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27357|回复: 71

[摄影] Z卡口挂机守护神!尼克尔Z105 F2.8VR Sline微距使用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earwux 于 2024-8-24 08:34 编辑

自2018年尼康迈入微单时代以来,“Z口”无弱旅就成为粉丝口中屡屡被提及的口号。

随着尼康用户日渐边缘化,此命题屡屡遭受其他品牌粉丝的言语挑战,沦为股东大战的导火索。

实事求是地讲,相比RF和FE卡口,尼克尔Z镜头的F1.8S系列定焦整体产品线确实更加“厚道”。

推广高规格亲民定焦是否明智?在市场上这并不好判断,灭杀了自家F单反头的转接价值倒是确凿无疑。

一定要横向比较的话,Z卡口镜头真正谈得上起到“护城河”绝对优势作用的高端镜头也不算太多。

其中短定焦当中只有85 1.2S、135 1.8S相对够格,常用变焦中70 200 F2.8S马达受到诟病,

100 400S速度同样被杯葛,横向素质优势不彰,14 24 F2.8S也不复大灯泡曾经具备的统治力。



不考虑大炮的话,我个人认为Z卡口最有独特“精神”的镜头反而是定价亲民的Z105 F2.8 VR Sline微距。

2022年,朋友刚好把他的这颗宝贝丢在我这里数月,成为我Z卡口时代挂机利用最充分的选择,就此说说。

外观图.jpg







首先叠甲——本帖图片以静物、风景和昆虫为主,畏虫人士可以跳过一部分图片,爱虫人士也不要争论环保理念(来源存在即合理)。




一:Z 105 的硬素质是我见过最强的微距

我使用过以下微距镜头包括:尼克尔F卡口60mm F2.8G VR、105mm f2.8G VR、腾龙90微2代272E、90微3代F107。

我曾经还简单使用过的含有0.5倍放大倍率的索尼FE 70 200 F4G II 、富士XF 60mm f2.8 Marco 以及一颗记不清名字的适马70 300古董。

结合周围人的一些反馈,可以认为,尼克尔Z 105 VR sline 差不多是自动对焦微距镜头里最强的两颗镜头之一(另一颗应该是适马那个新FE105)。

DSC_0718_1.jpg DSC_7169.jpg

Z105的细节表现力远远超出预期 让F口百微无地自容

在如今这个年代,实测标板受到距离工况体质制约,厂商MTF 只有象征意义。

模拟专利解读可能与实物存在差距且门槛过高,作为普通爱好者,我只能从体验出发说“感受”。

Z105微的细节表现力(锐度)同适马那颗EF的70 ART肉眼无法分辨,但能够大概感知出在单反各支腾龙90微之上。

DSC_5390.jpg
适马EF70微转接到Z口画质也属上乘

镜头本身的色散控制应该就在上乘,在Z系统机身的“自动直出软抑制”功能加成之上,微距状态下很难感知到色差的存在。

当然,如果把镜头放到室外场景,偶尔在中远距离物体上还是能够看到一点轴向的紫边,不过很难坐实,甚至比大炮Z640 VR S更不明显。


二:Z 105对焦速度不如其他品牌 但适合挂机

尼康的STM 马达在Z卡口上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也许对视频有所帮助,但在大多数焦段上都是拖后腿的因素。

Z445 以后的STM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尽管无限远道最近对焦距离的切换速度还是比较杯具,结合限位之后速度算是堪用。

