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3938|回复: 73

[照片] 木构史诗 重走晋东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头图.png

访古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以敬畏之心触摸历史温度
理解先人的智慧与审美
感知生命短暂与文明长存

访古的意义
就是跨过时间
穿越空间
我来到你的面前
素未相识
却彼此重逢


地图.png

时隔两年,再赴山西,这已是我第三次以访古之名,叩响三晋大地的大门。这一次,我再次来到太行山里的晋东南,这片被梁思成称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博物馆"的土地,有着太多未被喧嚣侵扰的木构史诗。突然明白林徽因当年为何说"在山西,每一步都可能踩醒一个沉睡的朝代"。接下来我会把三次山西访古行制作成一本山西访古电子锦囊,希望对山西国保古建有兴趣的朋友能参考并使用。

行程安排:

这次的行程是从石家庄出发,正定古城/毗卢寺→河北博物院→邯郸涉县→平顺县浊漳河谷→长治→晋城高平→运城新绛。浊漳河谷更多人是从长治出发,我算是走的反向,石家庄一路往南在邯郸涉县住宿,第二天进山西。

评分

参与人数 4邪恶指数 +35 门户文章 +1 收起 理由
Aon + 20 666
北风狂野 + 10
nApoleon + 1
Wolverine +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战国雄风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5:50 编辑

河北博物院.png

河北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大街4号(南区主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免费预约

_DSC9799.JPG

河北博物院是河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24万件,尤以战国中山国文物、汉代珍宝、北朝石刻、曲阳白瓷著称。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14).JPG

我来河博只为这颗北齐佛头,喜欢佛像的一定不要错过位于邯郸临漳县的邺城考古博物馆。

彩绘散乐浮雕 (7).JPG

彩绘散乐浮雕 (10).JPG

彩绘散乐浮雕
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音乐舞蹈艺术的珍贵实证,展现晚唐至五代石刻艺术的巅峰水平
年代:五代十国(后唐时期,约公元923—926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

彩绘散乐浮雕 (11).JPG

浮雕描绘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唐代宫廷散乐队伍,人物包括乐伎、舞伎和指挥者。乐伎手持箜篌、筝、琵琶、笙、笛、拍板等十余种唐代乐器,人物姿态生动,衣饰华丽,再现了唐代宫廷宴乐的盛景。该文物曾被盗墓者走私至美国,后经中国政府多方追索,于2001年从海外成功追回,成为我国文物 repatriation(文物回归)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彩绘散乐浮雕 (13).JPG

浮雕表面保留鲜艳的红、绿、金等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仍色彩绚丽,是唐代彩绘石刻的罕见遗存。采用高浮雕与线刻结合,人物面容丰腴、衣纹流畅,具有鲜明的晚唐“以肥为美”审美特征。人物前后错落,主次分明,动态感极强,仿佛音乐声从画面中流淌而出。

彩绘散乐浮雕 (2).JPG

为研究唐代音乐制度、乐器组合及服饰文化提供了直观资料,印证了《新唐书》《乐府杂录》等文献记载。墓主人王处直为五代义武军节度使,其墓中出土的系列石刻(另有《奉侍浮雕》等)反映了晚唐贵族“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

西汉朱雀衔铜杯 (2).JPG

西汉朱雀衔铜杯
年代:西汉
出土地点: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

西汉朱雀衔铜杯 (1).JPG

通体错金。器形为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之间的兽背上。朱雀昂首翘尾,喙部衔一可自由转动的白玉环,首尾与双翅的羽毛向上卷扬,双足直立于兽背上。兽作匍匐状,昂首张口,四足踏在两侧高足杯的底座上。高足杯作豆形,上为深腹盘,粗把,喇叭形座,杯口与朱雀的腹部两侧相连。朱雀通体饰写意羽纹,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朱雀颈腹与高足杯外表镶嵌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出土时高足杯内尚存有朱红色痕迹,推测是放置化妆品的奁具。

错金铜博山炉.JPG

错金铜博山炉
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之一,汉代博山炉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年香炉之首”
年代:西汉中期(公元前2世纪)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1968年出土)

整体通高26厘米,炉盖铸成层峦叠嶂的“博山”形(象征海上仙山),山间饰仙人、神兽、云气纹,炉柄为透雕蟠龙柱,底座饰波浪纹,寓意“神山出海”。博山造型源于汉代“蓬莱仙山”传说,反映贵族阶层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炉身纹饰融合道家升仙思想与儒家礼制,烟雾缭绕的意象暗合“天人感应”哲学。佐证了《汉官仪》中“尚书郎怀香握兰”的记载,揭示香料在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错金与镂雕结合的技术为后世金银器工艺奠定基础,其立体造型直接影响唐代香炉设计。作为中山靖王刘胜的陪葬品,印证了西汉诸侯王“视死如生”的厚葬制度,与同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共同构建汉代王侯生活图景。

西汉铜说唱俑.JPG

西汉铜说唱俑

汉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贵族墓葬中常以俑像模拟生前生活场景,铜俑因材质珍贵,多属高等级墓葬陪葬品。西汉宫廷与民间盛行俳优表演,俳优以滑稽说唱、舞蹈逗乐观众,社会地位较低,但其形象被纳入墓葬,既为墓主提供“死后娱乐”,也反映汉代对世俗生活的重视。铜质俑像较陶俑更显奢华,可能象征墓主身份显赫,或与地域性工艺传统相关(如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

西汉镶黄玉鎏金铜铺首.JPG

西汉镶黄玉鎏金铜铺首 

铺首作兽面衔环状,铜质边框和衔环,兽面部分镶嵌黄玉。玉质兽面为浅黄绿色,细腻莹润,浮雕对称卷云纹,组成象征性的兽面,棱角各部分修饰得极其圆润。在额、眉,鼻,须的卷云纹中,填满细密的平行斜线,做工精湛。铜质部分鎏金,两侧边框做二龙攀附,龙身蜿蜒,首向外扭曲,似兽面之双角。上框似山字形,下框作钩衔环,背面有一插钉。下部为鎏金铜环。

西汉嵌金片花纹铁匕首.JPG

西汉嵌金片花纹铁匕首 

通长36.7厘米 身宽4.3厘米,匕首与茎铁质,环首与格用银基合金铸造并焊接,身扁平,平脊隆起,茎宽扁,两侧边缘鼓圆而中空,环首镂空。装饰华丽。身部脊两侧嵌金片作对称纹饰,一面为火焰纹,一面似云纹,环首嵌金片作卷云纹,近茎部及格部作兽面纹,金银铁三色交相辉映。

错金银鸟纂文铜壶.JPG

错金银鸟纂文铜壶

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之一,中山国文字与工艺的珍贵实证
年代: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
出土地点: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厝墓(1977年出土) 

器型通高约45厘米,壶身修长,鼓腹长颈,带盖,盖顶饰立体鸟形钮,壶身两侧铺首衔环,整体庄重典雅。通体以金银丝镶嵌出繁复的几何纹、云雷纹及鸟篆文字,金银与青铜底色交相辉映,富丽堂皇。壶盖、钮、链等部件分铸后精密焊接,展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 壶身错金鸟篆文共48字,内容为祈福吉语(如“永受嘉福”“子孙繁昌”),字体以鸟形笔画修饰,兼具象形与装饰性。鸟篆文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楚、中山等国,此铭文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字交融的罕见例证。鸟形钮与鸟篆文暗含中山国的图腾崇拜(中山国为白狄族后裔,鸟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灵物)。金银纹饰中的云雷纹象征天地交感,反映战国贵族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鸟篆文多见于吴越兵器,此壶铭文为中山国文字研究提供了唯一实物资料,证实其受中原文化影响又保留民族特色。错金银工艺精细度远超同期中原器物,佐证中山国虽为“千乘之国”,但手工业水平可与大国比肩。铭文内容与风格兼具华夏礼制与游牧民族审美,是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缩影。此壶出土时壶内残留酒类液体,经检测含黍米成分,印证《周礼》中“鬯酒祭天”的记载。

凤首提梁铜盉 (3).JPG

凤首提梁铜盉 (4).JPG

战国凤首提梁铜盉 

凤首提梁铜盉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兼具实用与礼仪功能的器物,以凤鸟形象为装饰核心,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多见于西周至战国时期。盉(hé):古代盛酒器或水器,主要用于调和酒味(加水稀释)或温酒,也可用于盥洗注水。其基本形制为圆腹、三足或四足、带盖、管状流(出水口)及提梁。凤首提梁:以凤鸟头部装饰盉的提梁或流部,提梁为弧形横跨器身,便于提携。凤首象征祥瑞,体现周人对凤鸟的崇拜。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5年),姬姓(一说子姓),建立者为中山文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魏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5年,为赵国所灭。 1977年,中山王鲁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山王(cuò)铁足铜鼎、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和(zIzi) 铜圆壶,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战国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错银镶金铜牺尊 (4).JPG

错银镶金铜牺尊 

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中山王成公墓 

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通常以动物造型(如牛、羊、犀等)为原型,象征祭祀中的“牺牲”,用于重大礼仪场合。此类器物多见于战国至汉代,尤其以中山国(河北平山)、楚国(湖北)等地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器最为著名。牺尊作为礼器,体现“敬天法祖”的祭祀文化,错金银工艺则彰显使用者的权势与财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此类奢华器物成为身份象征。动物形态写实生动,常见牛形牺尊,肌肉线条饱满,细节如角、蹄、尾等刻画精细。

