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vetofly 于 2020-9-22 00:46 编辑
花了过去一个周末的时间把机器给装起来,主贴更新也完毕了。仿佛这就是对于自己过去20年电脑硬件爱好的一个总结,最终章总算可以落幕了。估计以后如果不是出故障了是不会再碰电脑硬件了,也不会再自己装机器了。
不过呢,还有一些情感和怀旧想借这个机会来抒发和分享一下,也算是把这个贴子稍微经营一下。这个时候思路不是很系统,所以按照记忆里的流水账,想到哪里写到哪吧:
1. 接触电脑硬件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最开始的时候选游戏是要先看包装背面的最低配置要求,再结合自己家里的电脑配置决定到底能不能玩的起来。而且配置看的多了,就对于电脑的硬件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所以说游戏是提高个人电脑和硬件追求的第一推动力。
2. 自己配的第一台电脑是为了玩Quake 3 Arena (Q3A),在2001年的时候狂热的喜欢上了那让人热血膨胀的1v1对战和哥特式风格的光影。还记得当时配置是AMD雷鸟 1Ghz的CPU,128MB内存,IBM30GB 硬盘和艾尔莎GeForce2 MX显卡。帮我装机的哥们忘记把散装的散热器接好,一通电主板和CPU直接冒黑烟了,俩人只能回去店家置换。这位哥们教会了我怎么装机之后,自己边打游戏边上学边做生意,成为了纳斯达克历史上最年轻的敲钟CEO。而我还在做着20年的装机梦,人生轨迹就是这么戏剧的。
3. 不得不说,我是对于自己在意的东西都有种极致的要求。就是因为玩Q3A,我买了在当时无疑于天价的RazerBoomSlang机械鼠标,那可是Razer还是地地道道美国公司时候的产品,Q3A最初的神Fatal1ty代言。而且游戏早期的引擎对于游戏帧数特别敏感,单机在无法稳定142FPS的情况下,游戏里从一定高度的平台上掉下来会损失5滴血。而我当时的配置始终在130多fps徘徊,为了那5滴血和几帧fps,我花了当时大半个月的生活费把显卡升级到了GeForce2 GTS,同时还意识到了AMD在游戏方面的确打不过Intel的CPU。意识到了AMD的不给力,就有鼓捣着升级电脑,终于在2002年初找了个热插拔PS/2鼠标的机会把第一台机器给整的开不了机,顺理成章地换了IntelP4 1.6和256MB的RDRAM,Quake 3跑的更流畅了。
4. 说到Q3A,就不能不顺带着说一说曾经的Q3ACN网站,那时候几乎天天打完了游戏就去泡Q3ACN的论坛,交流游戏和硬件的心得或者单纯灌水,每天都是那么的欢乐。跟站长Maverick也加了QQ,还曾经帮着买过鼠标和鼠标垫作为Q3赛事的奖品。现如今听说Maverick大哥也已经因为癌症离开了,感叹之余也只能祝愿他在天国安好,By Quakers For Quakers!
5. 回到硬件上来,当Nvidia发布了GeForce4000系列的时候,真的是眼馋性能,但是作为学生党实在买不起,只能每天在网络上吸着别人的评测来自High。后来又看到当初还是ATI的Raedon9700 Pro把NV按在地上摩擦,后来在电脑城里闲逛的时候捡漏般的买了块ATI8500 XT,嗯,还有就是那个时候大家都说ATI的卡2D显示效果好。
6. 2004年上半年大三开始实习了,有了点额外的收入加上当时迷恋MUonline但是又氪不了金,就鼓捣着自己建私服自己当地主。买了一套P42.4 + 512MB + GeForce FX 5900 XT的机器,在私服的热情消逝之后的时间里,这成了我第二短命的一台电脑。
7. 2004年下半年,大四期末考试结束的那天,HalfLife 2终于发布了。出了考场就跑去店里把游戏盘买了,4张还是5张DVD来着,装好了还得等在线更新和解锁才能进游戏。又是因为游戏的效果不够流畅,第二天跑去电脑城里把6800显卡买了回来,这也是最后一块AGP接口的显卡了。
8. 下面的叙述终于可以有图片配了,看官不需要凭着我的叙述来脑补了。还是2004年的年尾,因为毕业设计的关系哪怕寒假了也得每天憋在学校里。那还是主机机箱不会超过300块钱且自带配送电源的时代,刚刚开始有了主机机箱的侧透概念,半夜里无聊看着网络上的照片自己用透明胶带简陋的DIY一下
9. 之前说了,在意的东西就有追求极致的想法。自己拿透明胶布做的主机侧板实在太low,咬咬牙定定心还是去电脑城里买了真正的有侧透的机箱,TT的Tsunami Dream(买完不久,印尼就真的海啸了)。还得自己单独配电源,才开始研究具体有哪些选择,按照网络评价选了Antec,480瓦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很奢侈了。我还记得卖这个的店铺自己都说平时几乎没人买这些。
