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momoka 于 2025-11-25 16:07 编辑
序
新品遥遥无期,导致把手伸向之前不感兴趣的魔改到1700平台的hx系列。并且为了增加体验选择了核心直触。
折腾目标
模拟普通13900K,也就是58 58 55 55 55 55 55 55的大核心和43+小核心,内存4000+收参数,在可接受的电压和温度内
平台
cpu:q1lp,闪电家带直触扣具
主板:华硕stirx z690-A ddr4
散热:瓦尔基里C360,by 0.08mm,asetek 等多个冷头,360分体水冷(45mm冷排+P12E*2+gt2150*1,不同型号风扇目的是减弱拍频),带大型(2L)水箱和独立水泵。
硅脂:利民tf7,九州风神自带,信越7921/7868,霍尼韦尔7950sp相变等多种硅脂
内存:炫光星舰ddr4 3600C14 16*2G
结果
1.该个体体质一般,在可接受的1.4V socket电压(等效1.35v左右的vcc电压或1.3v左右的die电压),LLC6(实际满载显示1.359~1.368V),无法完成P核心55倍频下的R15测试,不过可以完成R23测试。小核心和ring相对理想,可以完成44和50倍频,稳定性尚可。R15只能跑过54倍频。
2.高频特性比较差,即使关闭HT也仅能维持跑5.6G左右,最强核心在1.5v socket下也仅能跑到5.8~5.9G。万策尽也没法模拟14900K。
3.需要比正式板高的多的电流来跑avx相关的高频,比如360A电流仅能跑到4.7~4.8G的R23,但是非avx程序比如R15此时能跑到5.3G
4.在有电流墙或者功耗墙的情况下,P核心降频比正式板更加剧烈,而小核心不降频。正式板是P和E都会降频的。
5.在华硕主板上,bios内部分调节无效,包括功耗和acll这俩重要设置,电流有效。我是用了SCEWIN工具编辑了bios的nvram部分,强行把pl1和pl2改成4095875来解锁功耗墙,以摆脱对xtu的依赖。利用电流墙来限制功耗和频率,以免玩脱。
6.在无限功耗和360A电流墙下,可以得到一个目标中的P核心58 58 55 55 55 55 55 55,E44,ring 50的模拟13900K,R23 38000+,R15 6200+,各方面略强于默认ids 13900K的玩意。如果放开电流墙,R23 41400,R15跑不过。
7.实测4条双面bdie可以正常使用,甚至能跑正式版类似体质的3600G1。两条双面4200亮机,稳定4100C15,soc 1.2~1.3v,cpu vddq 1.35v,没仔细测试。soc电压或者cpu vddp两个,或者其中一个貌似过高(比如大于1.4)可能反而更不稳定,甚至点不亮,所以4200一直搞不定。
8.闪电的裸触扣具应该有较好的安全冗余,说人话就是正常散热扣具拧紧的话也不会对核心造成损伤,但是压力可能有相当部分是主板针脚提供的,可能压力并不大。
9.使用硅脂填充时候的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几个小时后,温度就会失控,说是啥“泵出效应”,部分核心跑到100度,反复安装冷头和换冷头,换硅脂,都改善不大,温度远比想象的高,本来还以为裸触会比钎焊还低一截。第一次换相变的效果也不佳,温度比硅脂还高10度。第二次换7950sp后好挺多,几个小时后,最高核心比硅脂温度低一截,至少不会触碰100度了。所以不上液金的话,对此类小面积高温裸触核心,务必使用相片导热材料。
10.软显功耗明显偏低,软显300w情况下,功耗仪输入功耗高达470w(电源钛金效率),根据经验如果是正式版139/149同状态下起码软显330~350w,可能这也是我觉得裸触温度明显比想象高的原因之一。
11.暂时没体会到平底冷头比如by 0.08mm的优点,甚至asetek的凸底冷头部分核心温度更低,这个还需要多测试。可能是扣具压力不够导致。对压力敏感,轻微的某个方向螺丝转动都会有温度明显变化。
感想
达成预定目标,可以当一个没啥潜力的13900K用,无可感知的bug。比起一些需要手动关闭cep,关闭c状态节能,调节dlvr的的es来说,至少是个比较正常的U了。
因为有相当部分主板的bios锁了部分调节,需要xtu,或者需要手动解锁(利用SCEWIN等工具,可以查网上教程,现在已经比较容易了,不会比x99鸡血难),故不推荐小白使用。
另外一直有种错觉,现在的win10和win11对大小核心里的8P型号做了优化,即使是auto的异类线程调度,现在游戏也能把负载比较好的往前8个线程集中,而我的14600KF总觉得这方面默认调度没有8个P好,线程更容易分散在小核心上,加上核心数量和缓存的差距,某些测试里5.5G内存4100C15的q1lp容易比5.9G内存4400C15的灰烬14600K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