DSC_2197.jpg DSC_0858.jpg
这篮球和乌鸦都是抬手随机抓获 在zfc上成功率甚至高于720S

不幸地是,Z863PF 以及更靠前的镜头没有享受到这个红利。所以,大家其实可以发现,Z105 VR Sline的在非微距工作距离时速度反而不显得差。

同比其他品牌的微距(比如FE的适马),Z105微在AF C速度上确实堪忧,但内战当中却同自家的720 F2.8S 拉不开差距,这也算吊诡得现实。

DSC_2365-1.jpg
反衬之下显得Z720S更适合拍室内会议。。。

DSC_5352.jpg
单反微距速度都很垃圾 适马70微甚至比腾龙更垃圾

考虑到大部分同学对运动场景的速度要求不会太高,如果你能接受Z720S或者Z100 400S的速度,那么Z105S 拿来挂机就是很现实的方案。

Z105 VR Sline 重630g,同24 200基本相当,显著低于70 200 F2.8S,拿来旅游爬山应个急也算是不错的,日常扫街拍点小物件也很灵动。


三:Z 105 焦外谈不上好 不要指望兼顾人像


DSC_3636.jpg DSC_0816.jpg
腾龙90微VS105 1.4E

在单反时代就有人反复宣传百微挂残幅等于135人像头的“歪理邪说”,对此我是不同意的。我这么干的结果并不理想。

Z105的弥散圆还算柔和,但焦外就是典型微距水平,可以用生硬来形容,拿来拍人是很不靠谱的,大家不要听信“鞋粉”夸大其词。。。。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景深客观掣肘,使用微距时残幅体验远超全幅,估计也比中画幅好用得多。。。联想也许M43在此的优势是质的被肯定的。。。

DSC_1245-已增强-降噪.jpg DSC_1236-已增强-降噪.jpg
弥散圆还算好看
DSC_1124-已增强-降噪.jpg
光圈较大拍小物件虚化量是足够的

DSC_0865.jpg
拍人就只能说凑合了,除非“坚毅人像”





结合场景简单发挥——微距用法感想。这部分用外链,涉及和其他镜头对比。


微距是拿来干什么的?是为了抵近拍清楚的

当然特定时候也可以翻拍案牍\底片

所以被摄物要比较小才适合微距发挥

普通中长焦镜头偶尔也能兼顾 但放大倍率不足




不论是大便浇头(EF 100 400LII)还是十万重炮 都得裁


0.5放大倍率的“准微距”偶尔可以兼顾一些场景



然后一旦认真起来,就没法和真正职业选手相比了





微距镜头本身 随着距离拉远而逐渐“普通”起来



当距离足够远 就变成普通的中焦镜头状态 但锐利无匹


当然常规使用 为了拍清楚还是需要景深合成



不然光圈开大了容易顾头不顾腚


因为光圈还算大 偶尔也可以强拍夜景




扫街之类视野窄 需要琢磨




下面是真正的杀猫时间,就直接更多解毒,螳螂大军集中在此(有吃播蟋蟀)。
这个聚合图床不如上面的SM.MS,部分色戒断层即来自图床的压缩,但胜在方便。















































































最最最后的感言:

我一直有一个执念,就是鼓吹普通爱好者中长焦挂机的必要性。越广的视野,对构图和视觉中心的把握难度越高。

大家如果只是普通玩玩儿,不想跟拍照师傅比拼游说客户口味的工匠气质,也没有足够的查克拉精神能量精修艺术,

那么,还是停留在中长焦的舒适区里吧! 这不是什么鬼畜的谁看到的(短视频烂梗)问题,而是难度和生活体验方式的选择。


评分

参与人数 9邪恶指数 +125 门户文章 +1 收起 理由
hapshon + 10
sunrisen + 30
哆啦ABC梦 + 10 非常赞同
Wolverine + 5
ohyoyo + 10
iXzKi + 20
SUNZKpope + 20
nApoleon + 1
幽幽子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甲虫,也就螳螂适合这么拍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带不了,我自己都只剩XQD了 我即将饿死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lzhdim 发表于 2024-8-23 19:39
尼康的质量还是刚刚的了,照片很清晰,色彩很丰富,对得起尼康这个品牌。。。。。 ...

