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1808|回复: 46

[网络] 以太网(双绞线)标准的更新和普及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另一个说10G电口的帖子想起来,双绞线的千兆IEEE 802.3ab标准(1000BASE-T)是1999年通过的,2000年苹果的 Power Mac G4 和 PowerBook G4已经用上了千兆网口了,到2003-2004年的时候各种设备(主板、网卡、笔记本电脑、交换机、路由器)已经普及了千兆网口了,而2003年是Wi-Fi的802.11g标准发布的时间,802.11g的最大握手速度只有54Mbps,这个时期Wi-Fi和双绞线以太网的速度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甚至没人会把Wi-Fi的速度去和以太网对比,因为都认为Wi-Fi是在实在没法部署网线的场景中实现网络连接的一种聊胜于无的办法;

现在是20多年之后的2025年,双绞线以太网这边,2.5G网口甚至还说不上普及,大量的主板、笔记本、交换机、路由器还是停留在1G的网口,至于5G、10G以上的网口设备就更别提了,要是按照之前以太网每次更新速度x10的跨度来看,这20多年来几乎算是原地踏步了;
Wi-Fi这边,不提Wi-Fi 7,Wi-Fi 6/Wi-Fi 6E已经相当的普及,最大握手速度已经干到了9608Mbps,当然这个条件比较苛刻可以不管,就普通人的设备来说,比如我自己的支持Wi-Fi 6的手机和路由器,握手速度是2882Mbps,在距离不远的情况下实际传输速度也能达到250MByte/s,这个速度已经和以太网的2.5G一个水平了,这时期Wi-Fi已经可以很好的代替以太网了,很多人的台式机甚至都只用Wi-Fi而不接网线了;

这么对比下就感觉以太网的新标准普及速度比Wi-Fi实在是慢太多了
发表于 2025-10-30 1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效吐槽
发表于 2025-10-3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他,够用而已。
发表于 2025-10-3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极少数特殊人群,10G电口没有存在的意义。
发表于 2025-10-30 1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口技术更新难度过高(接口,线材,距离),高速都转光纤了。
发表于 2025-10-30 1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速280的布加迪威龙诞生也二十多年了,现在满大街还是限速25的小电驴。So what…
发表于 2025-10-3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够用还不好么?喜欢网线也跟着硬件一起经常换么
发表于 2025-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长距离告诉肯定走光
短距离哪怕用双绞线, 10g用5e的线也绰绰有余, 哪怕考虑各种干扰/施工状况6a也用不完, 10g走双绞线pcs就已经很抽象了再往上拉效费比也极差

综上, 那么更新这个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hdxy 发表于 2025-10-30 12:58
标准够用还不好么?喜欢网线也跟着硬件一起经常换么

有没有想想另一种可能,Wi-Fi在空气中都能随便传输4Gbps(普通个人设备就能实现),给你2台设备间连了8条导线,哪怕导线有多细、电磁屏蔽有多差,不管怎么说也应该比空气强很多吧?
发表于 2025-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zhgbbs 发表于 2025-10-30 13:10
有没有想想另一种可能,Wi-Fi在空气中都能随便传输4Gbps(普通个人设备就能实现),给你2台设备间连了8条导 ...

屏蔽是好了, 高频信号衰减双绞线可比空气强得多, 你猜DAC为什么用同轴不用双绞线?
发表于 2025-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zhgbbs 发表于 2025-10-30 13:10
有没有想想另一种可能,Wi-Fi在空气中都能随便传输4Gbps(普通个人设备就能实现),给你2台设备间连了8条导 ...

有没有可能WIFI不稳定,然后传输的条件也很苛刻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zhuifeng88 发表于 2025-10-30 13:07
中长距离告诉肯定走光
短距离哪怕用双绞线, 10g用5e的线也绰绰有余, 哪怕考虑各种干扰/施工状况6a也用不完, ...

