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0129 于 2015-7-24 18:29 编辑
写在前面:
因为现在正在用的桌面平台是两年前的DELL整机,当时就是本着够用的原则买的,但是现在用起来HD7700显卡已经性能捉襟见肘了。
于是决定整个平台都换新,正好最近对Mini机箱十分感冒,所以经过一番考量,加之本人对侧透和拉丝金属毫无抵抗力,最终决定把乔
思伯Umx1-Plus收下。
不喜欢过量的光污染,UMX1的黑色半透明侧板刚好把光过滤掉一部分,效果特别高大上,没有很多侧透机箱满满的光污染的廉价感。
先奉上成果图~
先介绍一下配件,充分考虑性能和价格,最终把价格控制到5800元
全家福
1. 主角:UMX1-PLUS
整体做工很棒,拉丝铝配合大面积半透明黑色亚克力板给人一种很优雅且富有科技感的感觉,加之机箱很小,摆在桌面上不累赘而且是一件艺术品,可以很好地体现品味。
大道至简,小苹果的外号名副其实
前面板接口一览,电源键也是拉丝铝,设计语言高度统一
性感的曲线
机箱内部结构,很整洁,给人一种能容纳很多配件的感觉
底部的电源线和两个硬盘位
2. 主板: GIGABYTE B85N PHOENIX-WIFI
技嘉超耐久系列小板,自带呼吸灯和无线模块,mini侧透主机绝配
自带的无线和蓝牙模块
板子带有一个mSATA 3.0接口,为小机箱增强了硬盘扩展性,下面是音频芯片,由于板子小,技嘉并没有为其设计独立魔音电路
四相CPU供电,对于E3等不带K的CPU绰绰有余
和iPhone5大小比较一下,很小巧精致
3. 显卡: Inno3d GTX970 GAMING OC
考虑到性能,所以决定使用GTX970显卡,另外Maxwell架构TDP设计也很好的适应了小机箱的散热需求
开箱,包装很朴实,喜欢这种简单的包装,环保高效
内赠3DMark老版本的序列号和一个DVI-VGA转接头
21cm尺寸给了它很强的兼容性
HDMI+DP+双DVI
映众绝活,公版PCB换散热
4. 散热器: ID-COOLING IS 50
很好的兼容性和散热能力是选择的原因
底座采用热管直触式
热管和鳍片接触紧密
5. 散热风扇:Corsair Air AF120
光污染和静音效果都很出色,用来取代散热器上的风扇
6 内存: AVEXIR CORE 1600Mhz 红光
荣获红点设计奖的内存条,呼吸灯和不是很高的马甲设计
标准站姿
7. CPU: E3 1231 v3 散片
E3的实力不用多说,因为不用原装散热器,所以散片是首选
8. 硅脂: 猫头鹰 NT-H1
9. SSD: TOSHIBA Q系列 512GB & 浦科特 M6S 128GB
东芝原厂颗粒使得Q系列性能十分强悍,而浦科特的则更为实惠。这里的东芝盘需要从我的Macbook里面卸下来,然后用浦科特盘替换。
10. HDD: 希捷 1TB 7200转
11. 电源: Tt Smart SE 530W 半模组电源
刚开始有考虑全模组的电源,因为价格都偏高所以放弃了,而这个电源非模组部分使用的是扁平线材,所以会很好打理和走线,故采用。至于模组部分,则用订制线材。
下面开始装机!