错银镶金铜牺尊 (2).JPG

错银镶金铜牺尊 (6).JPG

错金银工艺形成云雷纹、几何纹、兽面纹等,金银交错的光泽与青铜底色对比鲜明,富丽堂皇。既是实用酒器,也是沟通天地的礼器,动物形象可能蕴含图腾崇拜或祥瑞寓意。错银镶金是指在青铜器表面以“错金银”工艺装饰。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凹槽,嵌入银丝或银片,打磨后形成银质纹饰。局部嵌入金片或金箔,增加华贵感。这种工艺盛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多见于王室贵族器物。牺尊的复杂造型常采用分部件铸造后组合。失蜡法在国时期逐渐普及,可制作精细纹饰。错金银后反复打磨,使金银与青铜表面平滑一体,历久弥新。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3).JPG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战国青铜器工艺与中山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年代: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
出土地点: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厝墓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2).JPG

整体高36.2厘米,边长47.5厘米,由案面(已朽毁)和底座组成,底座以四龙四凤盘绕成镂空支架,顶部承托圆形案框,底部四鹿托举方形底盘。设计兼具力学与美学:龙身扭结为案足,凤首衔环固定案框,鹿形底盘增强稳定性,展现了战国工匠对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通体以金银丝镶嵌出云纹、兽面纹等繁复纹饰,金银与青铜底色对比鲜明,璀璨华丽。全器由78个部件分铸后焊接而成,龙鳞、凤羽等细节刻画精细,工艺复杂程度世所罕见。龙身交错构成类似“斗拱”的承重结构,比汉代《九章算术》记载的力学原理早数百年。印证中山国是战国“千乘之国”,曾与燕、赵抗衡,此物佐证其国力强盛与手工业发达。其焊接与错金银技术远超同期中原器物,颠覆了学界对“边缘小国”工艺水平的传统评价。与《考工记》记载的“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相印证,为研究战国手工业分工提供实物证据。

蟠虺纹铜瓿 (3).JPG

蟠虺纹铜瓿

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保定市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

蟠虺纹铜瓿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尤以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的蟠虺纹装饰最具特色。其造型庄重,纹饰繁密,体现了青铜铸造技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蟠虺纹铜瓿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与艺术转型的缩影,其繁而不乱的纹饰既是对自然的抽象提炼,亦是对工艺极限的挑战,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最后的辉煌”之一。 以青铜铸造,采用块范法分段铸造,后期结合失蜡法,纹饰精细程度显著提升。瓿(bù)为短颈、广肩、鼓腹、圈足的容器,通常带盖。早期商周瓿体型较大,春秋战国时期趋于小巧,更注重纹饰细节。蟠虺纹(盘曲的小蛇纹)为主纹饰,以细密交错的几何化蛇形构成网状或带状图案,辅以云雷纹、涡纹等底纹,形成“满地锦”的装饰风格,象征生命力与神秘力量。以简化、抽象的蛇形单元重复排列,通过勾连、缠绕形成连续图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秩序美。常与蟠螭纹(无角小龙纹)结合,但蟠虺更强调细密网格化,体现春秋战国青铜器“精工繁饰”的时代风格。蟠虺纹与蟠螭纹、垂鳞纹常组合出现,构成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典型装饰体系。

中山王方壶.JPG

中山王方壶

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厝(cuò)墓

中山王方壶,又称中山王夔龙纹铜方壶,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公元前414—前296年)的王室青铜礼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厝(cuò)墓。此壶造型宏伟、纹饰精美,壶身刻有长篇铭文,是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字与青铜工艺的“国之瑰宝”,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高约63厘米,重约28公斤,整体呈方形,带盖,盖顶有镂空莲瓣形钮。壶身修长,颈部收束,腹部微鼓,高圈足,两侧设兽首衔环耳,庄重典雅。青铜铸造,局部可能原有错金银装饰(因年代久远部分脱落)。 壶身满饰交错的夔龙纹(抽象化的龙形纹),线条流畅,构图繁而不乱,体现战国青铜器的精密工艺。辅以云雷纹、涡纹等底纹,增强立体感。壶身刻有450余字铭文(金文),内容记载中山王厝的功绩(如伐燕战争)。告诫后人“毋忘尔邦”的治国箴言。反映中山国作为白狄鲜虞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原礼制的吸收与改造。

战国嵌松石虎形金饰片.JPG

战国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保定市唐县钓鱼台战国初期墓出土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JPG

战国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一件青铜礼器,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生动的纹饰场景闻名,是研究战国时期社会生活、艺术风格和青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豆在周代礼制中属于重要礼器,战国时期虽礼崩乐坏,但仍用于贵族宴饮和祭祀。狩猎与宴乐题材反映当时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方式,兼具礼仪与享乐功能。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是战国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生动的纹饰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贵族生活,也反映了社会变革与工艺进步。它既是礼器,也是艺术品,为研究战国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中山国战戈尊.JPG

中山国战戈尊
年代:战国
出土地点:中山王厝墓

北齐高洋墓壁画 (2).JPG

北齐高洋墓壁画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北齐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邯郸临漳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馆和山西太原的北朝壁画博物馆。 北齐高洋墓壁画是北齐时期墓葬艺术的珍贵遗存,但目前关于高洋墓(即北齐文宣帝陵)的考古发现与壁画信息存在一定争议。根据现有研究,北齐皇陵区位于今河北省磁县一带,但多数墓葬未正式发掘或保存状况不佳。

北齐高润墓壁画.JPG

题材风格:
仪仗出行:大型车马队列、甲士扈从,彰显皇权与军事力量。
宴饮乐舞:墓主夫妇坐帐、乐伎奏乐、胡人舞者,反映贵族生活。天象神兽:墓顶绘星宿、四神(青龙、白虎等),象征宇宙秩序。
佛教元素:飞天、莲花纹饰,体现北齐佛教艺术影响。 艺术风格:人物造型:体态修长,面容丰润,线条流畅,兼具写实与装饰性(如“曹衣出水”衣纹)。
色彩运用:以朱红、石绿、赭石为主,局部贴金,华丽浓烈。
空间构图:分层叙事,背景简化,突出主体人物动态。

北齐高洋墓壁画 (4).JPG

北齐其他墓葬壁画:

娄睿墓壁画(山西太原):墓主为北齐权臣,壁画现存71幅,描绘鞍马游骑、门吏仪卫,人物神态生动,被誉为“北齐绘画百科全书”。 
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太原):墓室满绘宴饮、乐舞、牛车出行,色彩艳丽,胡汉乐伎共舞,体现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 
崔芬墓壁画(山东临朐):以屏风式构图表现隐逸山水,反映北齐士人审美趣味与道教思想。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17).JPG

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该佛头为北齐时期(约1500年前)的汉白玉菩萨头像,出土于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现陈列于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采用曲阳汉白玉雕刻,质地细密温润,历经埋藏仍保留彩绘痕迹,面部呈淡粉色,发髻为黑色,头冠残留红、绿、黑等色彩,虽局部破损但整体美感突出。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9).JPG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4).JPG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2).JPG

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北齐佛头 (16).JPG

低垂的眼皮、微笑的嘴唇、微显的双下巴,呈现出端庄恬静的“神仙姐姐”气质。左脸线条更妩媚飘逸,被认为是最佳观赏角度,其次为正面,右脸稍逊。

青瓷莲花尊 (1).JPG

青釉仰覆莲花尊

年代:北齐
出土地点:景县封子绘和祖氏墓出土 通高54.4厘米口径15.1厘米足径18厘米。

喇叭口,长颈,丰肩,椭圆形腹,高足。圆形盖,外侈的盖沿雕刻大小相间的莲瓣,拱形盖面堆贴双层莲瓣,顶部安方形钮。通体装饰华丽,颈部以弦纹为界,上下分别贴塑团龙和飞天。肩、颈相交处有六个双泥条系,肩部堆塑双层覆莲,之下为一周垂叶纹。腹部深雕一周覆莲,莲瓣外翻翘起,与下腹堆贴的仰莲相互呼应,形成极强的立体效果。足部雕刻双层覆莲。胎体呈浅灰色,坚致细密。青绿色釉,釉层薄而均匀,有细密的开片纹。这件仰覆莲花尊造型古朴,气魄宏大,采用深雕、浅刻、模印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繁缛华丽,是北方早期青瓷中的极品。而采用多层莲瓣作为装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朝佛教盛行的社会习俗。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 (2).JPG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 (3).JPG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 (4).JPG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 (1).JPG

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 (1).JPG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

北齐镂雕弥勒七尊像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里程碑,其精湛的透雕技艺与静谧超脱的美学风格,不仅展现了北齐工匠“以刀代笔”的极致追求,更映射出乱世中人们对净土世界的向往。作为宗教、艺术与技术的结晶。

三彩鸭型杯 (2).JPG

三彩鸭型杯

三彩鸭型杯是唐代(618—907年)盛行的一种三彩釉陶器,以鸭形为器身,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唐代贵族生活与工艺审美的典型代表。这类器物常见于墓葬随葬品,既反映唐代的厚葬风俗,也展现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整体呈鸭子浮游状,鸭首回望,双翅收拢,背部开口作杯身,鸭尾自然延伸为器足,造型生动写实。部分鸭型杯带环形把手,便于持握,兼具实用功能。以黄、绿、褐(赭)三色为主,釉色流淌自然,形成斑斓绚丽的装饰效果。部分精品施蓝釉(钴料烧制),极为珍贵(如洛阳出土的蓝釉三彩鸭杯)。

唐白石胁侍菩萨立像.JPG

唐白石胁侍菩萨立像

唐白石胁侍菩萨立像是唐代(618—907年)佛教雕塑的代表作之一,以优质白色大理石(白石)雕刻而成,多为佛寺或石窟中的胁侍菩萨(即侍立于主尊佛两侧的菩萨),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巅峰水准。这类造像以优雅的体态、细腻的雕工和丰润的审美风格著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自信与宗教艺术的高度融合。

