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IBESION 于 2019-1-24 19:59 编辑
【前言】
时隔四个月,我们又见面了!初代的JARVIS&SHIELD对于整个桌面环境既是一种审美的尝试, 也是对我设计力的首次考验,基于上一代,历经设计上改进和加工厂给力的生产速度,终于诞生了JARVIS&SHIELD二代。 俗话说好事成双,好马配好鞍,还有两台DIY显示器也接踵而来。
MARK II 合照
【机箱审美及需求】 SHIELD(实用型工作站) 由于开始接触三维建模和渲染,同时我有很多的摄影素材,需要大容量的储存空间,因此就需要一台多核低频和专业卡的机子,同时还要附带若干个硬盘位去储存我的各类素材。而在外观上体积不能太大,要刚刚好放到进桌子上面的一层中。当然吧,目前的预算还不足以承担专业卡,并且还在观望下一代AMD的多核心CPU是否能做进ITX里面,机箱先设计出来,无论从散热还是各种硬件空间的留存都是考虑目前的需求和未来的升级规划。 JARVIS(高性能游戏机) 专门用来对付各类游戏的机子,高频少核,富有强大的游戏性能,而我对公版双卡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那一缕绿光实在使人欲罢不能。无需特别大的容量,足够装少量的游戏即可。体积与SHIELD相同。在这一代加入了若干个硬盘位,方别日后升级。
【双机位配置说明】 【JARVIS】
CPU:Intel 8700K 3.7GHz OC 5.0GHz 显卡:Gigabyte GTX1070 8G Founders Edition x2 连接桥:Nvidia HB-SLI Bridge 内存:Cosair DOMINATOR 8G 3000MHz x2 主板:Asus Z370-G MATX 硬盘:Intel 600P 256G WD BLUE 2T 5400RPM 散热:Nzxt KARKEN X52 240mm 机箱风扇:Arctic F12 PWM x4 Arctic F8 PWM x2 Jonsbo Eclipse White 12cm x2 电源:GreatWall Dragon 1250w 机箱:JARVIS Edition Mark II 显示器:DIY M270KCJ-K7B(27' 2K 165Hz IPS) 鼠标:Logitch G900 + Logitch G502 键盘:Logitech G810 RGB 鼠标垫:IronMan For Vibesion 定制鼠标垫 其他:白色硅胶定制线
Led RGB发光板 (粗体字表示为上一贴的升级或变动的硬件)
【SHIELD】
CPU:Intel 7700K 4.2GHz 4C8T 显卡:Nvidia GTX970 4G Founders Edition 内存:Asgard 16G DDR4 2400MHz x2 主板:Msi B250i Pro 硬盘:WD BLUE 2T 5400RPM x2 WD BLACK 500G 7200RPM x2 Samsung PM951 512G 散热:Deepcool CASTLE 240mm With ID-Cooling Fans x2 机箱风扇:Arctic F12 PWM x3 Arctic F8 PWM x3 Jonsbo Eclipse 12cm x2 电源:Cosair RM650X 650w 机箱:SHIELD Edition Mark II 显示器:DIY LM270WR3-SSA1(27' 4K 60Hz IPS) 鼠标:Razer MANBA 2012 键盘:Razer BLACKWIDOW 2012 鼠标垫:CaptainAmerca For Vibesion 定制鼠标垫 (粗体字表示为上一贴的升级或变动的硬件)
【装机过程】
【JARVIS】 二代前面板镂空图将上代的图案放大了1.3倍,并且居中放置,显得更为对称
初代的JARVIS是没有设计3.5硬盘位的,但后面觉得既然还有空间,为什么不多加一块呢?
