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5

[单车] 关于Brompton G-line车型的一些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7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jzmm 于 2025-9-17 08:40 编辑

很久没有发帖子主要是瞎忙+懒。。把爱好当副业思路得打开要不然真的越玩儿越窄就没劲了。。

去年9月Brompton发布了G-line系列,第一时间看了一下GCN的分享视频感觉还不错。亚洲区不是首批发布的区域,只好托业内朋友从欧洲定了车架拿来研究,自己边分析边装起,综合路况和快速骑行等几种模式都试了,也安利了几台给身边的朋友,半年下来算上在途的也折腾了7-8台,能把其中几个案例分享在这里我觉得还是有点意义,个人认为在三折车或者说折叠车这个范畴内,G-line是独一档的存在。

之所以定的都是车架其实并不是因为订不到整车,按照对于整车的实物分析,很多原装配件依然保持Brompton利润点本色,不但没有凸显G的优势反而拖了后腿,也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问题除了重。不过厂家的考虑主要是利润和成本,和改装店思路绝对不同。首先13.x-14.x kg的重量并不友好,无论是骑行还是推行拎着都相当笨拙,所以改装的首要任务是减低重量。其次shimano的内8速(或者说各家的内8速)花鼓的使用对于以往的那颗民用内3速轴提升很多,但是后花鼓内变速的重量负担和骑行感受依然拖沓。对于原配外胎也是个人感觉不是很理想的点,Schwalbe G-One All Round的花纹和防刺能力并没有提供很强的信心支撑,反而在公路等平滑路面使用又产生额外阻力。

本贴一共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测试车、第二部分是朋友的玩具和第三部分同类对比分析。因为这些车是我装的,所以很多思路完全是我个人喜好和坚持的一种体现,不免有些重复,各位包含。


第一部分——我自己的测试车

每次涉及到新车型、配件或者周边,我的习惯都是自己先用后根据判断是否继续推广或者订货,G也是一样。第一台车必然是我自己反复探索的平台,稳定后也提供了很多朋友进行上路试骑以积累更多反馈。自己的车后续还有很多测试任务和很大调整空间,当前这个状态比较过度随时都在变化,目前是10.17kg。

1-整体.JPG
▲当前状态使用451轮径配合30c(1.2寸)的Schwalbe SX-R外胎,飞轮配置了7速(11-12-13-15-17-19-21),主要应用场景是城市自由骑行、快速通勤和4+2旅行。

2-整体.jpg
▲全折叠姿态紧凑方正,依然是一台Brompton的长处。为了容纳更大的轮径以及碟刹系统,G的C-T(主梁长度)和C-C(五通中心到座管夹顶端)都增加了4cm左右,前开档从74mm变为100mm,后开档搭配不同配件适配135x10和142x12规格,同时为了解决不同身高的骑行者,头管的规格分为S、M、L三个型号,对应了不同的高度和前伸量,因此综上折叠后的体积也有所增加,大约为6x-7x-3x的cm数量。

3-整体.jpg
▲从斜上方可以看到头管弯曲的姿态,我的身高在175左右,因此M头管的选择中规中矩,同时还可以使用不同规格的车把来微调骑行姿态。

G-line尺码.jpg
▲这是官网的参考尺码表,身高选择相对比较明确,临界选择可以买小然后用车把来平衡。

6-前部.jpg
▲轮组的选择决定车辆的使用场景,前期测试用了20寸的辐条轮组配合1.5-1.9规格的多种齿胎,效果因胎而异吧,稍后第二部分的照片有说明。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更偏速度的胎型,所以在含胎轮径大体一样的情况下我选择451轮组配合快速胎,主要选择在Schwalbe 30c(1.2寸)的SX-R和松下的Mini lite 28c(1-1/8),二者均为高压折叠胎,前者胎质更为软粘,后者性价比更高颜色丰富。

4-后部.jpg 1
▲G很重要的一个提升是轮组或者说花鼓的适配性更好,前轮原生100x12桶轴、后轮更换叉脚连接片平滑升级142x12桶轴,绝大多数正规品牌的公路碟刹花鼓都可选择了。如果是我自己定妆那么一定是extralite花鼓+DT或者Sapim辐条自编高制程国产碳圈的轻量化模式(玩车多年落下的病。。唯轻不破。。),考虑到来试骑的朋友体重习惯各异,恰逢友商新发三刀于是支持一下。当然1000g的451桶轴碟刹3刀轮组在市场上应该是很不错的产品了。

5-后部.jpg
▲波浪纹圈型配合错位不等径三刀辐条,辨识度不错且不显平庸。

7-后部变速整体.jpg
后轴.jpg
▲第一代G的原生变速是Shimano Alfine内8速后花鼓变速(人力车)和常规的外4速(后轮驱动电助力),得益于保留了原生外4速的安装座,配合改装件可以满足我绝对追求原厂变速模式的癖好。国内早期量产G改装后张链器和桶轴尾勾的主要是RUHM(铝)、H&H(铝)以及Suncord(碳),这台车风格更碳一点所以选择Suncord,稍后其他车也有选择H&H的案例。

8-后部变速整体.jpg
▲变速器用Brompton原厂那个黑塑料也不错(最大21T飞轮支持需注意),手头拿起什么装什么就好倒是不需纠结,作为自行车传动的核心部件(手变/指拨、前拨、后拨)之,除了传统三大厂之外其他这些全靠摸索、经验和运气。

9-飞轮.jpg
▲飞轮部分也是为了测试和试骑需要装了7片,通常这个轮径我自己用54t(52t)盘片对11-13-15-17(18)四片飞轮就足够了。过多飞轮片的存在不论是链条张力跨度还是链条线偏移过大都是各种问题,因此即便上多片也尽可能不要太大跨度,当前是一套电镀黑的钢制分体飞轮,间隙为11s设定,组合齿数为11-12-13-15-17-19-21(23),塔基剩余空隙使用铝合金塔基垫片补足。

