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doo 于 2020-3-12 17:43 编辑
超越人眼的极限,穿透弱光的迷惘,营造梦幻的炫影,捕捉瞬间的流光……这就是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自上市以来,大家都用“夜神”来形容它F0.95的超大明眸,当然还有令人望而却步的价格。但个人感觉,它更像是位睿智强大的君主,洞悉一切,横扫八方,却又傲慢独尊,不甘轻易被驾驭。在我使用这枚镜头的感受中,徕卡50/F0.95确实称得上独一无二,画质卓越,至今还没有镜头能在光学性能、体积和平衡性上同时超越它。但它成像风格独特,对操控和场景的把控要求较高,要拍出“毒德大学”的佳作也并非易事,令人感叹它的高冷与不羁。
01 操控
徕卡50/F0.95庞大的身躯和令它在一众轻巧的徕卡镜头中显得特立独行。整个镜头继承了徕卡制造的最高水准,端在手中能充分体验沉甸甸的分量与温润厚实的做工与质感。虽然没有月牙对焦指柄,但对焦环的手感同样细腻流畅,对焦行程适中,从最近对焦距离可以迅速切换至无限远,适合抓拍中的随时调整。 光圈环的操控略显轻浮,调节时几乎如蜻蜓点水般的一划而过,像极了塑料齿轮,而不是金属拨盘这般的凝重,这个设计在玩家口中褒贬不一,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太满意的。虽然能够感受到每个光圈档位的存在,但使用时很容易误操作,让我每次调节都小心翼翼,生怕放错了档位。 另外我持保留态度的是抽拉式的一体式遮光罩,我能理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尽可能缩小镜头体积,方便快速拍摄。但实际使用时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像是穿着正装,但偏偏戴着一顶遮阳帽的形象……想必也是权衡了各种利弊后的妥协,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徕卡在设计还是尽量能够复古一些。 镜头装在M系列相机上显得头重脚轻,镜头会遮住近1/4对焦框的视野。整体使用时,也会有镜头拽着机身往下沉的感觉,手持拍摄时,对焦与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反倒是转接在徕卡SL机身上时,大小与握持感最为般配,难怪不少人戏称这个头是专为SL设计的。
02 成像
掀开50/F0.95的镜头盖,庞大的镜片顿时呈现在眼前,翡翠般的镀膜泛着优雅魅惑,令人身心沉醉。缓缓将光圈叶片调至最大,你会发现眼前的镜头从一泓清泉逐渐弥漫深邃,成为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仿佛开启了神秘的魔戒,让人迫不及待想得到它的力量。
徕卡50/F0.95采用5组8枚双高斯结构设计,其中包括5枚低色散镜片、3枚高折射滤镜片以及2枚非球面镜片,最强大实力就是全开光圈完全可用,中央锐度极高,可以说与50/1.4a相差无几。但偏离中央部分后,锐度就逐步衰减,即使合焦,也得不到中心点的锐度。同时0.95光圈下景深过浅,要做到精确对焦并非易事。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构图,对焦和焦点位置,每个因素只要些许偏离,就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经常有人质疑F0.95的可用性,某些不负责任的评测机构还拿着跑焦的照片来贬低徕卡,都是在缺乏实操的基础上得出的草率结论,无法证明夜神的真正实力。 F0.95 全开 100%截图 (马云爸爸对不起) F0.95下,有显著的暗角,边缘画质下降较为明显,且会随着景深产生轻度内旋模糊。强烈光线下会产生紫边(在胶卷上同样明显),且色度与色彩范围很大,需要花费心思在后期去除。建议用F0.95拍摄时,尽量构图主体居中,降低画质衰减带来的影响。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Leica M6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大光圈下,反差与色彩没有丝毫减弱,色彩偏暖,厚重鲜艳,反差适中,虽说是现代镜头,但色彩的胶片质感十足,与50/F.14a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暗部与高亮处过渡自然,只要曝光得当,丝毫不用担心丢失任何画面细节,体现了极高分辨率的镜头素质。 Leica M6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缩小一档光圈,画质立刻显著改善,到F1.4时,中心锐度与50/F1.4a已毫无区别。F2.8时紫边基本消失,除边缘四角稍弱外,整体画质已经相当平衡。到F5.6已经锐利无比,再无短板。画面有非常轻微的桶形畸变,可以通过后期的配置文件校正,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03 对焦