10. 有了侧透,下一步自然就是琢磨光污染,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很萌很杀马特的。颜色方面都是大红大绿,而且还特别强调的是夜里的UV效果。电源也开始有了包线的概念,但是一般都是只包主板24Pin,也还没有模组的概念。没有单独的电源仓和背板走线的年代,大家都是随便塞一塞就好了。
11.. 有了侧透有了光,再下一步开始琢磨怎么玩水冷了。分体水冷太高级了玩不了,发现TT竟然还有个最初的类似一体水冷概念的产品,叫做BigWater。在大四那个百无聊赖的假期里,我又跑了一次电脑城把这个东西买了回来。当时也是胆子大,软管的水道自己裁了装好了之后没做任何测试直接就把冷液灌进去开机了,幸好没露。嗯,这冷液据说也是夜里在UV照射下会发光的。
12. 可惜啊,第一代水冷设备的水泵质量实在是差,用了不到1个月就歇菜了。把机器搬厕所里把冷液导出来,水泵送回厂家返修的时候,又买了个硕大的热管带灯的CPU散热器,也是TT牌子的(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到底是多喜欢TT,还是我实在觉得酷冷太高级了)。
13. 说到高级, 那个时候的联力是真的高级,全铝的做工和主板倒置的结构让人实在是心动。可惜啊,价格方面可以买几个TT或者酷冷了,实在是高攀不起,Windowshopping看看就好。
14. 转过年头来,2005年的春节前后,发现AMD发布了划时代的64位CPU了,而且不拉垮了,把Intel全方位按在地上摩擦了,还可以搭配新的DDR2规格的内存。更兴奋的是Nvidia收购了3dfx把之前Voodoo显卡才有的Sli技术给放出来了,新的PCI-E插槽取代了AGP规格,这么振奋的硬件更新怎么能不想办法试一试,于是乎买了不到1年的P4 2.4系统又因为硬盘跳线宕机了,赶快换了换了。AMD64 3200+ 和 6600GT SLI 走起。
15. 短短的几个月把硬件狠狠的折腾了一遍,加上要准备大学毕业了,所以消停了蛮久。回到游戏方面,那一年恰逢WCG的总决赛在新加坡举行。现场见证了人皇SKY在魔兽3项目首次把五星红旗带到世界级大赛的冠军位置,一波流从此风靡全球。
16. 之后的2006年是蛮苦逼的一年,除了把显卡升级到了7900GS之外没啥动作。游戏方面Q3A最后红火了一年,自己也第一次参加了电竞比赛CPL2006 新加坡站,两轮之后进入败者组,然后又输了个1:2就被淘汰了。不过倒是有机会那么近的距离接触了RocketBoy(现在都叫孟叔了)和Jibo(当初的世界前三),还有其他一众职业选手们。
17. 来到了2007年,在个人电脑装机里印象最深的一年。首先是那个时候双核CPU开始发力了,Intel凭借这Core2 Duo新的架构彻底的翻身把AMD变回了追赶者(直到今天这个关系还在保持)。那个时候特别眼馋Intel的胶水四核Q6600,可是售价很高。不过Intel那个时候公布了同年第三季度的降价计划,就只好每天掰着指头倒数着等。中间实在等的不耐烦了还跑去买了颗AMD64 x 2的CPU回来先过了过瘾。那台机器成为了我最短命的机器,连照片都没留。
18. 终于进入了2007年的第三季度,Intel的降价如约而至,我也趁机把当时所有的装机愿望一次性实现了:四核的CPU,4 x 1G的内存插满,华硕的主板,15000转的猛禽硬盘,华硕的8800GTX显卡,华硕的磐石PCI-E声卡,联立的A700全铝机箱。这台机器是真正实现了我夙愿的DreamPC,直到今天都认为那才是我这20年里的巅峰。唯一的遗憾只可惜当初这台机器不是我亲手装的,而是专门请人给走线和安装的隔音棉。
19. DreamPC装机的愿望实现了,是真的消停了很久,除了中间显卡坏了质保期内给换了个HD4890之外再也没关注过电脑硬件。时间直接跨度到了2011年,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要当爹了,给卧室里整了一台iMac来以为自己可以从良了。
20. 从良的人一般都是以为自己从此浪子回头了,其实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说辞和错觉。到了2012年的夏天,不知道怎么的心里特别特别的想回归PC。网上扒翻着到处搜资料补功课,一来二去就知道了CHH的存在,在这里吸了很多精神食粮之后,终于还是行动了,又开始装机并有了在这里的第一个帖子。
再之后的故事基本上都在CHH发过帖子有记载了,就不再单独敲出来了。花时间打了这么多字,20年来的历程分成了主要的20个段子,把怀旧情绪好好的抒发了一下,就这么结束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