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6850|回复: 46

[主板] 有没有关于主板供电详细科普的贴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就是一知半解,现在越来越有点搞不明白了。在哪儿能看到这些玩意的详细科普呢?

比如串联/并联/直出的分析。MOS一上一下/一下两下/两上两下的作用。4相4路输出/4相8路输出/6相直出这些的电流详解。
发表于 2024-8-1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油管上有个Actually Hardcore Overclocking的频道,你频道内搜phase就能搜到大量硬核解析。

我觉得没必要深究这东西,上下桥的MOS已经很少见了基本都是一体的DrMOS,现在除了价格非常便宜的丐板,供电规模基本都是超模的。
发表于 2024-8-1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8-1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客服也行呗;
否则就查下主板的MOS型号以及个数,看下功率能带动多大的U就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tide~ 发表于 2024-8-19 16:18
基础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7891361

这个我早就明白了,想弄清楚的是具体在直出/倍相/并联的情况下,每相MOS/电感/电容的实际有效电流,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的衰减情况,如果有更详细的供电整体科普就最好了。

MOS在一上一下/一下两下/两上两下的情况下,有效输入输出电流和高温衰减怎么算。和DRMOS具体的区别这些。
发表于 2024-8-20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搞2上2下,而不是1上3下
上桥是12v,电流非常小的
发表于 2024-8-20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4-8-2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bigeblis 发表于 2024-8-20 07:17
在哪里得出结论上桥电流非常小?

上桥是12v,下桥给cpu只有1v左右
你说呢
发表于 2024-8-2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de~ 于 2024-8-20 12:24 编辑
maniacwj 发表于 2024-8-20 01:29
这个我早就明白了,想弄清楚的是具体在直出/倍相/并联的情况下,每相MOS/电感/电容的实际有效电流,和温 ...


查下你主板上mos管型号,搜下数据表吧;
只能看到单管(不分上下/不串不并)的温度/电流(/固定门控电压)下的曲线图;至于上/下、串/并找原理了解一下就够我们用户级解惑的了吧(例如并是分流-->降低温度);
雾里看花,我也有些想不通的地方:例如温度越高,mos的Id连续电流越大,那么常说的供电过热是指哪部分,脉冲发出部分的IC?我有2台电脑都遇到过供电过热-->CPU Packgae 上下波动几瓦 或 直接掉至TDP数值上(笔记本);

下图是我笔记本的mos参数中的曲线图(对台式主板没什么参考价值)
捕获.PNG
发表于 2024-8-2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一知半解
发表于 2024-8-2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4-8-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bigeblis 发表于 2024-8-20 12:50
峰值是不会有区别的(我认为论峰值的话上桥会更大一些),平均值因为上桥导通时间非常短会显得很低。
但 ...

具体我不是很清楚,只是假设一下上下桥导通是同时进行,不管导通时间多少,上桥12V,下桥1V多,损耗系数按照10%算,输入P*90%=上V*上I*90%=下V*下I=输出P,上V是远大于下V,按公式看,上I确实要远小于下I
如果不是这个原理,请见谅,我只是按自己一些物理基础知识想一下
发表于 2024-8-2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tian80 发表于 2024-8-20 14:13
具体我不是很清楚,只是假设一下上下桥导通是同时进行,不管导通时间多少,上桥12V,下桥1V多,损耗系数 ...

mos选型很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峰值电流,上桥导通时间窄,需要的峰值电流高,所以有时候需要两个上管

PWM斩波降压,路数越多,工作窗口越窄,上管峰值越高
发表于 2024-8-20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一点的都用十多个脚以上的一体化芯片了,独立3-8个脚功率管的算是比较老款了。
发表于 2024-8-2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4:29
mos选型很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峰值电流,上桥导通时间窄,需要的峰值电流高,所以有时候需要两个上管

PWM斩 ...

上下桥不是同步导通的?
发表于 2024-8-20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tian80 发表于 2024-8-20 14:13
具体我不是很清楚,只是假设一下上下桥导通是同时进行,不管导通时间多少,上桥12V,下桥1V多,损耗系数 ...

不同时导通,理解错误,公式套用也错误
发表于 2024-8-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4-8-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4:29
mos选型很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峰值电流,上桥导通时间窄,需要的峰值电流高,所以有时候需要两个上管

PWM斩 ...

电流一样,一般是下管并联
发表于 2024-8-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4-8-2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cl2009 于 2024-8-20 14:58 编辑
tiantian80 发表于 2024-8-20 14:44
上下桥不是同步导通的?


当然不能同时导通,同时导通vcc直接接地

这玩意原理不难理解,有一个惯性组件叫电感,有两个回路

上管导通下管截止,vcc驱动电感,电流产生惯性,这个时候电流在第一回路中运行

然后上管截止,下管导通,电流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在第二回路中运行

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有重合,重合部分放置一个电容储能,就完成了斩波降压

以前斩波降压没有下桥mos,只有一个二极管,叫续流二极管,发热太大就换成mos,这俩mos是工作在同步死锁状态,也叫同步斩波
发表于 2024-8-2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Montelucast 发表于 2024-8-20 14:55
电流一样,一般是下管并联

这玩意高中时候就玩腻歪了,你肯定没自己搭过电路,也没拿示波器看过,算电感、电容、mos还是需要一定实验基础的。

我前一段时间工作刚做了一个两万A的大电流发生器,你猜为啥没选mos或者IGBT做续流?
发表于 2024-8-2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5:02
这玩意高中时候就玩腻歪了,你肯定没自己搭过电路,也没拿示波器看过,算电感、电容、mos还是需要一定实 ...

我猜你就没做过cpu的供电
发表于 2024-8-2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Montelucast 发表于 2024-8-20 15:53
我猜你就没做过cpu的供电

看来你不知道电容是干啥的,也没遇到过电感饱和的情况····槽点太多,算了,不扯了,你是对的,我确实没做过CPU电源
发表于 2024-8-2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6:04
看来你不知道电容是干啥的,也没遇到过电感饱和的情况····槽点太多,算了,不扯了,你是对的,我确实 ...

你说错了
发表于 2024-8-2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板子供电设计是眼花缭乱的
发表于 2024-8-20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4:56
当然不能同时导通,同时导通vcc直接接地

这玩意原理不难理解,有一个惯性组件叫电感,有两个回路

这么一说我明白了
发表于 2024-8-2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各位,是我想简单了
发表于 2024-8-2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4-8-2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bigeblis 发表于 2024-8-20 19:14
同步整流对下桥的导通电阻要求高,并联可以显著降低导通电阻从而提高效率

是这样吧? ...

导通时间比15%左右吧,所以下面的发热是主要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dcl2009 发表于 2024-8-20 14:56
当然不能同时导通,同时导通vcc直接接地

这玩意原理不难理解,有一个惯性组件叫电感,有两个回路

能把一个事儿说得简单易懂,真是门技术!

不,是艺术!

我这么理解你看对不对:电容我们只关心它的储能数值就行了。电感部分我没太明白,它也负责变压的工作吗?还是只负责开/关门的工作?

上下桥MOS,因为通过的电流不同,上桥的发热要低于下桥,所以一上二下的设计比较多,二个下桥分担一下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4-26 13:51 , Processed in 0.01499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