唐佛首 (3).JPG

唐佛首 (1).JPG

曲阳王处直古墓彩绘浮雕

年代:五代十国

曲阳王处直古墓彩绘浮雕.JPG

曲阳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墓葬艺术的珍贵遗存,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生动的彩绘装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著称,为研究晚唐至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艺术风格及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王处直(863-923),五代十国时期义武军节度使,镇守河北曲阳一带,墓建于后唐同光年间(923年之后)。墓地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1994年遭盗掘,后经考古抢救性发掘,出土墓志、石雕及彩绘浮雕等文物,其中十二生肖浮雕与武士浮雕尤为著名。墓葬形制与装饰承袭唐代遗风,兼具五代过渡期特色,反映晚唐藩镇割据背景下地方豪强的权力与文化表达。 采用高浮雕与线刻结合,人物、神兽造型立体饱满,细节刻画细腻(如衣纹褶皱、面部表情)。浮雕表面施以矿物颜料,以朱红、石绿、赭石、金粉为主,色彩艳丽且保存较好,体现“绘塑一体”的传统。曲阳王处直墓彩绘浮雕不仅是五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乱世中地方文化、宗教信仰与工艺技术的缩影。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4).JPG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5).JPG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代表作,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年代:元代(14世纪中叶)
出土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1964年出土)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6).JPG

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3).JPG

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腹径33.8厘米,带荷叶形盖,罐身浑圆饱满,体现元代瓷器雄健豪放的审美风格。盖钮塑成蹲狮造型,狮身釉里红点缀,动态栩栩如生。青花与釉里红双彩共绘,青花钴料绘缠枝牡丹、海水纹,发色浓艳深沉。釉里红铜料绘卷云、花卉,红彩晕染如霞,展现元代对高温铜红釉的成熟掌控。镂雕与开光结合,罐腹四组菱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花卉,透空处可见内层青花绘制的连珠纹,形成“景中有景”的立体效果。开光外壁饰以浮雕式贴花,工艺繁复程度空前绝后。缠枝牡丹象征富贵连绵,海水纹寓意“江山永固”,釉里红云气纹暗含道教升仙思想,反映元代多元文化交融。开光内的四季花卉(春牡丹、夏莲、秋菊、冬梅)隐喻“岁朝清供”,体现文人雅趣。成功解决青花(1300℃)与釉里红(1250℃)烧成温度差异,证明元代已掌握精准的窑温控制技术。釉里红的皇家专属属性与青花的海外贸易特征共存,印证元朝“官窑民烧、海陆并重”的瓷器生产体系。全球仅存4件同类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罐(另3件藏于北京故宫、大英博物馆、东京出光美术馆),此件保存最为完整。
北齐释迦牟尼说法像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古城-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5:50 编辑

正定博物馆.png

正定古称“真定”,最早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所建,隋唐时期成为河北重镇,北宋时与开封、洛阳并称“北方三雄镇”。明清时期,正定作为府治所在,商贸繁荣,寺庙林立,至今保留大量宋、元、明、清古建筑。

正定博物馆 (3).JPG

秦代属恒山郡。汉代设真定县(取“真正安定”之意),属常山郡。汉代设真定县(取“真正安定”之意),属常山郡。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称正定,沿用至今。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貌闻名,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正定素有“古建艺术宝库”之称,保存了隆兴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开元寺唐代钟楼(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钟楼)、 广惠寺华塔(造型独特的唐代花塔)等佛教建筑。临济寺为禅宗临济宗发源地,影响远及日韩。

隆兴寺.png

隆兴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隋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109号
门票:50元(可购买隆兴寺+三塔联票 80元)
开放时间:8:00-17:30(夏季延长至18:00)

隆兴寺 (73).JPG

隆兴寺 (75).JPG

隆兴寺 (50).JPG

隆兴寺,又称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扩建,并铸造巨型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奠定了寺院的主体格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康熙赐 “敕建隆兴寺” 额,“隆兴寺” 寺名沿用至今。历经金、元、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建筑多为宋代原构,兼具明、清风格。隆兴寺以其宋代建筑风格、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价值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隆兴寺 (5).JPG

隆兴寺 (12).JPG

正定隆兴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是正定古城“九楼四塔八大寺”中的核心寺院,也是正定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隆兴寺占地82,500 平方米,布局东区为僧徒起居处,中间为佛事活动场所,西区为帝王行宫。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最南端为一字琉璃照壁,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摩尼殿、大悲阁等十几座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体,摩尼殿、转轮藏阁等为研究宋代《营造法式》的实证。铜像、壁画、碑刻等文物跨越隋至明清,展现佛教汉化与本土艺术融合。

隆兴寺 (37).JPG

隆兴寺 (36).JPG

隆兴寺 (31).JPG

隆兴寺 (32).JPG

隆兴寺 (24).JPG

隆兴寺 (21).JPG

隆兴寺 (26).JPG

五彩倒坐观音,位于摩尼殿北侧背壁上,高3.4 米,塑像面容秀丽,姿态悠然,端坐在五彩悬山的塑壁中,被称为 “东方美神”,观音菩萨不坐于正位(坐南朝北),而是“倒坐”于背壁,面朝殿门方向,寓意“菩萨倒坐,普度众生”。塑像通体贴金彩绘,衣纹流畅,璎珞华丽,虽历经后世修缮,仍保留宋代风格。

隆兴寺 (8).JPG

隆兴寺 (52).JPG

摩尼殿,寺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 年),大殿布局为在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殿内保存有宋代壁画和明代悬塑倒坐观音像,工艺精湛,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

隆兴寺 (62).JPG

隆兴寺 (63).JPG

大悲阁(修缮中),寺内核心建筑,供奉一尊高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共42臂),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铜铸佛像。此像铸造于北宋,代表了当时极高的冶铸技艺。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是北宋典型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其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柱网布局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用于收藏经书的可转动大书架,直径7 米,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转轮藏。

隆兴寺 (55).JPG

隆兴寺 (58).JPG

龙藏寺碑,隋代碑刻,记载了寺院初建历史,书法遒劲,被誉为“楷书之祖”,对研究中国书法演变有重要价值。毗卢殿为明代建筑,殿内铜铸毗卢佛造像设计繁复,共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雕刻极为精细。戒坛为亭台式建筑,高17.7 米,建筑面积 302 平方米,现存木结构部分系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面南的是阿弥陀佛,面北的是药师佛。

隆兴寺 (29).JPG

隆兴寺 (41).JPG

隆兴寺 (42).JPG

隆兴寺 (19).JPG

隆兴寺 (18).JPG

隆兴寺 (15).JPG

广惠寺 (2).JPG

广惠寺华塔(第一批国保)

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正定“四塔”之一。坐落于正定古城南侧的广惠寺内,是中国现存造型最为独特、装饰最为华丽的古塔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华塔”。其始建于唐代,现存主体为金代重建,兼具唐风遗韵与金代艺术特色,是正定“四塔”中最具观赏性的一座。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初为广惠寺附属佛塔。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重建,形成今日主体;清代曾局部修缮;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广惠寺原为宏大寺院,清末逐渐荒废,唯华塔独存,现寺院为近年复建。

广惠寺 (6).JPG

广惠寺 (14).JPG

塔通高33.35米,四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层层收分,形似花束。主塔与子塔底层四角各附一座六角形单层亭状小塔,主塔与子塔簇拥而立,形成“一主四从”的罕见布局,象征佛教“五方佛”理念。塔身二层以上布满砖雕,包括力士、狮、象、佛龛、菩萨、莲花等,造型生动,工艺细腻。三层塔身向外凸出巨大莲花瓣,瓣间饰小塔、兽头,远望如巨型花束,故称“华塔”(“华”通“花”)。塔心为砖砌,檐角曾悬挂风铃(今不存),顶层设塔刹,原为铜质(现存为修复后仿制)。底层保留唐代砖塔的简洁线条,上层金代雕刻则彰显华丽风格,体现唐至金建筑艺术演变。

临济寺 (2).JPG

临济寺澄灵塔(第五批国保)

又称义玄禅师塔,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临济寺内,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流派之一“临济宗”的祖庭标志,也是正定“四塔”中宗教地位最高的一座。此塔为金代密檐式砖塔,兼具宗教神圣性与建筑艺术性。因其砖色青灰,俗称青塔。临济寺初创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称临济院。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驻锡本院,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神法接化徒众,以机锋峭峻著称当世,遂成临济宗。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义玄圆寂,其弟子建塔藏其衣钵。赐名澄灵塔。

临济寺 (13).JPG

临济寺 (5).JPG

唐代咸通八年(867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圆寂后,弟子为其建衣钵塔,初名“澄灵塔”。原塔毁于北宋战乱,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重建,形成现存塔体。明清时期多次维修,2001年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塔刹、风铃等构件。临济宗以“棒喝接引”闻名,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禅宗主流,后传入日本、朝鲜半岛,至今日本禅宗寺院多属临济法系。

临济寺 (8).JPG

临济寺 (25).JPG

塔高与层数:通高30.47米,九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塔身挺拔秀丽,檐角如飞鸟展翅。塔基为双层须弥座,浮雕卷草、莲花、力士等纹饰,体现金代雕刻风格。塔刹为铜质宝瓶,下设仰莲承托,为修复后按历史形制复原。首层四面设拱券假门,门楣雕飞天、卷云;另四面为菱形格子盲窗,简洁古朴。每层檐下施砖仿木斗拱,檐角原挂风铃(现存为修复后仿制),风吹铃动,梵音清远。塔身比例匀称,象征禅宗“明心见性”的清净境界;九层密檐代表佛法修行的次第升华。澄灵塔是临济宗唯一祖师塔,历代日本禅僧常来朝拜,被视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纽带。金代密檐塔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北方砖塔演变及金代宗教艺术具有标本意义。塔内曾藏义玄禅师舍利(现供奉于临济寺祖师殿),延续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法脉精神。

开元寺 (4).JPG

开元寺须弥塔(第六批国保)