于是就把一个3.5硬盘设计到了背面。并且在前层隔板设计了两个2.5硬盘位,为了以后添加大容量SSD。
铭牌的颜色变成了钛灰色,铭牌字体相对变小,整体变得更为低调和沉稳
加入下部风扇防尘网设计,清理时只需要打开前面板从下面抽拉防尘网就可以完成拆卸
加入上部风扇防尘网设计,清理和拆卸方式同上 因此只需要拆卸前面板就可以做到机箱的三面除尘,SHIELD也具有相同的设计
底部双12cm风扇
CPU还是原来的8700K,硅脂就不清理,反正还要继续装机
Z370G的卡姿兰大眼睛
玄学电容
玄学芯片
安装240冷排。
这张图就很清晰的说明了冷排和主板的相对位置,这样看有点像主板、硬盘和冷排的夹心三明治
安装双卡和SLI桥
显卡固定翼设计了一定的上下位移能力,通过调节相对高度可以解决不同重量的显卡弯曲下垂问题
【SHIELD】
侧面金属侧板,整体风格都是一致的冰裂纹
前层隔板两个2.5硬盘位,并且风扇有一定左右位移的能力
和JARVIS一样,钛灰色的铭牌,缩小了铭牌文字的大小
下部防尘网
这次机脚选用了15mm高,39mm直径的大机脚,避免了放下机箱时手先着地
直接透过下面板就可以移动硬盘架的左右位置,十分方便
硬盘架的左翼改为了3mm厚,把一端改成了浮空设计,增加厚度就是为了增加只靠一边支撑的强度, 这个改进可以大大方便显卡的插拔,降低了装机难度
硬盘还是和上贴一样的两黑两蓝
安装下部风扇
但我发现硬盘架下面的空间刚好可以上一个8cm风扇, 起初并没有计划在这里设计风扇位,那就只能扎带大法牛逼了
四硬盘位尾部插线
【装机合照】
(抱着这两台快二十斤的东西在棚子里各种搬动,那可真的是体力活。。。)
【桌面效果图】
(那还是那么一句:Overwatch Forever ! !)
都是2012年的老家伙了,不过办公用还是绰绰有余的,黑寡妇的绿轴用来打字还是很舒服的, 不过老曼巴的电池早就没那么好用了,无线只能做到两天一充
把键盘从G213升级为了G810,高特轴实话实说用起来一般般。 G900+G502双鼠标组合,G502可以作为G900没电时的后备鼠标。 G502的重量比较重,比G900稳,G900轻一点适合打爆发比较强的英雄, 两个鼠标的DPI都是800,组合一起去用简直就是鼠标界里的完美CP
雷蛇的充电底座的颜值真没话说 Masterpiece ~
自认为这张最魔幻
尾舱可以起一个集线作用,将尾部所有线收纳一起, 并从同一个方向延出,正面看机箱,就不会有任何一条线露出来
【JARVIS&SHIELD渲染图】
原图都是8K分辨率
——————————————————————————————
难道这就完了吗? 很显然,没有。
【显示器外观】 我选择DIY显示器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因为预算,而是想找两台外观相同,但是内屏数据不同,用途不同的显示器。 这种审美需求和机箱是一致的,相同的外部体积,但是里面却大有不同,寻求结构上最大的差异化。
因为两台显示器的外观完全一模一样,无论是外壳,边框厚度,还有底座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拍照时,就只任选了其中一台显示器。
采用了三面无边设计,只有下底边
显示器可以90度翻转,但是只能逆时针旋转
一个USB充电插口,两个HDMI,一个DP,一个基于HDMI/DP音源的3.5插口
淘宝上单独买的底座,支持壁挂显示器,是否戴尔原装不得而知,但质感十分不错
带一个圆形的收纳孔
显示器交流转直流适配器,两台都需要
【显示器型号介绍】
【LM270WR3-SSA1】
即是左边机位的显示器
图源屏库截图(已将广告截去)
图源屏库截图(已将广告截去)
【M270KCJ-K7B】
即是右边机位的显示器
图源屏库截图(已将广告截去)
图源屏库截图(已将广告截去)
【校色器检测及校色报告】 本次测试采用了ColorMunki Display校色器
【LM270WR3-SSA1】 LM270WR3不带ICC色相偏移结果
LM270WR3带ICC色相偏移结果
【M270KCJ-K7B】 M270KCJ不带ICC色相偏移结果
M270KCJ带ICC色相偏移结果
小结:WR3也是戴尔u2718q的同款内屏,这款屏幕的色域还没有M270高,但是WR3的颜色更为准确,适合有修图需求的用户,4K分辨率十分细腻丝滑。M270KCJ是目前四大金刚的内屏型号之一,165Hz的原生刷新率加上2K分辨率,95%的DCIP3色域,日常使用十分舒适,颜色比WR3饱和度更高一点。这两台显示器对于我这两台平台都十分合适,也是选择了很久内屏型号的结果。
通过1月15号的老黄最新的417.71驱动,M270KCJ可以在2K 60HZ下通过开启FreeSync从而开启GSync,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