,到乡下定居,他们的孩子也最终还是会向往大城市,完成一个轮回。
也终于理解了《你的名字》女主在小镇台阶上的悲鸣——“もうこんな町いやや!こんな人生いやや!”
回到JR站,对向站台几个小学生聊着天等车,想必是从近江高岛“市”放学,乘湖西线回临近的“町”和“村”,铁道伴随了日本人一生的日常。
插一句,日本分两级行政级区:
都、道、府、县同属一级,类似中国的直辖市和省级行政单位,都是东京都,道是北海道,府有京都府和大阪府,而县有43个,相当于中国的省;
市、町、村同属二级,町类似中文语境的镇/街道。市、町、村之间没有上下从属关系,仅依人口规模区分,也可以因人口变化而改变。
一路无书,车回京都,四条鸟丸站出站。
本打算尝尝一风堂拉面,可等位的老外从地下一层一直排到街面。并且日本餐馆的排号方式可不是机器取个号,出去转转再回来,而是本人原地楞排!
我本来对吃就大在意,但凡排队超过一刻钟的店,再好吃也不等,于是抹头就走。巧的是,刚拐进侧巷就看到一家“面匠高松”颇为顺眼,也只有两对排在前面,那就你了。
点完招牌蘸面,店员立刻递过一张日英中三语对照的吃面指南,内容如下:
首先,面条直接蘸浓汤吃; 然后,把洋葱碎加进汤里再蘸,体会口感变化; 接着,把青桔汁挤到汤里在蘸,感受滋味变幻; 最后,浓汤即将见底,将吧台上保温壶里的高汤兑入,再把剩余的面条全部拌入汤里吃完。
新手食客面对如此详尽的说明,自然是照章办理,味道口感也确实不错,体验也算独特,错过拉面也不觉可惜了。
饭毕,依旧是晃回酒店,买冰牛奶,放水泡汤,却感到身心格外疲惫。
不仅是因为体力消耗大,也是由于没搞清楚乡下店铺逆天的打烊时间,导致空跑一趟近江高岛,顶着烈日在乡下来回走鬼镇玩儿。
要是读档重来,我大概会在志贺下车,缆车上蓬莱山顶,坐观景餐厅里吹着空调吃着饭,舒舒服服俯瞰琵琶湖全景,然后轻松返程。
虽说关西不会只来一次,但下次怕是不轮到琵琶湖,只能当这是一期一会的残缺之美了。
Day 4 壬生寺、京都铁道博物馆,前往大阪
由于是京都的最后一日,昨天又太累,所以行程从简。只逛壬生寺和京都铁道博物馆。
一觉自然醒,退房存行李,步行壬生寺。才到附近,街上就零零星星挂着新选组的诚字旗了,立马有了幕末的氛围。
壬生虽是寺庙,却是因被新选组选作屯所才闻名于世,而那诚字旗下的人斩们,也由此被京都人称作“壬生狼”。
壬生寺一如大多寺庙神社,本体免费,但里侧的展厅售票,展厅的后院便是壬生冢,众壬生狼的墓地正是这里。
当然,考虑到戊辰战争时队众随幕府军一路转进,死伤逃亡者遍及关西、关东、奥羽越列藩,乃至函馆五棱郭,终于斗南。因此,眼前坟墓想必多是衣冠冢。
此外,同为组头级别,近藤和土方都有半身像纪念碑,而被前两人诛杀的初代目局长芹沢鸭,仅余一个矮碑而已,颇为令人玩味。
距壬生寺几墙之隔的则是新选组第一个屯所八木邸,里面也有芹沢鸭被诛杀的房间。
八目邸的外屋则是家菓子店,卖的糕点多半也是新选组主题,既然来都来了,就买了一个在诚字旗下尝尝。
和清水寺、伏见稻荷、八坂神社之类大众景点相比,这两地参观者都少,更难觅中国游客。
在壬生寺展厅里买纪念品时,一把硬币脱手滚得满地都是,有几枚还滚进桌底。在场的一对日本夫妻见状,跟我一块跪地掏了半天,终于如数找回。末了我们互相鞠躬加敬语致谢极限拉扯十几回合,终于笑着分别,赶往梅小路。
接近梅小路,循着蒸汽机车运转的响动就到了京都铁道博物馆。作为一个半只脚入坑的伪铁道迷,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之一作为开始,也算非常幸福了。
196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营运,线路上运转的,便是这台0系新干线一号车
一一路逛下来几乎忘了拍照,也忘了时间。京都铁道博物馆的布展逻辑、藏品质量、硬件设施都有极高水准。你在游览中,能由衷感受到设计者比任何狂热的铁道迷都更深地爱着铁道和列车。
室外扇形车库前停着托马斯涂装的蒸汽机车。此时烈日灼眼,勉强看着直方图拍完,事后选片才发现,托马斯的眼珠居然在转!