又称"开元寺塔”或"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开元寺内。唐贞观十年(636年),建开元寺须弥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元寺须弥塔塔体重建,四年后竣工,并命名“开元寺须弥塔”。

开元寺 (6).JPG

开元寺 (9).JPG

天宁寺 (4).JPG

天宁寺凌霄塔(第三批国保)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隆兴寺(大佛寺)西侧的天宁寺内,始建于唐代(约公元860年),现存塔身为宋、金时期遗构,明清曾重修。天宁寺曾为皇家寺院,凌霄塔是寺内核心建筑。塔身粗壮,塔体巨大,形状如楼阁。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有多处木结构,故俗称木塔。

天宁寺 (6).JPG

开元寺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开元寺须弥塔在建筑上带有较强的官式建筑特色,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及官式建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方形九层密檐塔,高约42.5米,底层四角有石刻力士承托。塔身逐层收分,各层檐角悬挂风铎,塔顶为葫芦形刹座。基座:须弥座(象征佛教中的须弥山),体现“须弥塔”名称的由来。开元寺须弥塔造型古朴、端庄,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该塔外形古朴无华、简洁大气,风格与西安大、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

毗卢寺.png

毗卢寺(第四批国保)

地址: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街道上京村东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备注:毗卢寺不属于正定,毗卢寺距离正定大约15公里。殿内不允许拍摄,偏殿有壁画复制品供拍照。

毗卢寺,别名毗卢禅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街道上京村东,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后经宋、金、元、明、清朝修缮,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寺院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因寺内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是一座以明代水陆壁画闻名于世的佛教寺院。其壁画与山西永乐宫、北京法海寺壁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三大精品”之一。

毗卢殿 (1).JPG

毗卢殿 (2).JPG

水陆画是佛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内容涵盖天、地、人三界神灵,旨在超度亡灵、祈福消灾。毗卢寺壁画虽绘制于墙壁,但其内容与传统水陆画一致,故称“水陆壁画”。毗卢殿四壁绘有122平方米的明代水陆壁画,共分三层,描绘了佛、道、儒三教神祇及世俗人物,总计500多尊。

毗卢殿 (9).JPG

毗卢殿 (3).JPG

毗卢殿 (25).JPG

佛教诸佛菩萨:如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等。道教神仙:如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神、电母等。儒家圣贤:如孔子、关公等。地狱鬼神:如十殿阎罗、牛头马面、六道轮回等。世俗人物:帝王将相、僧侣商贾、市井百姓等,生动展现明代社会生活。

毗卢殿 (10).JPG

毗卢殿 (12).JPG

毗卢殿 (19).JPG

毗卢殿 (20).JPG

毗卢殿 (23).JPG

毗卢殿 (13).JPG

采用“分层列队”式布局,人物排列有序,主次分明。以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制,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夺目。采用“钉头鼠尾描”等传统技法,人物衣纹飘逸,神态生动。既有庄严的佛菩萨,也有狰狞的鬼卒,极具戏剧性。

毗卢殿 (14).JPG

毗卢殿 (15).JPG

毗卢殿 (17).JPG

毗卢殿 (18).JPG

毗卢殿 (21).JPG

毗卢殿 (24).JPG



北壁(主壁):绘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及诸天护法,庄严肃穆。东壁:道教神仙体系,如玉皇大帝、雷部众神等。西壁:佛教地狱变相,展现因果报应。南壁:儒教圣贤及世俗人物,反映明代社会风貌。
隆兴寺 (14).JPG
毗卢殿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浊漳河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露天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6:22 编辑

浊漳河谷.jpg

浊漳河谷所在的晋东南地区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境内,是一条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走廊,沿途分布着十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堪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露天博物馆”。

浊漳河谷地图.png

这次的行程是从石家庄出发,正定古城/毗卢寺→河北博物院→邯郸涉县→平顺县浊漳河谷→长治→晋城高平→运城新绛。浊漳河谷更多人是从长治出发,我算是走的反向,石家庄一路往南在 邯郸涉县住宿,第二天进山西。

浊漳河谷沿岸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北耽车乡、阳高乡、石城镇一带,以浊漳河为轴线,形成“一河多寺”的独特景观。

龙门寺 (11).JPG

建筑断代序列完整:

从五代(天台庵、大云院)到宋(佛头寺)、金(淳化寺、回龙寺)、元(夏禹神祠)、明清(龙门寺禅房),完整展现中国木构建筑千年演变史,尤以五代、宋金建筑最为珍贵。

地域特色鲜明:建筑多采用减柱法、移柱法扩大空间,斗栱形制古朴(如大云院五铺作、天台庵双杪单下昂),梁架粗犷有力,体现晋东南地区早期建筑的地域技术传统。

宗教艺术融合: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在此交融(如天台庵由佛转道、夏禹神祠祭祀水神)。壁画、彩绘、石刻(如龙门寺五代碑刻、明惠大师塔浮雕)记录多元艺术风格。

自然人文共生:古寺多依山傍水而建(如天台庵临浊漳河、大云院藏于山谷),选址体现古代风水理念,形成“寺隐山林”的意境。

原起寺 (3).JPG

浊漳河谷路线规划推荐:

路线1:长治出发,天台庵→大云院→原起寺→佛头寺→淳化寺(阳高村中心,可安排吃饭)→回龙寺→夏禹神祠→龙门寺→涉县住

路线2:涉县出发,龙门寺→夏禹神祠→回龙寺→淳化寺(阳高村中心,可安排吃饭)→佛头寺→原起寺→大云院→天台庵→长治住

还有个住宿点是黎城县,如果从晋北方向向下,可以考虑住黎城天台庵更近。自驾是最佳选择,长治市区至浊漳河谷约1.5小时,沿途山路狭窄需谨慎驾驶。也可联系当地司机兼向导,熟悉路况且能讲解古建知识。

提示:部分古建位于村落中,需提前确认开放状态。尊重文物,勿触摸壁画、雕刻。

龙门寺.png

龙门寺(五代至明清)第四批国保
门票:30元(建议请讲解 30元)

龙门寺 (32).JPG

龙门寺 (6).JPG

平顺龙门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的浊漳河谷中,是中国现存极少数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体的千年古刹,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建筑编年史的活化石”。其建筑群跨越多个朝代,完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技艺与风格演变,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的重要标本。

龙门寺 (20).JPG

龙门寺 (19).JPG

龙门寺 (4).JPG

据寺内碑刻记载,龙门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法华寺”,唐代更名为“龙门寺”。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或增建,现存建筑群涵盖六朝遗构,其中以五代、宋、金三朝建筑最为珍贵。因保存了连续完整的建筑序列,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

龙门寺 (24).JPG

龙门寺 (26).JPG

龙门寺依山而建,现存殿堂30余间,核心建筑按朝代划分如下:

龙门寺 (39).JPG

龙门寺 (40).JPG

大雄宝殿(五代·后唐)

建造时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为中国现存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顶木构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栱硕大,采用“偷心造”做法,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保留唐代遗风。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无天花板(彻上露明造),梁枋结构粗犷古朴。填补了唐代至宋代木构建筑的过渡空白。

龙门寺 (28).JPG

龙门寺 (29).JPG

龙门寺 (34).JPG

西配殿(五代·后汉)

建造时间:后汉乾祐三年(950年),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悬山顶建筑。
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斗栱简洁,梁架采用“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柱头卷杀明显,阑额不出头,体现五代典型做法。

龙门寺 (1).JPG

龙门寺 (7).JPG

天王殿(金代)

建造时间:金代(约12世纪),为龙门寺山门。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昂嘴扁平,具金代特色。殿内壁画残存金代风格,内容为天王像,虽剥蚀严重仍可辨其神韵。

龙门寺 (14).JPG

龙门寺 (21).JPG

后殿(明代)

建造时间:明代中期,为寺内最高大的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斗栱纤细繁密,体现明代官式建筑风格。殿内彩塑已毁,但梁枋彩画保留明代纹样。

夏禹神祠.png

夏禹神祠(元)第七批国保
门票:免费

夏禹神祠 (3).JPG

夏禹神祠 (2).JPG

夏禹神祠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始建于元代(一说始建年代更早,现存主体建筑为元代遗构),是古代民众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浊漳河谷地处太行山腹地,历史上水患频繁,此地祭祀大禹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福。主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采用元代典型的减柱造与自然弯材,结构简洁粗犷。殿顶琉璃脊饰为明清修缮时增补,仍保留部分元代风格。

夏禹神祠 (1).JPG

夏禹神祠 (7).JPG

夏禹神祠 (6).JPG

其元代木构技法填补了浊漳河谷早期建筑群的时代序列(与周边宋、金、五代建筑形成对比)。斗栱用材硕大,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昂嘴扁瘦,具有元代典型特征。梁架上可见元代题记,为断代提供了直接依据。殿内保存元代壁画残迹,内容可能与治水传说相关;院内另有明清碑刻数通,记录历代修缮历史。祠庙规模较小,藏于村落中,需提前联系文保员开门参观。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参观时请勿使用闪光灯。

回龙寺.png

回龙寺(金)第六批国保
门票:免费

回龙寺 (2).JPG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佛殿是金代建筑。回龙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佛殿前檐有“蝉肚”形状的木构件,佛殿内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回龙寺佛殿保留了许多民间工匠做法,反映了早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和历史文物价值。

回龙寺 (3).JPG

回龙寺 (5).JPG

金代遗构,殿内梁架彩绘精美,山墙明代壁画保存较好。回龙寺佛殿内绘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东山墙上自南至北依次绘有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持拂尘的老者、持国天王、托塔天王、两名手持拂尘的青年赶着驮书的马匹等。