Zfc无低通,仅仅考虑锐度的话,应该是跟D850差不多,比Z8\Z9还强点儿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ninepiece 发表于 2024-8-23 17:41
拍的很清晰,细节拉满。


静物门槛低上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还有机会走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jiyang1018 发表于 2024-8-23 13:31
刷新了两遍图才全显示出来,还是外链的照片素质好啊,看来我也要转投外链了。
这颗镜头好评看了好多了,Z  ...

这个贴的上半部分是内嵌的,确实禁不住放大。
F017 单反上不错,FTZ上就不能正常工作吧。
我不知道FTZII实际速度兼容性变化有多大,我当时直接就卖掉了。
中幅我只用过GFX100II和GFX50R,但没怎么用上微距。
似乎是120 还算凑合,但达不到全画幅牛头那种强度?

从昆虫复眼的角度看,1:1不够,如果我还有机会,估计要投奔老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下血浆片。。。连击怎么加出去55邪恶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arwux 于 2024-8-24 08:17 编辑
dominicchen 发表于 2024-8-23 10:25
我也喜欢微距,手上还有一个105VR,话说这螳螂是楼主养的么?咋能这么安静的让拍那么多 ...


一部分是朋友养的(花鸟市场买来的),南美的叶背、非洲的幽灵还有阔腿都不是本土生物。另一部分是北京的爬虫馆的,名字我下午加上,那个广斧、兰花还有疑似多刺斧的家伙来自那里。

大绿螳螂一般不会乱跑,参见中间R5 拍的那只大刀,手一递过去,它自己就爬上来了。只要不是激烈的没有预警的直接抓背板,都不太容易应激。中大型螳螂(尤其是雌性),正常状态就是原地不动,或者很慢的移动。



小型螳螂确实会乱跑,甚至往前窜得还挺快,就得找机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ominicchen 发表于 2024-8-24 08:15
难怪,我们这的螳螂,人一过去就跑了

公螳螂比较容易乱跑,不过常见大绿(最小也是薄翅)应该都很稳定吧。

如果是那种很怪的(类似我发的黑色的幽灵),可能自然状态下是比较胆小。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treeson 发表于 2024-8-23 09:13
常年挂机35玩过不少机器后顿悟退坑了。
但自从有了娃又入了 Z72,当初这颗105微出来时纠结了好久,主要一直 ...

85 1.8S 除了速度非常完美,焦外我觉得是Z口最好的(85 1.2S顶多持平)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炎夏 发表于 2024-8-23 09:11
螳螂拍得真好啊

经验就是还得上灯,野外他们都是那种三支八爪很怪的灯加个透明膜。

人工环境下我这是方罩子,就大致还凑合,补了那个拍人的原型小罩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幽子 发表于 2024-8-23 07:51
一直眼馋的镜头,但又没钱换门

不换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幻影皈依鞋门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jiyang1018 发表于 2024-8-24 15:42
择日不如撞日,拍了一组微距对比 腾龙 90/2.8 SP F017 和 宾得 645 FA 120/4。三脚架中柱升降到差一点到最 ...

哦你说的是这颗120,我本意指的是富士新发的那个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gubugu2001 发表于 2024-8-24 14:56
原来是螳螂。。
照片看起来都很舒服。

Zfc我那时候似乎套了links的哪个预设,我分不清哪个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喆 发表于 2024-8-24 13:31
复眼拍得好清楚啊

1比1 放大倍率的上限大概就是这样了,再不行得需要2:1,但那就只能手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tc3335 发表于 2024-8-24 12:27
当代微距头能打的就三只,西格玛家的70art和105art,以及z105。
虽然成像上难分伯仲,但z105胜在有防抖啊。 ...