用大光圈,黄斑是不可能对准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对准的,至少对我这样戴眼镜的四眼大叔来说太难了。LV实时取景虽然方便,但镜头加机身的分量,令手臂负重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拍摄。唯有EVF电子取景器才是最优解决方案,只是又要多一笔不小的花费……其实转接SL才是最好的体验,唉,感觉徕卡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04 景深
将光圈环拨到F0.95,完美地对准焦点,咔嚓一声,一张梦幻般的照片诞生了。焦外如奶油般融化,焦点中心如同浸没在凝乳中一颗粉嫩嫩小草莓,呼之欲出,又柔顺自然。这是徕卡夜神的最佳体验,也是大家心目中神器应有的实力与特色,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没错,但并非全然。这颗徕卡镜头继承了传统的双高斯结构标头的特点,中心点的20%范围内焦点清晰,背景油润,虚化柔和,9片叶片的光圈带来近乎纯圆的光斑,点缀着整体梦幻的气氛,但20%以外开始,景深的柔和感逐步减弱,焦外轻微旋转,四角的画质逐步降低,即使与焦点处于同一平面也会显得柔软,略带二线性的焦外让背景轮廓凝而不散,大光圈造成的口径蚀让焦外光斑开始放飞自我,越是偏离中心点越是变形,从正圆到椭圆,再至半圆、鱼鳞、三角……美丽的光斑成了一堆费解抽象的符号,形成了这枚镜头的独特韵味。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所以,如果你选择在一个空间狭小,光线嘈杂的环境里用0.95拍摄,也许你得到的就是一张背景杂乱,画面平平的作品,未免暴殄天物(如下图)。要用F0.95拍出一张背景柔和,立体质感强烈的照片,建议将主体置于画面中心,距离背景足够深远的空间,而背景构成也尽量简约,避免复杂多样的人造光或杂物;拍人物特写的话,镜头与主体的拍摄距离越近越好。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缩小光圈后,口径蚀造成的影响会减少,四周的光斑会恢复成圆形,所以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尝试缩减光圈,调整拍摄角度,在牺牲些许景深的同时,换来更柔和,虚化更平衡的画面。 Leica M240-P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Leica M6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05 关于转接
尝试在Sony A7Rm2、m3系列上转接使用,夜神镜头确实分辨率惊人,喂饱4000万像素也绰绰有余。但操控体验与徕卡相差甚远。个人感觉经过转接后的50/0.95在索尼相机上产生了更多的衍射与干扰,仿佛四个边角正使劲拉扯,将原本平稳静好的画面打破,呈现出中心向四周发散式的效果,紫边、色散、口径蚀和二线性的缺陷都会放大,焦外感觉不如M机身,徕卡其他镜头的转接中也有相同遭遇,如非特需,并不推荐转接。 此外,转接在索尼A7系列机身时,如果使用天工自动转接环,因为自重的过大,转接环电机带动异常吃力,造成频繁拉风箱与跑焦,还是建议手动操控为好。 SONY A7R3 +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
结语
徕卡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这枚镜头强大而充满个性,是一枚考验拍摄者思考与掌控力的利器。面对它的任性,需要凭借经验与智慧,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它充满魅力的光学特性。
关于锐度,我想说几句,大家眼中锐的标准是什么?是直出JPG那种已经机内深度加工的锐度,还是RAW格式下保留所有细节,呈现最真实的锐度呢?我完全可以后期像机内直出一样做深度加工,给大家呈现一种锐不可当的感觉,但真的有参考价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