博物馆二楼的餐厅让人直呼过瘾,天知道主人带着多强的心意和自豪设计了它——东南两面外壁是一整条景观窗,而窗外正是京都火车站西侧的站场轨道群。
在窗边用着餐,隔一会就能看到各种型号的列车轰然驶过,甚至还能看到东海道新干线与京都八坂塔古今同框的盛景。
补充完能量,继续参观二楼部分,不知不觉在此徜徉了近四小时才不舍地离开。
而在前往大阪的列车上,我趁着兴头往购物软件里加购了一大堆日本铁道相关的书籍和画册。下回再来,起码是个半吊子铁道迷了。
Day 5 不情不愿的奈良
初到大阪,从这块路牌感受到“大阪氛围”的第一波冲击。
相比京都,大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又脏、又乱、又吵。
在京都,烟民几乎隐形,偶尔在罕见的室外吸烟区出现,烟头更是难得一见。而在大阪,凡有自贩机,地上必有烟头,于是方圆两米便是心照不宣的吸烟区,本地居民也见怪不怪。
从难波一出地铁,街景分分钟让人产生混乱,以为到了雄楚大道和江汉路。
本日原计划一早西行去姬路城,然后返程到神户,去村上书里的 DUG 爵士乐酒吧,傍晚去摩耶山看传说中的百万夜景。
但早上的暴雨让计划彻底作废。只能在酒店公共休息区看着无尽的雨幕刷手机灌咖啡,今天怕是只能坐着跟其他游客闲扯,运气好然后雨小一点能去对面堂吉诃德傻逛。
坐到十点半,雨居然停了,但是姬路-神户路线已经不用想了,这天气也别想看什么夜景,倒是旁边几个游客一直“Nara、Nara”地说了半天。
一查地图,大阪环状线转近铁奈良线,加起来就50分钟,搁十几年前的武汉,50分钟都不够走出雄楚大道的,那就去奈良吧。
因为鹿和佛寺我都不感兴趣,一开始定计划就没考虑过奈良。现在临时起意,也就只打算在奈良公园、国立博物馆和东大寺附近随便转转了。
出站不久,刚走进奈良公园,雨又下了起来。而且恰恰是那种“有伞不大,没伞不小”的缺德雨,搞得拍照都非常不便,外加整个奈良公园都笼罩在一股鹿屎的臭味中,更加让人烦躁。
各种攻略都说奈良的鹿凶,当天倒完全没觉得。野鹿对游客的围观逗弄早就麻了,看起来平静得很。即使偶而有拦路鞠躬讨鹿饼的,只要双手一摊它自然识趣走开。
好巧不巧,奈良国立博物馆今日闭馆,只得随着人潮继续前行。等走到东大寺,雨越下越大,天气却依然闷热。我此时已完全没心情再买票看一个佛寺了,于是就此折返,结束临时起意的奈良之行。
根据统计,光是京都的大小神社寺庙就超过两千,这四天来,看过、路过、略过的大小寺社,怕是也有几十近百,至此已经深度审美疲劳。所以在大阪的最后两天,就不再安排这类景点,纯逛街逛店。
背着相机逛店又累又傻,所以后面两天再没拿出来过。
———————————————— 此后照片均为手机拍摄 ————————————————
Day 6-7 大阪逛街
]
MASH 是大阪最出名的军品店,专注纯粹的古旧原品收藏,远比全场大路货和低档Wargame装备的Yamamoto、Seabee 有意思。
进门就是整排的越战ERDL TCU,以及包着ERDL迷彩盔布的M1钢盔,价格倒是比国内低不少了,越战时更常见的米切尔迷彩盔罩倒是一个也没看见。
像 ACU、ABU、NWU、MCCUU 美军这类现役作战服,反而价格偏高而且尺码都比较奇葩,不少二手卖得比国内新品还贵,可能还是得去逛冲绳之类美军基地集中的地方。
MASH家他们家提供分类包装好的美军服装的扣具辅料,方便玩家修理自己手里的古着原品,很有意思。 保存至今的二战军靴品相惊人,价格同样惊人,全都在十万日元以上。
至于我想要的 ALICE 系统旧款 Y 带和 Field Pack 屁股包,转了两圈也没找到,MASH 招牌的复刻虎斑奔尼帽也不见踪影。只得悻悻离去。下回来日本淘军品,得提前查查店铺官网。
开在公寓楼里的 Chicago Regimentals 大阪店,更像一个工作室。
一进门就被满墙满地的古董枪支深深震撼。从西部拓荒至美国内战时的 Spencer、Winchester、Sharpes,到二战时的Thompson、STG44、ZB30、MG42,乃至冷战遗物东德/罗马尼亚 AK、Colt 723,以及现代突击步枪应有尽有,几乎把整部人类枪械史浓缩在了这间小屋里。
这些都是“阉枪”,即经过了无功能改造的真枪,很多国家法律允许个人作为收藏品持有,价格也不算贵,不同型号大概人民币几千到上万不等。