淳化寺.png

淳化寺(金)第五批国保
门票:免费

淳化寺 (3).JPG

淳化寺 (1).JPG

淳化寺始建于金代(约12世纪),原为一座佛教寺院,后历经元、明、清多次修缮,现存正殿为金代原构。寺名“淳化”取自佛经,寓意“淳德教化”,反映金代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正殿(金代遗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采用减柱造手法,殿内仅用两根金柱支撑梁架,空间开阔。斗栱疏朗,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嘴扁平,具典型金代特征。梁架工艺: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结构简洁,无繁复雕饰,体现金代木构的实用主义风格。梁枋间保留部分宋代《营造法式》遗风,但用材比例更趋粗壮。

佛头寺.png

佛头寺(宋)第六批国保
门票:免费(佛头寺文保大叔讲解非常专业,讲解30元)

佛头寺 (2).JPG

佛头寺始建于宋代,现存正殿为宋代原构,具体建造年份无明确记载,推测为北宋中晚期(11-12世纪)。因寺院背靠的山峰形似佛头而得名,或传寺内曾供奉巨型佛首(今已不存)。正殿严格遵循《营造法式》规制,是研究宋代官式建筑与地方营造技艺融合的珍贵实例。残存壁画为晋东南罕见的宋代寺观壁画遗存,填补了该地区佛教艺术史的空白。寺院选址背靠“佛头山”,面朝浊漳河,体现宋代“因山就势、佛寺镇水”的民间信仰。

佛头寺 (3).JPG

佛头寺 (4).JPG

佛头寺 (6).JPG

佛头寺 (5).JPG

正殿(宋代遗构)

形制结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舒展。采用《营造法式》中的“厅堂式”构架,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结构简洁稳固。斗栱特征: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用材比例规范,昂嘴弧形柔和,具典型宋代风格。殿内无内柱,空间开阔,体现宋代木构减柱造技术的成熟应用。墙体厚实,檐下辟直棂窗,保留早期建筑防御性特征。

佛头寺 (7).JPG

佛头寺 (8).JPG

佛头寺 (9).JPG

佛头寺 (10).JPG

壁画遗迹

残存壁画:殿内东、西壁原有宋代佛教题材壁画,现仅存局部线描痕迹,内容疑似为“二十四诸天”或经变故事。虽剥蚀严重,但线条流畅飘逸,可与高平开化寺壁画对比研究,反映晋东南宋代民间绘画风格。

佛头寺 (11).JPG

佛头寺 (12).JPG

佛头寺 (13).JPG

佛头寺 (14).JPG

佛头寺 (15).JPG

佛头寺 (16).JPG

附属文物

清代碑刻:记载寺院清代重修历史,印证其宗教功能的延续。
石雕构件:殿前残存宋代覆莲柱础,雕工细腻。

原起寺.png

原起寺(宋)第五批国保
门票:20元

原起寺 (2).JPG

原起寺始建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寺内标志性建筑青龙宝塔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寺院历经元、明、清多次修葺,是浊漳河流域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原起寺 (6).JPG

原起寺 (10).JPG

大雄宝殿(宋代)

形制结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嘴弧线优美,体现宋代《营造法式》的典型特征。殿内采用“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简洁,无繁复雕饰,凸显宋代木构的理性之美

原起寺 (15).JPG

青龙宝塔(宋代砖塔)

形制特征: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7米,塔身逐层收分,轮廓秀丽挺拔。
塔身浮雕:每层檐下雕仿木构斗栱,塔身四面嵌有券门、假窗,其余四面雕刻力士、飞天、莲花等图案,工艺精湛。
塔顶铁刹:现存铁刹为元代补铸,刻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铭文。
文化寓意:塔名“青龙”与寺旁浊漳河(古称“潞水”)相呼应,暗合古代风水镇水之意。

原起寺 (13).JPG

配殿与附属建筑

香亭(明代):砖石结构,四柱攒尖顶,内供香炉,为明代增建。
碑刻:寺内保存宋、元、明、清碑刻十余通,其中《新修佛殿之记》(北宋元祐二年)详细记载了青龙宝塔的建造始末。原起寺青龙宝塔与河南汝州风穴寺七祖塔(唐代)、山西灵丘觉山寺塔(辽代)并称为“华北三大密檐砖塔”,其形制承唐启辽,是研究砖塔演变的关键节点。

大云院.png

大云院(五代)第三批国保
门票:20元

大云院 (2).JPG

大云院,亦称大云寺,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约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初改称“大云禅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 主殿大佛殿为五代木构建筑遗存,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建筑史研究价值。

大云院 (5).JPG

大云院 (13).JPG

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云院分前后两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东西厢房。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代(907~960年)建外,其余大多为清代建筑。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

大云院 (6).JPG

大云院 (7).JPG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诘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大云院 (8).JPG

大云院 (10).JPG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五十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烟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来了三座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和平遥县的镇国寺。她们在战火硝烟、风雨飘摇中坚持到了现在,成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中弥足珍贵的藏品。

大云院 (11).JPG

大云院 (18).JPG

大佛殿(五代遗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平缓,出檐深远,具有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采用五铺作斗栱,简洁有力,体现早期木构建筑的特点。梁架厅堂式构架,内部无柱,空间开阔,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殿内残存有五代时期佛教壁画,内容以经变故事为主,色彩古朴,线条流畅,是研究五代绘画艺术的珍贵实物。寺内还有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的石碑、石雕罗汉像等文物。

天台庵.png

天台庵(唐)第三批国保
门票:10元

天台庵 (1).JPG

天台庵,是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另一处极具历史价值的唐代木构建筑,与长治大云院、龙门寺等同属平顺县古建群,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传统认为建于唐代(约9世纪),但近年研究认为其可能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约930年)。虽存争议,但其建筑风格仍保留鲜明的唐代特征。原为佛教天台宗寺院,后改为道教场所,现存仅一座佛殿。

天台庵 (2).JPG

近年学者通过碳十四检测和建筑细节分析,认为其可能建于五代,但整体风格仍承袭唐代,被称为“唐风五代建筑”。虽规模较小,但比例和谐,展现了唐代建筑“大气简约”的美学理念。

浊漳河谷的国保古建筑群,是中华文明“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缩影,堪称中国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龙门寺 (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治 一场与时光对话的修行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6:39 编辑

长治市,古称上党,是山西省东南部的重要城市,因地处太行山南麓的高地,自古便有“与天为党”之称(“党”意为高地),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上党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晋国、韩国的核心区域,后因“上党之战”(长平之战导火索)闻名天下。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23).JPG

晋东南地区(长治、晋城两市)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尤其以宋、金、元时期的早期木构建筑闻名。长治市目前有超过6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早期木构建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尤以宋金时期建筑 为特色,数量占全国同期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平顺县和长子县是长治古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崇庆寺 (81).JPG

晋东南访古推荐:

浊漳河谷八大国保 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等
高平开化寺 北宋壁画巅峰
陵川西溪二仙庙 金代“空中楼阁”
法兴寺 宋塑十二圆觉像
崇庆寺 北宋三大士像与十八罗汉
府城玉皇庙 二十八星宿彩塑(元代雕塑巅峰)
高平铁佛寺 明塑二十四诸天(狞厉美学典范)
布村玉皇庙 元代无梁殿建筑奇观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2).JPG

晋东南古建分散,推荐自驾或包车。许多古建由文保员管理,提前电话确认开放时间。

结合两次晋东南访古,我的晋东南环线路线建议:
1.郑州(河南博物院)→巩义(北宋皇陵/巩义石窟)→‌晋城→高平→长治→浊漳河谷→邯郸(响堂山石窟/邯郸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
2.石家庄(河北博物院)→邯郸(响堂山石窟/邯郸博物馆/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浊漳河谷→长治→高平→晋城

观音堂.png

长治观音堂(第五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潞州区大辛庄镇梁家庄村东(距市区约5公里)。
开放时间:8:30-17:30(冬季略缩短)
门票:10元

观音堂 (79).JPG

长治观音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梁家庄村,是一座以明代悬塑艺术闻名的佛教寺庙,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的瑰宝”。其殿内满布彩塑,融合儒、释、道三教题材,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 (60).JPG

观音堂 (11).JPG

观音堂 (2).JPG

始建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潞州人王廷善捐资修建。明代中后期,三教合流思潮盛行,观音堂的彩塑题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历经400余年,主体建筑和彩塑保存完整,近年经过科学修复,未破坏原貌。

观音堂 (67).JPG

观音堂2 (2).JPG

观音堂2 (9).JPG

观音堂2 (6).JPG

观音堂2 (32).JPG

悬塑艺术规模与数量:殿内三面墙壁及梁架上布满悬塑,共计500余尊,最高处达6米,层次多达9层,形成立体“彩塑丛林”。题材多元:以佛教观音菩萨为主,融合道教玉皇大帝、儒教孔孟圣贤,以及民间神话人物(如八仙、二十四诸天)等,展现“三教共处”的独特宗教景观。工艺技法:采用木骨泥胎,先以木架支撑,再裹泥塑形,最后施彩贴金。塑像衣纹流畅,表情生动,细节如璎珞、飘带均纤毫毕现。

观音堂 (10).JPG

观音堂 (19).JPG

观音堂 (31).JPG

观音堂 (35).JPG

建筑布局主体结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代木构风格简朴。
空间利用:殿内无立柱,最大限度扩展了悬塑的展示空间,设计巧妙。

观音堂2 (12).JPG

观音堂 (65).JPG

观音堂 (53).JPG

观音堂 (55).JPG

彩塑亮点

主尊观音:居中为观音菩萨,左右文殊、普贤,背后悬塑南海普陀山场景,海浪、亭台、童子栩栩如生。
道教群像:顶部为玉皇大帝、西王母及雷部诸神,道教元素与佛教塑像和谐共存。
世俗生活:下层塑有市井百姓、牲畜等,反映明代民间生活风貌。
宗教史见证:直观展示明代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演变的重要实物。
艺术巅峰:悬塑工艺集雕塑、绘画、建筑于一体,代表明代彩塑最高水平,与隰县小西天、平遥双林寺并称“山西悬塑三绝”。
民间信仰缩影:塑像中融入大量民俗元素(如送子观音、关公),体现宗教艺术的本土化。