我说的不是线,你说的是线?
发表于 2025-10-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zhgbbs 发表于 2025-10-30 13:13
我说的不是线,你说的是线?

我是在说双绞线既然没有更新的现实意义, 那么以太网的双绞线部分的标准当然也不可能更新

以太网又不是只能走双绞线, 其他部分一直在快速更新啊
发表于 2025-10-3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数量

比如办公室100台电脑,你1G 一接口连接就可以了

但是你要是用WiFi,数量一多就会各种不稳定各种问题
发表于 2025-10-3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网不是多好
发表于 2025-10-30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2003-2004年的时候各种设备已经普及了千兆网口了



瞎说
发表于 2025-10-30 1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的WiFi很多地方还在用2.4g 的600m和866的5ghz
发表于 2025-10-3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制订跟使用普及是两回事啊,而且很多地方千兆已经完全满足需求了,非要上强度升级万兆?
发表于 2025-10-3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不成低不就,就中间部分最合适
长距离、高速有光纤,发热还比铜线漂亮;要求低点儿求方便有wifi。
可能替代不了的也就剩了个PoE吧
发表于 2025-10-30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WiFi那个延迟和遮挡衰减而且还是半双工有啥好说的,要求可靠稳定连接不还得用电口/光口,话说回来电口主要是民用市场用的越来越少了,笔记本现在普遍都没有了,上游网卡厂家没动力更新,更新后还得等降价才能普及,wifi那边纯粹是沾了移动设备的光才升级普及的快
发表于 2025-10-3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我想起了 1995年 NE2000兼容 10Mbps 的同轴电缆,环形,或者 两端各一个 75欧姆终阻器

到网卡都是 T型 BNC

然后 ra95 ,8人局域网联网对战。

或者 4人 diablo 1 联网

又或者 16人 三角洲特种部队
发表于 2025-10-30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基石啊,再光鲜再牛逼,底下还不是靠它

何况万一哪天更新了,又嫌贵
发表于 2025-10-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zhuifeng88 发表于 2025-10-30 13:13
屏蔽是好了, 高频信号衰减双绞线可比空气强得多, 你猜DAC为什么用同轴不用双绞线? ...

其实DAC用双绞线完全够用,用同轴并不是带宽高,而是DAC用同轴的时候比双绞线出现的都早
冷知识,双绞线出现之前,网线也是同轴线,成本更低的双绞线很快就取代了同轴线
发表于 2025-10-3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道太酬勤 于 2025-10-30 14:06 编辑

2003年普及千兆网口?不要臆想

技术的发展没有上限但是普及有上限吗,索尼早出4K分辨率手机了,但是并没有多少跟进
这种东西的普及一般不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而是需求带来的
发表于 2025-10-3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0G电口 应该淘汰太对,发热这么大
发表于 2025-10-3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ricercar 发表于 2025-10-30 13:55
其实DAC用双绞线完全够用,用同轴并不是带宽高,而是DAC用同轴的时候比双绞线出现的都早
冷知识,双绞线 ...


不....DAC用双绞线远远不够的, 10g/xgmii基带信号直接上去需要625MHz的带宽, cat6带宽只有250MHz, 6a也只有500, 同轴带宽好歹是随便大几GHz的

更何况这只是10g的情况, 更高速率双绞线是无论如何也摸不到的了

网线双绞取代同轴单纯是便宜够用, 但够用在这里不够了
发表于 2025-10-3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交换机出货量中,1g电口的依旧是主流。
发表于 2025-10-30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市面上千兆网口的主板都没几块,品牌机更是标配百兆网卡。
发表于 2025-10-3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光纤已经支持,价格很低并且普及了,
另外光纤还能做到基本没有损耗
厂家做这个不是找死?
发表于 2025-10-3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头 氧化点 就掉100M了  
单位的我都懒得修    办的1000M宽带
几十个人用100M 也没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10-31 14:22 , Processed in 0.116591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