和店主聊了一会,由衷赞美他的古董枪品味,又谈及中国大陆 6mm Airsoft 玩具都属非法,连 Gel Blaster 也在朝不保夕的灰色地带里挣扎,所以我只能挂挂眼科,当不了主顾。店主表示早有耳闻,但还是客气地递上名片,表示欢迎也去东京店看一看。
乘御堂筋线北上,来到传说中的梅田大迷宫。日本的私营铁道公司众多,商业地产是其重要盈利来源。因此很多车站建筑本身就是商业综合体。例如近畿铁道的近铁百货、西武铁道的西武百货等等。
而梅田这种集中多家铁道公司线路的巨型换乘站更是集大成者,以至于出站之后,挤在汹涌的的人潮里不断寻找指示,时不时打开谷歌地图确认方向,才勉强找到终点,犹如仪表飞行。
Grand Front 和 Lucua 对独行男性并无吸引力,友都八喜却堪称快乐老家。
像露营、模玩、数码、户外这几类直男快乐源泉,全都以整层楼为单位铺展开,价格还低。
对于默认了实体店货少价格坑,买靠谱装备必须网购的人,这样的纯线下生态堪称文化冲击。
顶楼的石井体育,户外服装鞋具背包齐全,店员还在边上指导选码、调背包背负。
我最近在纠结的 Zulu 35、小鹰 38、神农 Coulee 40 三种背包,都在这找到了实物,直接拿手里比尺寸试背负,可比网页文字想象大小再退货折腾爽多了。
大阪的最后一天,把时间花在了日本桥,这里相当于关西的秋叶原,集中了大量ACG和模型玩具相关店铺。
我二次元浓度低,所以就主要逛模型店。
Jungle空想的机械馆是钢普拉之类科幻模型最齐全的店铺。旁边的Kids Land,则是最大的军模/综合类模型店。 这些店里有不少台湾学生,似乎是定期来采购。
Kids Land从一至五楼分别是: 钢普拉及手办; 模型工具及涂料耗材; 田宫World; 比例模型、遥控模型、玩具枪; 铁道模型。
对国内胶佬来说,开在一线城市中心商业区、占地一整栋楼、品类齐全、还没有溢价的模型店,简直是梦里都不敢想的奇迹。 要知道,国内一二线城市里,哪怕开在背街刁角只有几十平方的小店,近十年也要么倒闭要么转向线上,剩下的往往靠加两三成的溢价,外加卖儿童玩具才能续命。
三楼的田宫 World,入口处摆了个巨大的苏德战争场景,中间的军模区也堪称奢侈——军机和装甲车辆分列左右,下面是盒装板件,上面是对应的成品展示,一字排开望不到头,让你有一种“我买了也能做成这样”的幻觉。
这么厉害的店陈,何愁胶佬不堆积啊~
五楼是像仓库一样的铁道模型专区,各种车型零件按名称型号,密密麻麻分列在抽屉式货架里,玩家则个个拎着购物篮,像打货一样对着照着清单拿取。
逛完日本桥,回程又经过商业体换乘站,顺便逛了楼上的纪伊国书店。
作为一个商场里的连锁店,其小众书目的齐全程度也令人咋舌——铁道类书籍有一排书架,铁道杂志又是一整柜,旁边还有一整柜文具评测类杂志,让人不由得感叹不愧是日本。
我在这里还发现了多年前看过电子版的幕末-日俄战争军服图鉴。但考虑到背包已经塞到极限,一本大16开的软皮书怕是遭不住这种挤压,只得作罢,下回打货记得带箱子。
逛完书店,身心疲劳终于接近了极限,于是结束一切安排,顺路在意大利人一生之敌萨莉亚吃了晚饭,买好便当回酒店收拾行李,放水泡汤。
一觉睡到自然醒,次日直奔关西空港坐上返程的航班。
大阪这两天不光行程随意、拍照摆烂,餐食也是毫不讲究,食其家、萨莉亚、松屋、吉野家、麦当劳、便利店,就近随机发送。但说实话,这些普通社畜食槽的体验都还不错,没有一次踩坑。
结语
至此,仓促又虎头蛇尾的关西七日游告一段落。回想起来,还是庆幸在最后关头决定出发。此行虽历经多次失误,留下诸多遗憾,但总体而言,体验仍是远超预期。
从初次铁道换乘的茫然到逐渐熟悉线路的满足,从初见日式礼貌的尴尬到一天说几百遍すみません并习惯回礼的坦然;干净到几乎无尘的街道和纯黑的车胎,景区周全的服务和低廉的物价,安静自觉的居民和舒适有度的社交边界感,人行道的布谷鸟、小鸡提示音,以及深夜便利店的门铃、都让人怀念。
诚如开头所说,此行就像开放世界游戏里的“开图”,日本地图上的迷雾被破开,瞬间布满了问号和丰富的收集要素,有待未来慢慢探索。接下来,办一个三年多次签证势在必行。
等到夏去秋来,转一转静冈、东京、横须贺,或者冬季来一次“上野発の夜行列车おりた時から,青森駅は雪の中”的北海道之旅,而四国岛伊予土佐的乡间同样迷人,关西也依然值得再访。
————————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