布村玉皇庙.png

布村玉皇庙(第七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布村
门票:免费

布村玉皇庙 (1).JPG

布村玉皇庙坐北朝南依台地而建,沿中轴线方向依次排列门楼(前出抱厦)、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形成前、后两进院落,院落东西两侧建厢房,门楼左右为两层倒座楼(西侧已坍塌)。后殿东侧为朵殿,西侧为跨院,跨院南端开侧门。

布村玉皇庙 (6).JPG

布村玉皇庙 (19).JPG

布村玉皇庙 (22).JPG

布村玉皇庙 (25).JPG

布村玉皇庙 (18).JPG

玉皇庙现存建筑,除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其余均为硬山屋顶,但后殿的硬山山墙与木构件交接生硬,推测原为悬山建筑,后改作硬山,从垂脊、山墙墀头和砖搏风做法看,后殿改作硬山的年代不晚于清代。中殿和后殿均建于须弥座台基之上,其中中殿台基无雕饰,前出月台。后殿台基上雕饰花卉、动物等造型,与晋东南地区常见金代台基相似。布村玉皇庙是规模较大、格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乡村道教庙宇,中殿为北宋遗构,形制独特,是中国早期建筑遗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pn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第七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潞城区翟店街道下霍村中部
门票:免费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1).JPG

长治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翟店街道下霍村,是一座以宋代建筑遗存为核心、融合元明清修缮痕迹的古庙宇,主祀“护国灵贶王”——即民间信仰中的崔府君(崔珏)。据碑刻记载,庙宇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份无考),现存正殿为宋代原构,后殿、戏台等为明清增建。祭祀对象“护国灵贶王”为唐贞观年间县令崔珏(民间称“崔府君”),因其“昼理阳间,夜断阴曹”的传说被神化,宋元时期敕封为王,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神祇。崔府君信仰与司法公正、惩恶扬善的民间诉求紧密相关,下霍村庙宇是晋东南崔府君信仰的核心载体之一。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4).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8).JPG

正殿(宋代遗构)

形制: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网规整,斗栱疏朗。
斗栱: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昂嘴斜杀,保留宋代典型做法;补间铺作仅用一朵,简洁有力。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7).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41).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24).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1).JPG

梁架:四椽栿通搭前后乳栿,驼峰、蜀柱承托平梁,结构逻辑清晰,无多余装饰,体现宋代木构的理性之美。
细节:檐柱侧脚、生起明显,增强建筑稳定性;门窗为后世改建,原貌已失。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2).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0).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33).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57).JPG

后殿与戏台(明清)

后殿:硬山顶,面阔五间,清代风格,内曾有崔府君神像及壁画,现多已不存。
戏台:倒座式,面向正殿,台口雕花雀替与斗栱结合,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反映明清村社演剧文化。

法兴寺.png

法兴寺(第三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崔庄村西(搬迁后新址)
门票:30元

法兴寺 (23).JPG

法兴寺 (2).JPG

长治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山南麓,是一座以唐代石塔、宋代彩塑为核心的千年古刹,尤以圆觉殿十二菩萨彩塑闻名,被誉为“中国宋代彩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创建于北魏神鼎元年(401年),原名“慈林寺”,唐咸亨四年(673年)扩建,宋元明清历代重修。80年代因煤矿采空区塌陷威胁,整体搬迁至现址(原址北2公里崔庄山腰),为国内罕见的古建整体迁移保护案例。唐代为皇家敕建寺院,宋金时期为晋东南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现存建筑与文物跨越千年,浓缩中国佛教艺术演变史。

法兴寺 (19).JPG

法兴寺 (31).JPG

法兴寺 (30).JPG

法兴寺 (14).JPG

唐代遗珍舍利塔(石舍利塔):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所建,通体砂岩石砌,平面方形,高五层,仿木构楼阁式,檐角挂风铎,塔身浮雕佛像、力士,为唐代早期佛塔代表作。燃灯塔(长明灯台):唐代石雕,通高2.4米,八角形基座刻覆莲与乐伎,灯室八面镂空雕门窗,顶部饰山花蕉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全国现存唐代石灯珍品仅三处(另两处在太原、五台山)。

法兴寺 (7).JPG

法兴寺 (8).JPG

法兴寺 (11).JPG

法兴寺 (15).JPG

法兴寺 (16).JPG

法兴寺 (18).JPG

法兴寺 (21).JPG

宋代瑰宝—圆觉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杪计心造,补间铺作隐刻栱,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结构,体现宋代晋东南民间建筑特色。殿内佛坛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及护法天王,后方扇面墙悬塑须弥山。

法兴寺 (28).JPG

法兴寺 (26).JPG

法兴寺 (24).JPG

法兴寺 (27).JPG

镇寺之宝—十二圆觉菩萨像(左右各六尊)菩萨像高约2米,面容端庄柔美,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璎珞、冠饰贴金彩绘,肌肤质感细腻,神情或沉思、或慈悲,动态含蓄却富有内在张力。与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平遥双林寺韦陀像并称“山西宋塑三绝”,代表宋代彩塑最高水准。其他遗存存唐、宋、明碑十余通,记载寺院沿革与历代修缮。毗卢殿内残存佛教题材壁画,色彩斑驳仍可见明代画风。唐代石塔、宋代木构、明清彩绘同存一寺,完整展现中国古建技术演变。十二圆觉菩萨像突破宗教程式化表现,融入世俗审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寺院布局与造像风格反映汉传佛教与晋地民间信仰的交融,如护法神中融入地方神祇形象。

崇庆寺.png

崇庆寺(第四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崔庄村紫云山麓(与法兴寺相距约3公里)
门票:25元

崇庆寺 (3).JPG

崇庆寺 (4).JPG

崇庆寺 (9).JPG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紫云山山腰,是一座以宋代彩塑为核心的千年古刹,尤以十八罗汉彩塑和三大士菩萨像闻名,其艺术水准与平遥双林寺、太原晋祠齐名。据碑刻记载,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明清多次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为宋代原构,彩塑多为宋、明遗作。“崇庆”寓含“尊崇庆典”之意,与北宋真宗时期推崇道教、敕建宫观的风气相关,但寺院仍以佛教为主体,体现三教融合。20世纪90年代进行抢救性修缮,彩塑与木构得以保存,现由文保部门管理,未过度开发,保留原始宗教氛围。

崇庆寺 (68).JPG

崇庆寺 (70).JPG

崇庆寺 (71).JPG

崇庆寺 (81).JPG

崇庆寺 (83).JPG

崇庆寺 (86).JPG

崇庆寺 (104).JPG

三大士殿(宋构)建筑形制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双杪计心造,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结构,驼峰、蜀柱简洁有力,典型宋代晋东南民间建筑风格。彩塑瑰宝殿内佛坛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及护法神像,共21尊宋代彩塑。

崇庆寺 (89).JPG

崇庆寺 (90).JPG

崇庆寺 (95).JPG

崇庆寺 (96).JPG

崇庆寺 (97).JPG

崇庆寺 (98).JPG

崇庆寺 (101).JPG

崇庆寺 (102).JPG 崇庆寺 (103).JPG

三大士像高约2米,观音居中,文殊、普贤分列左右,衣纹流畅,璎珞贴金,面容慈和庄严。十八罗汉高约1.5米,打破传统罗汉程式化形象,表情或沉思、或怒目、或诙谐,姿态自然如常人,肌肉骨骼刻画精准,被誉为“宋代世俗化雕塑的典范”。

崇庆寺 (7).JPG

崇庆寺 (8).JPG

崇庆寺 (19).JPG

崇庆寺 (24).JPG

崇庆寺 (26).JPG

崇庆寺 (27).JPG

崇庆寺 (33).JPG

崇庆寺 (34).JPG

崇庆寺 (35).JPG

崇庆寺 (36).JPG

崇庆寺 (38).JPG

崇庆寺 (42).JPG

崇庆寺 (43).JPG

崇庆寺 (46).JPG

崇庆寺 (52).JPG

崇庆寺 (62).JPG

地藏殿(明代)硬山顶建筑,内塑地藏菩萨与十殿阎罗,明代彩塑风格更为写实,阎罗像威严肃穆,壁画残存部分地狱审判场景。

崇庆寺 (61).JPG

其他遗存
千佛碑:北魏时期石刻,碑身密布小佛像,风化严重但形制罕见。
宋明碑刻:记载寺院历史与修缮细节,部分碑文提及民间捐资名录,反映古代村社信仰活动。

五凤楼.png

山西五凤楼(第四批国保)
地址:长治市上党区南宋村
门票:15元

五凤楼 (42).JPG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宋村内,矗立着一座高耸参天的古代建筑玉皇观,五凤楼是玉皇观的山门古楼。作为玉皇观的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殿宇高耸,布局灵活,古朴雄浑,层层挑角远近层叠,华檐翠壁,光彩耀目。特别是楼身比例和谐,结构壮丽精巧,斗拱粗硕,出檐深邃,四角翼飞,寓意“五凤展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凤楼楼广深三间,平面近似方形,二层四檐五滴水歇山顶,总高20米。五重飞檐,雄伟壮观,璀璨夺目,绚丽多彩。

五凤楼 (43).JPG

五凤楼 (41).JPG

五凤楼 (38).JPG

楼顶琉璃脊兽,完好无损,神龙彩凤、人物花卉,形象生动,光彩耀目,为中国琉璃构件中的精品。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技术精湛,“桑木成梯”“荆木为梁”“八卦悬顶”“七拱十三踩”等奇绝,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和艺术成就,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非凡。

