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彦彬Trent 于 2025-7-25 22:35 编辑
在之前的篇幅中我曾聊过这支镜头 但内容全部以胶片为主,这支镜头从2018年入坑全幅胶片时就跟着我了 近几年对胶片热度退烧,同时也一并把它转让给下家了 怎么会在GFX平台想到拿它来试一下,也是一场巧合 当初已经被下家给拍下付款,脑子里突然一个闪念 手里不是有尼康转GFX的环吗,何不在发货前来试一试它在4433中画幅的表现如何 可惜急于拍素材连机身合体照都忘了拍
先说结论,这支镜头的像场是不够大的,在整个对焦范围内覆盖情况不一样,近摄没问题,中远摄暗角很重并会有黑角 塑料做工稍显廉价,抚摸系数不如早期的纯手动标头,等效全幅40mm F1.1
前五篇毒镜写的都是基本覆盖和覆盖较好的镜头,这一篇就当给大家一个负面案例来看吧,所有样片我都不做任何暗角校正 在进入样片环节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尼康F卡口系统50mm F1.4镜头的历史
尼康最早的50mm F1.4始于1962年的Nikkor-S AUTO 50mm F1.4 5组7片planar双高斯结构,两个胶合组,最初版本最近对焦距离0.6米,后期改为0.45米 如果你是鞋厂粉,你大概率在阿B看过links评测这个镜头
之后又发布过一个SC多层镀膜版的Nikkor-S.C AUTO 50mm F1.4 结构相同,白嘴变成了黑色,菠萝头对焦环,不得不说颜值是很高的,抚摸上品
时间来到1970年代,K版的AUTO 50mm F1.4面世 结构仍然是一样的,外观改为橡胶对焦环,颜值稍逊于SC版本,最近对焦距离0.45米 K版还有一个版本,外观与后继的AI版很像,但是AUTO卡口,可以从兔耳朵是否镂空来判断
1977年,尼康发布Nikkor AI 50mm F1.4,AI(Automatic Indexing)允许全开光圈测光的卡口 如何分辨?镂空的兔耳朵、光圈环底部有凸起、蓝色F16光圈字样 结构依然是7片的双高斯,但还是不是初版的5组两个胶合则不得而知了,我实在找不到光学结构图
1982年,Nikkor AI-S 50mm F1.4面世 优化了自动曝光,支持快门优先和程序自动曝光 光学与AI版一样,外观区别是橙色的F16光圈字样
1986年,逐步进入AF自动对焦时代,初版的AF 50mm F1.4面世(不带D) 塑料镜身,螺丝刀对焦,光学结构6组7片双高斯
1991年,AF 50mm F1.4N,这个版本比较少见,长得和50 1.4D比较像 对焦环改为橡胶环了,依然是不带D版本,光学理应和上个版本是一样的
最后,1995年,AF 50mm F1.4D发布(Distance)支持3D矩阵测光
仍然是6组7片,优化了镀膜,从初版的50/1.4到这个D版,光学结构基本都没有大的改动,小修小改用了30多年 直到2008年,后任的AF 50/1.4 G,7组8片的全新设计,就不展开说了 先看一看50/1.4D在5000万像素中画幅数码传感器的表现
暗角可算是很重了,全开反差较低
解析力还过得去,算得上能数一数毛 还有就是,好多标头转4433中画幅,桶形畸变会变得更明显,它也不例外,需要后期校正
样片
惯例拿阿喵试镜看看数毛情况,这暗角...也可当氛围的一种
这张有点黑角了,其实从成像氛围来看我还是挺喜欢的,可惜像场不够大 现场的光源条件合适,即使是滤镜直出我觉得效果也不错
焦外典型的老双高斯风格,柔里又带点硬
再试试家里的黑哥,太黑了数不见毛,这焦外我还挺喜欢,而且等效40mm的视角也很舒服
五原路口这个餐厅每年都变个样,不过夜晚这条街的氛围还是可以的,适合扫夜街
只要背景恰当,夜晚拍出来的焦外也是比较有味道的
安福路这条马路还剩什么,昔日餐吧马里昂巴不在了,剩下的只有满大街的年轻女孩和满满的商业味道
其实尼康历代50/1.4像场大小都不太行,AUTO版的看过别人转GFX,有小小黑角 AI版的在尼康典范店试过,覆盖情况和D头差不多,G头没试过但根据群友说无限远小小黑角~唉 这种情况也不是不能用吧,毕竟现在PS强大,可以先把暗角校正露出的黑角用移除工具清除 或者裁掉大约1mm的视角,只是后期工作量会增加,使用体验不完美,尼康的镜头我还是很喜欢的,有点可惜!
不过最近找了个成像风格有相似度,且像场明显大的多替代品“宾得A50mm F1.4”等素材够了来写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