1. 首先更换散热器上的风扇
更换完成,看起来霸气了许多
2. 然后安装CPU
小心翼翼的安好
3. 涂抹硅脂
这步一定要注意,上硅脂之前用棉球蘸点酒精把CPU表面擦净,上硅脂的时候一定少涂,然后用卡片刮平成一薄层,另外散热器底座也要涂抹才行。
4. 安装散热器
安装散热器时候朝向很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兼容性问题
5. 安装内存条
宇帷这个系列马夹侧面是镜面设计,闪亮亮的很漂亮
可以看到内存和散热之间还有很大距离,即便内存马甲再高点也没有问题
6. 安装电源支架
UMX1-PLUS的前置电源很聪明的使用了支架,这样在走线的时候线就可以从电源后面和上面穿过,从而保持机箱整洁
7. 固定HDD
取下机箱底部的硬盘支架
像这样套在硬盘上并用螺丝固定
底部设计了四个减震胶垫,防止硬盘因为机箱共振损坏,很细心的设计
8. 安装 I/O板
9. 连接线缆
这时候可以把主板上的线都接好了,而且必须是在放入主板之前就先连接好,因为一旦固定就很难接线和走线了
而UMX1-PLUS的主板支柱高约2cm,所有线材都可以从主板下面走
10. 安装主板和电源(因为连着,所以要一起安装)
这个时候完全需要好好领悟一下“大力出奇迹”这句话了 ,尽管线材很硬,但是只要不用蛮力硬塞,就可以全都整洁的走好线
而电源非模组24Pin线则绕电源一圈,4PinCPU供电线从主板下面走,一点也不凌乱
11. 通电测试
为了防止都装完开不开机的悲剧发生,先通电测试一下为妙
一次点亮,简直漂亮绝了
12. 复制MAC OS X到新硬盘
把TOSHIBA 512GB SSD替换下来到新机器上服役(这个SSD是去年买的,换掉了2011年MBP的机械硬盘,当时就是考虑这次装机替换用,所以一步到位买个大的)
用移动硬盘盒连接新SSD到MBP
没错,这就是移动硬盘盒,其实就是一块电路板(USB2.0的速度慢的要命)
格式化新盘为Mac日志式格式
然后用Carbon Copy Cloner这个软件复制整个系统到新硬盘,左边选源盘,右边选目标盘
点击开始后等待大约45分钟后克隆完成(因为USB2.0)
13. 拆Macbook Pro,调换硬盘
看过我的帖子的朋友应该知道它经历了什么,没看过的也没关系,看完这个帖子看一下就明白啦~
传送门: http://dwz.cn/chhq0129
拆开后盖
再次露出真容,完美的铝壳,搭配MBP简直不二
卸下固定架,这个分反正的,装回去的时候得注意了
卸下来啦
来张对比把
换好,包括固定螺丝和牵拉片
重新装好,开机完美识别,依旧是熟悉的一切~
14. 安装SSD到UMX1
UMX1采用的SSD固定方法是:用胶垫卡住即可,所以先把脚垫都装好
先安上看看效果,嗯,不错!
15. 连接订制线材
电源原带的模组线又长又硬又难看,所以订制线必不可少,红黑的包网线十分精致。而SATA线也要换成又细又软有好看的安费诺的线。
长度刚刚好,瞬间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并且非常整洁
安上显卡并接线,用理线器把线固定好
整体走线效果图
16. 安装侧板
终于到最后一步了,心情格外激动,尤其是撕去亚克力板上的保护膜的时候,就像撕掉用了很久的手机屏幕贴膜时候的感觉一样爽
17. 粘贴脚垫
为了防止把这么好的艺术品磨花,并且增加防滑性,需要粘贴脚垫
18. 装机结束!
随便跑两个分吧
3DMark 11 跑分成绩
AS SSD Benchmark 测试成绩,非常给力 ,桌面平台就是能发挥出全部实力,下面和原来在MBP里面的成绩对比一下吧
这是原来的成绩,同一块硬盘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看来AHCI是非常非常重要的(MBP不支持AHCI模式,楼主曾尝试开启,但是失败了,详见上文传送门)
接下来是图片Show
装完机心情特别好,拿到阳台里拍点照片吧
正值阳台里面的各种花开得正好的时候,又是黄昏,光线很好~
外景拍完拍室内~
正好随着天色暗下来,可以拍些光效了
暖色调,美轮美奂!
关灯冷色调,霸气十足
来个核心特写,恰似一个反应堆,澎湃的动力驱动着整个机器运行
写在最后:
经过一天的时间不断的折腾终于完成了一个像样的作品,中途有很多小波折,但是通过各种查阅资料都一一解决,事实证明UMX1-PLUS的确是个非常好的机箱,从设计到做工再到功能性。国产机箱这些年一直经历着巨大的进化,通过乔思伯UMX1-PLUS我们看见了国产机箱和DIY领域的未来,希望在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国产精品机箱,给广大DIYer们带来更好的DIY乐趣~ 
最后奉上ID照,谢谢大家的观赏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