70ART 当个翻拍微距确实不错,拿出去不好用。
105ART有机会我试试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截止2024年,现在明确的版本答案是 RF 夺嫡菱背螳。

算翅尖,长度达到13厘米级,大个体肛吻可以确保12.5甚至12.7厘米。

在大绿战斗型螳螂当中,夺嫡的捕捉足、口器比例也比较不错,可以确认是NO.1。

体型与其接近的清迈斧螳略微小了一点点,战斗性格和意志力远远不如,所以无力挑战。

当然,东南亚热带还有潜力可挖,传说中的巴布亚土人螳螂有希望达到15、16厘米(不是细长竹节虫那种奇葩造型,类似RF的放大版)。

当然,螳螂目VS直翅目目前整体还比较弱势,RF是打不过最强直翅目Sia forex的,战力过于悬殊。面对螽斯中最大的几种Saga, RF也没什么希望,对Saga Pedo也不好说能稳赢。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ksjssj 发表于 2024-8-24 09:55
同款挂机头路过,楼主真棒。

  有没有拍的女人,我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jeff.kwan 发表于 2024-8-25 18:05
你字多,感觉可靠

话说很喜欢看日本的虫皇帝节目

摄制组搞了太多电话亭,不利于很多种类发挥。

另外种类选取和状态的判断很有问题,至少前几年那些不是很公平。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ohyoyo 发表于 2024-9-23 19:58
大佬,新手持Z30半画幅+16-50狗头
请教一下两个问题哈:
1、 “中长焦的舒适区” ---适合半画幅的是哪颗头 ...

半画幅没有太针对优化的。
50 1.8S 是走硬朗傻锐路线的,焦外跟85 1.8S差别比较大。
要在Z30上同时保持全画幅85的视野和焦外应该做不到,要么直接挂85当成127来用,要么用50、40镜头兼顾,但是不管原厂副厂焦外优化都差点意思吧。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ohyoyo 发表于 2024-9-23 22:00
好的,感谢解惑!

不在乎锐度,非常喜欢人像 ,可以考虑转58 1.4G,硬实力不济,焦外确实有特点。
跨门用ETZ转接索尼的FE 50 1.2GM\1.4GM 应该也相对可行,定位上去了焦外就不差。
FE 其他的50 好像不太值得转,EF佳能单反的50 也都不太值得。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jimmyjin 发表于 2024-9-24 14:16
请教大佬, Z 系机身(目前 Z7 II ), 已有Z 转 FE 环, 70-200 是选自家 70-200 2.8S 还是 大法的 70-200 2 ...

720GMII 焦外略好于720S,但绝对水平跟85之类还是差得多,只是个中规中矩的程度。
因为720S的二线性实在逆天,属于基本放弃焦外,全力追求锐度和分辨率的激进风格。
720GMII 即使转接,绝对速度还是比720S快不少,大法的XD比Z的前期STM好很多。
不过速度的感知因人而异,如果不太常拍猫狗顽童这种高速无规则变向的目标,普通的足球野球、羽毛球之类的业余运动员,720S还是能拍的,只是成功率会稍低。
飞机720基本够不着,打鸟就更没戏,不太用考虑。舞台会议速度都够用。
画质可以认为两者基本差不多,纵有优劣,不在常人可感知范围内。
重量720S多300g略多,但720 GMII绝对值也超过1000g,ETZ物理连接不可靠,这个重量长期用安全系数较低。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sunrisen 发表于 2024-9-25 11:33
这个锐度相当可以

感谢好友支持  我打算用70 ART挂Z6III再拍点儿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jimmyjin 发表于 2024-9-25 18:09
被你一说, 感觉现在用ETZ挂 135 1.8 GM有点悬了

我ETZ21无Pro 挂28 75G2 到第十天暴毙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frommars 发表于 2024-9-26 09:43
拍的真好,向大佬学习,不知道大佬对将来新出的腾龙新90微有啥看法?

我只用过单反末期的,这个Z口的我短时间摸不着,可能得很久以后才有认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jimmyjin 发表于 2024-9-26 09:45
我的是pro,应该材料里混入了振金, 挂135GM 半年了 , 经常挂着爬山的

那时候见过无忌说挂大炮直接吐露扣摔地上的,也有挂单反35 150 弄断触点的
所以我觉得1KG 比较接近临界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9-30 02:27 , Processed in 0.01595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