五凤楼 (31).JPG

五凤楼 (27).JPG

五凤楼 (2).JPG

五凤楼上铺筒瓦,琉璃剪边脊,由石柱、木柱混合建成。该楼面阔3间,进深3间,平面近似方形,从正立面看则为五重檐式建筑,外加围廊,红墙绿瓦,高大雄伟。楼下前檐施廊柱一排,四根方形小抹角石柱排列整齐。值得关注的是,像这样高规格的同类建筑,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两座在北京和日本东京。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19).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29).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47).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48).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49).JPG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平 铁骨铸佛身,青烟渡众生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6:51 编辑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东南地区),与长治市并称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宝库”,现存宋、金、元、明、清古建筑200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72处(截至2023年),数量居山西前列。

晋东南访古推荐:

浊漳河谷 八大国保
法兴寺 宋塑十二圆觉像崇庆寺 北宋三大士像与十八罗汉
高平开化寺 北宋壁画巅峰
陵川西溪二仙庙 金代“空中楼阁”高平铁佛寺 明塑二十四诸天
府城玉皇庙 二十八星宿彩塑泽州青莲寺 唐代彩塑与北宋木构并存

开化寺.png

开化寺(第五批国保)

地址: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王村西北(距高平市区约15公里)
门票:免费(需提前在“高平文保”公众号预约)备注:山西访古一定要注意午休时间,去年来开化寺遇到午休时间是11:00-15:00。

开化寺 (1).JPG

开化寺 (13).JPG

长治高平开化寺(实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王村)是一座以宋代建筑与壁画闻名的千年古刹,其大雄宝殿内的宋代壁画为中国现存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寺观壁画之一,被誉为“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寺院集五代、宋、金、明历代艺术精华于一体。

开化寺 (29).JPG

开化寺 (23).JPG

据碑刻记载,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初名“清凉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建大雄宝殿并更名为“开化寺”,金、明、清多次修缮。宋代为泽州佛教文化中心,壁画由画师郭发主持绘制,融合宫廷画风与民间技艺,反映北宋社会风貌。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2010年启动壁画修复工程,现为国内宋代壁画研究的重要基地。

开化寺 (2).JPG

开化寺 (5).JPG

开化寺 (4).JPG

开化寺 (3).JPG

开化寺 (6).JPG

大雄宝殿(宋代遗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补间铺作隐刻栱,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结构,驼峰雕卷草纹,体现宋代晋东南民间建筑特色。殿内东、西、北三壁满绘壁画,总面积达88.68平方米,题材为佛传故事与经变画。

开化寺 (7).JPG

开化寺 (8).JPG

开化寺 (9).JPG

开化寺 (10).JPG

开化寺 (11).JPG

东壁描绘释迦牟尼出生、修行、成道等佛传故事,穿插耕作、宴饮等宋代生活场景。西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表现救难、化现等情节,市井人物栩栩如生。北壁绘华严经变与说法图,构图宏大,天宫楼阁精巧细腻。采用铁线描与兰叶描结合,设色以朱砂、石绿为主,人物衣纹流畅,建筑界画精准,细节如服饰纹样、器具陈设忠实反映北宋世俗生活。观音阁(金代):二层楼阁式建筑,内塑明代观音像,梁架保留金代“减柱造”特色。存宋、金、明碑十余通,记载寺院沿革与供养人信息,尤以北宋《泽州高平县开化寺修功德记》最具史料价值。大雄宝殿内残存宋代泥塑佛座,雕工精美,可惜主尊佛像已毁。

开化寺 (22).JPG

开化寺 (24).JPG

开化寺 (12).JPG

开化寺壁画填补了北宋寺观壁画实物空白,与永乐宫元代壁画、法海寺明代壁画并称“中国三大古代壁画瑰宝”。壁画中农耕、织布、商贩等场景,为研究宋代经济、服饰、建筑提供了直观资料,如《耕获图》被多次引用为宋代农业史佐证。佛教故事与儒家伦理、道家宇宙观交织,如地狱变相中融入“孝道”教化,反映三教合流趋势。

定林寺.png

定林寺(第五批国保)

地址:高平市东南五公里的米山镇大粮山南部
门票:免费(需提前在“高平文保”公众号预约)

定林寺 (2).JPG

定林寺 (1).JPG

长治高平定林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是一座以元代建筑与精美藻井闻名的千年古刹,寺内现存建筑群跨越唐、宋、元、明、清多个时期,尤以雷音殿的元代木构与藻井艺术为精华。

定林寺 (4).JPG

定林寺 (16).JPG

定林寺 (17).JPG

据碑刻记载,寺创建于唐代,初名“永福寺”,宋金时期改名“定林寺”,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重建雷音殿,明清多次修缮,形成现存格局。“定林”取自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寓意禅修静心,亦与寺周古木参天的自然环境相契。20世纪80年代起多次修缮,雷音殿藻井等核心文物保存完好,现为晋东南古建研究的重要实例。

定林寺 (3).JPG

定林寺 (7).JPG

定林寺 (18).JPG

定林寺 (19).JPG

殿内顶部设八角形斗八藻井,共分三层:底层为方形井口,浮雕卷草纹;中层八角形,每面嵌木雕道教八卦符号;顶层圆形,中心雕莲瓣垂柱,象征“天圆地方”。藻井通体彩绘,以青绿为主,间施贴金,为元代小木作精品。

铁佛寺.png

铁佛寺(第八批国保)

地址: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上西门街铁佛寺巷
门票:免费(需提前在“高平文保”公众号预约)备注:去年清明晋东南行就查过铁佛寺,一直都是关闭状态。此处感谢山西文旅和黑神话悟空。节假日来铁佛寺一定要提前卡点预约。

铁佛寺 (2).JPG

铁佛寺 (3).JPG

高平铁佛寺,曾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归安过铁佛一尊,遂以此为寺名。铁佛寺正殿门枕石有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题记,天王殿门枕石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题记,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高平铁佛寺,坐北向南,为单进四合院,院落中轴线北端为正殿,南端为天王殿,正殿西侧有耳殿三间,院内有东、西禅室各五间。

铁佛寺 (105).JPG

铁佛寺 (44).JPG

铁佛寺 (106).JPG

高平铁佛寺正殿和天王殿的梁架、屋面等均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金、元至明地方建筑风格过渡演变的实物例证。正殿保存有完整的一组佛教彩塑群像,是该地区明代佛教彩塑艺术的范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铁佛寺 (4).JPG

铁佛寺 (8).JPG

铁佛寺 (10).JPG

铁佛寺 (11).JPG

铁佛寺 (14).JPG

高平铁佛寺,曾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归安过铁佛一尊,遂以此为寺名。铁佛寺正殿门枕石有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题记,天王殿门枕石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题记,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

铁佛寺 (18).JPG

铁佛寺 (19).JPG

铁佛寺 (20).JPG

铁佛寺 (21).JPG

铁佛寺 (23).JPG

铁佛寺 (24).JPG

佛坛外侧为二十四诸天,东西各12尊,北起东向依次为大梵天、辩才天、东方持国天王、月天、密迹金刚、紫薇大帝、摩醯首天、菩提树神、大将军天、娑竭罗龙王、南方增长天王、昭惠天;北起西向依次为:帝释天、摩利支天、北方多闻天王、日天、韦驮天、鬼子母天、罗刹天、大功德天、散脂大将、阎罗天、西方广目天王、崇宁天。

铁佛寺 (27).JPG

铁佛寺 (34).JPG

铁佛寺 (41).JPG

铁佛寺 (50).JPG

铁佛寺 (51).JPG

铁佛寺 (53).JPG

在主尊的核心区域,有一组高达6.5米的悬塑群像。该组造像以金箔勾勒的流云纹饰为基底,顶部中央是燃灯古佛,其左右对称分布十二圆觉菩萨。悬塑最高处呈现展翅俯冲状的金翅鸟造型—迦楼罗,其鸟首下方延伸出两条弧形龙须。

铁佛寺 (60).JPG

铁佛寺 (62).JPG

铁佛寺 (63).JPG

铁佛寺 (65).JPG

铁佛寺 (66).JPG

铁佛寺 (68).JPG

铁佛寺 (69).JPG

铁佛寺 (75).JPG

铁佛寺 (76).JPG

铁佛寺 (96).JPG

铁佛寺 (98).JPG

铁佛寺 (100).JPG

高平铁佛寺每一尊造像的身上都运用了大量的铁丝铁线,每一尊造像呈现出“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核心型造手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铁佛寺的彩塑的轮廓张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夸张,衣纹层次特别丰富,铠甲等细节装饰、局部的衣纹图案等,都表现出一种华丽的效果。

铁佛寺 (42).JPG

铁佛寺 (59).JPG
铁佛寺 (74).JPG
铁佛寺 (8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绛 浪涌鳌背,慈航千年

本帖最后由 leiyuD 于 2025-5-20 17:06 编辑

新绛古称绛州,是晋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晋南地区),隶属于运城市。这里春秋时期曾是晋国都城,唐至清为州府治所,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00余处,被誉为“晋南古建筑博物馆”。新绛春秋时期属晋国,隋唐设绛州,明清为州治,民国改称新绛。唐代为全国铸钱中心之一,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新绛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未经历大规模拆改的古城,至今保留“一街五坊”唐代街巷格局(龙兴街、孝义坊、桂林坊等),以及绛州大堂、钟楼、乐楼、文庙、城隍庙等组成的古建筑群。


福胜寺.png

福胜寺(第五批国保)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门票:20元

福胜寺 (1).JPG

福胜寺 (5).JPG

福胜寺 (4).JPG

福胜寺 (10).JPG

福胜寺 (12).JPG

新绛福胜寺是晋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元代彩塑宝库,尤以渡海观音悬塑和十八罗汉群像的生动传神闻名。

福胜寺 (93).JPG

福胜寺 (103).JPG

福胜寺 (96).JPG

福胜寺 (88).JPG

元代彩塑艺术巅峰渡海观音悬塑:主像观音足踏鳌鱼,衣带翻卷如浪,身后塑波涛汹涌、龙女善财随侍,整体悬塑营造出“观音渡海”的动态场景,衣纹线条流畅如吴带当风,堪称元代悬塑艺术的代表作。

福胜寺 (53).JPG

福胜寺 (51).JPG

福胜寺 (55).JPG

福胜寺 (56).JPG

福胜寺 (58).JPG

福胜寺 (60).JPG

福胜寺 (63).JPG

渡海观音位于福胜寺弥陀殿内,为元代彩塑代表作之一,高约2米,保存较为完整。塑像以“观音渡海”为主题,展现观音菩萨脚踏鳌龙、凌波微步、慈悲济世的场景,是佛教艺术中罕见的动态化表现。

福胜寺 (98).JPG

福胜寺 (86).JPG

福胜寺 (78).JPG

福胜寺 (77).JPG

福胜寺 (76).JPG

观音身形修长,衣袂飘逸,足下海浪翻卷,鳌龙昂首前行,整体充满流动感,打破传统静态造像的庄严肃穆,体现元代雕塑的写实与浪漫结合。面部刻画细腻,低眉垂目间透出悲悯众生之态,手指纤柔,持净瓶或结法印。采用木骨泥塑工艺,表面施彩,历经数百年仍可见朱红、石绿、金箔等色彩痕迹,展现元代民间塑匠的高超技艺。海浪与龙身细节繁复,鱼虾、莲叶等元素点缀其间,象征观音“慈航普渡”的无边法力。

福胜寺 (33).JPG

福胜寺 (30).JPG

福胜寺 (29).JPG

福胜寺 (27).JPG

福胜寺 (18).JPG

福胜寺 (16).JPG

十八罗汉像:打破传统程式化塑造,罗汉或托腮沉思、或怒目降魔、或拈花微笑,表情与肢体语言极富人性化。尤以“沉思罗汉”闻名—低眉垂目,指尖轻触下颌,展现哲思瞬间。

福胜寺 (25).JPG

福胜寺 (24).JPG

福胜寺 (20).JPG

曼荼罗彩绘:弥陀殿佛坛下隐藏密宗坛城彩绘(须弥山、四大部洲等),推测为元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见证。

福胜寺 (40).JPG

福胜寺 (49).JPG

福胜寺 (36).JPG

福胜寺 (37).JPG

福胜寺 (34).JPG

毗卢遮那佛木雕:主殿供奉的明代木雕毗卢佛(大日如来),手结智拳印,体现密宗仪轨。

福胜寺 (69).JPG

福胜寺 (70).JPG

福胜寺 (72).JPG

福胜寺 (71).JPG

建筑结构的元代特征弥陀殿单檐悬山顶,柱头卷杀明显,斗栱采用真昂与假昂混合做法,典型元代晋南建筑风格。殿内仅用四根金柱,扩大礼佛空间,体现元代匠人对力学的大胆突破。相比同期皇家寺院的庄重风格,福胜寺罗汉更贴近市井人物形象,可能与晋南商贸繁荣、世俗文化兴盛有关。渡海观音衣纹仍有宋代流畅遗风,但动态张力已显元代豪放,体现风格演变。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晋南作为汉地重要粮仓,可能通过官道传入密宗元素。曼荼罗彩绘被置于佛坛下方,或为满足民间“镇寺祈福”需求,非严格教义表达。

稷益庙.png

稷益庙(第五批国保)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
门票:免费

稷益庙 (1).JPG

稷益庙 (10).JPG

新绛稷益庙是晋南地区罕见的以祭祀农业神为主题的明代寺庙,其正殿内的《朝圣图》壁画以农耕文明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生动描绘了上古先民教稼、治水的场景,被誉为“墙壁上的《天工开物》”。稷益庙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传说后稷为尧舜时的农官,是周朝的始祖,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被后世奉为“农神”。传说伯益为大禹的执政官,也是秦王室嬴氏的先祖,主要功绩是“助禹治水”。天下祭祀后稷之庙很多,但只有后稷的家乡将稷、益合祭,极富特色。

稷益庙 (5).JPG

稷益庙 (6).JPG

稷益庙 (7).JPG

稷益庙 (8).JPG

稷益庙 (9).JPG

稷益庙 (13).JPG

稷益庙 (14).JPG

稷益庙 (16).JPG

稷益庙 (17).JPG

稷益庙 (18).JPG

稷益庙 (22).JPG

稷益庙 (21).JPG

不同于多数佛道寺庙,稷益庙供奉后稷(周人始祖,教民稼穑)、伯益(大禹治水助手,驯化鸟兽),彰显晋南作为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的信仰。正殿东西两壁《朝圣图》描绘后稷教民耕种、大禹治水斩蛇、伯益驯兽等场景,将神话叙事与明代晋南农村实景融合。

稷益庙 (11).JPG

稷益庙 (20).JPG

稷益庙 (2).JPG

壁画罕见地以农事活动为主线,而非传统佛道经变故事,画中犁地、收割、打场等细节堪比农耕技术图解。曲辕犁、耧车、连枷等器具精准还原明代形制;农夫短褐绑腿、仕女披帛高髻,反映社会阶层差异;耕牛肌肉线条、家禽动态极具生活气息。以矿物颜料绘制,朱砂红、石绿、孔雀蓝为主调,历经500年仍鲜艳夺目。

龙兴寺.png

龙兴寺(第六批国保)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
门票:20元

龙兴寺 (2).JPG

龙兴寺 (63).JPG

龙兴寺 (27).JPG

龙兴寺 (30).JPG

龙兴寺 (19).JPG

龙兴寺 (17).JPG

龙兴寺 (14).JPG

龙兴寺 (3).JPG

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具体年份无明确记载),初名“碧落观”,为道教宫观。宋代改奉佛教,更名为“龙兴寺”,历经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遗构为主,寺内标志性建筑龙兴塔为唐代原构基址上重建。

龙兴寺 (61).JPG

龙兴寺 (60).JPG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据,恢复龙兴寺之名。龙兴塔高约42.4米,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身挺拔,逐层收分,为唐代佛塔风格与后世修缮的结合体。塔内中空,可登临至顶层(部分时段开放),俯瞰新绛古城全景。塔下的宋金古墓。

护国善庆寺.png

护国善庆寺(市保)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西关路
门票:免费

护国善庆寺 (2).JPG

护国善庆寺 (3).JPG

护国善庆寺 (5).JPG

护国善庆寺 (6).JPG

护国善庆寺 (7).JPG

护国善庆寺 (8).JPG

护国善庆寺 (11).JPG

新绛护国善庆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善庆寺的具体始建年代尚存争议,但据地方志和碑刻记载,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或宋金时期,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修或扩建的遗存。“护国”二字常见于古代皇家敕建或与国家祈福相关的寺院,推测该寺可能曾受官方重视,或承担为皇室祈福的职能。

三官庙.png

三官庙(第六批国保)

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韩家巷与仁义路交叉口
门票:免费

三官庙 (1).JPG

是供奉道教“三清大帝”的庙宇。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时期均有重修。 因庙前原有一尊大型石葫芦,故俗称“葫芦庙”。

三官庙 (2).JPG

三官庙 (7).JPG

三官庙 (3).JPG
护国善庆寺 (20).JPG
稷益庙 (15).JPG
福胜寺 (41).JPG
福胜寺 (68).JPG
发表于 2025-5-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细了,楼主是文物局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麟传说 发表于 2025-5-20 18:08
太精细了,楼主是文物局的吧

不是,资料deepseek写
发表于 2025-5-2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5-5-20 2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5-5-2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慢慢看,先回一嘴,每每看到河北博那颗北齐佛头再想到北齐实际的人吃人,感觉说不出怪异。
发表于 2025-5-2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LZ的电子锦囊打算发布到哪啊?
发表于 2025-5-21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水准的贴子,喜欢,赞!!
发表于 2025-5-21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文物都在地上,西安都在地下。都是历史文化古都
发表于 2025-5-21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欣赏大作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08: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henchen77 发表于 2025-5-21 07:59
还在慢慢看,先回一嘴,每每看到河北博那颗北齐佛头再想到北齐实际的人吃人,感觉说不出怪异。 ...

最美的塑像,最疯p的朝代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0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mgjq372 发表于 2025-5-21 08:31
感谢分享,LZ的电子锦囊打算发布到哪啊?

还是发布在我自己的公众号“coid最美生活”,不过电子书工程量太大了,昨晚刚开始做。没一个月做不完。
发表于 2025-5-21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配好文
发表于 2025-5-2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都NB
发表于 2025-5-2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线路存了,不用做攻略了
发表于 2025-5-2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原生河北人 欢迎您~~
发表于 2025-5-2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楼主的ID和独特的贴格,我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就像即将打开一个装满玩具的盒子,细细琢磨,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25-5-2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震撼!!!!!!! 如此详细,无敌了!!
发表于 2025-5-2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风狂野 于 2025-5-21 10:44 编辑

彩绘散乐浮雕那篇 一个个长得都跟郭德纲似的。
西汉镶黄玉鎏金铜铺首  这个玉的雕工真润啊。
发表于 2025-5-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

到一定年纪后,突然就懂得欣赏壁画,造像的美了,就跟开悟了一样。
发表于 2025-5-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好贴,楼主辛苦
发表于 2025-5-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带的啥头?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09: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风狂野 发表于 2025-5-21 09:42
一看到楼主的ID和独特的贴格,我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就像即将打开一个装满玩具的盒子,细细琢磨,好 ...

独特的贴格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0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fx 发表于 2025-5-21 09:52
带的啥头?

还是老三样,sigma85 1.4,博物馆用sigma105 2.8微距,35g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5-22 20:10 , Processed in 0.04473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