14-把端.jpg
▲Brompton的多速设定关键部件是指拨无疑,考虑拉线比和安装方式,那么通常10速到12速的SRAM山地指拨最佳,如果能够组合到刹车上比较理想。

10-中部.jpg
链条.jpg
盘片.jpg
▲G的五通和后叉转点外宽没有变化,但原厂中轴比16寸版本宽了9mm以避开折叠的加宽后叉,于是传统Brompton改装中非法安装的一些曲柄无法再使用了。对于分体模式的牙盘组选择和原厂一样的128mm宽度中轴最稳妥。一体牙盘则要考虑轴杆的长度,能选择独立轴杆的试错成本最低,比如我这次用的RaceFace是和Cannondale的hollowgram通用独立轴心模式,能够容易的买到各种长度的原厂和副厂轴杆,这台车用的是136mm的轴杆,配合3mm偏移量的直装盘片没有问题。关于直装盘片其实也有一些取舍,国产两家主要品牌PassQuest和Stone的铝合金CNC正负齿盘片对上一些链条会有较大噪音同时更换盘片需要拆装整个牙盘稍显不便,好处不止在于整体性和外观辨识度,其无盘钉安装方式和不同偏移量可以有效避免折叠蹭后叉的问题,甚至精心选择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踩踏宽度。

轮组局部.jpg
刹车局部.jpg

E扣.jpg
▲G的另一大变化是刹车部分变为碟刹,前后均采用Flat Mount的公路直装模式。原厂配置使用了台湾彦豪的油碟其实完全够用,不过心情也是车辆配件选择的必要条件。。手头有UT的鲍鱼也有M9100的刹把都给装上了。。完成体或许会用Trickstuff的全套或者Hope的主体配Trickstuff的金属盘片,就像图片中型号UL轻量化全金属。

11-中部.jpg
▲这个Tiparts小饼干易行轮是在探索折叠最低姿态,配合原厂橡胶减震全折叠后离地间隙3mm算是极限了,后换成了35mm的碳纤维支脚。坐管夹随车架配的原厂Pline版本,考虑到这两年Pline模式的原厂坐管夹有一定比例夹不紧,直接换成了H&H的手柄。


12-前部.jpg
▲G的T管折叠盘重新设计了,和CPT都不一样,所以即使C扣外观接近T的模式,实测也不兼容,还是坚持原厂稳妥。

13-前部.jpg
▲脚踏的存储方式可以兼容Tline的前叉安装,配件通用的。

15-把立.jpg
▲头管把立盖和Tline一致的大镂空四钉结构,原厂是铝把配合4颗M5x20的钢螺丝能够满足8nm的标称强度,我换了Tline的S把和钛螺丝,配合止滑剂按照Tline的扭力锁4nm。

16-头部局部.jpg
▲头管连接方式也是T模式,通过铝合金连接柱连接铝合金前叉和头管,拿手头的T对比了一下,结构虽然一致,但是很奇怪的是居然厚度还有差异,黑色连接柱G的比T的矮个几mm,考虑到四钉锁死结构,如果把T的直接扔上来上部两颗穿钉可能锁不紧所以还是不要瞎折腾了,且前伸角度也别扭。

后部减震块.jpg
▲减震胶块看上去和P/T外观一样其实内部结构还是有些变化提升,原有的锥形金属头换成了钢制死环为了强度和稳定,暂时维持原厂即可。

前部.jpg
▲钢制头管也是类似Tline模式,口径安装都是一样但是高度不同矮了几mm。内衬两颗M5螺纹衬套用于安装猪鼻挂架,T的可以直接用,其他的有大把转接方案都可以几十元转接座解决。碗组也是T规格,FSA产品上下轴承和轴碗之间空隙明显需要重油,前叉是铝合金切削的椎管形态,无须底档直接对碗组轴承,接触斜面不大也是重油。

前部挂载.jpg
▲车架头管前叉的尺寸放大,也给挂载扩展提供了可能。以往困扰16寸车型的水壶架孔这次头管背面和前叉右外都给了,不过前叉那里还是建议用的德国Fidlock的磁吸座,装水壶架一个是丑一个是折叠影响。

头管局部.jpg
▲蟹钳和头管固定方式类似Tline,但是结构强度提升了,通过垫片调节和正反装那个黑色塑料球球可以控制头管车把与前叉距离,做到更加紧凑。

中部.jpg
▲车身关键部位的T管折叠盘穿钉,T的时候是对穿螺丝螺母,细又松的设计让整车松松垮垮。追求强度的还是上钢制一次性膨胀穿钉稳妥,对比C\P,G的穿钉更粗很多。T管下侧的那个钢圈一直是传统Brompton前刹车线的穿入结构,不过在G上改了油碟其实没必要穿了,间接也减少一个磨损点。

座管夹.jpg
▲减震释放扳手由于G也做了变形优化,装车的时候还没有副厂出(现在HH出了)所以就沿用原厂部件先凑合。也可以打印个替换的把手换上保持钢件不换就行。


以上是第一部分我自己的测试车,下边简单发一些朋友的玩具,思路依然明确只是需求差异。

第二部分——朋友的玩具

夫妻双双去玩耍配置,都是一代目体验版,部分配件并没有直接顶到头先体验后升级优化少花冤枉钱一直玩是我的宗旨。两台车的设定目标几乎相同,男士178,女士168,所以都是M号车架,没有大城市通勤骑行需求,主要用途是开着乌尼莫克去到处转转这俩车放进收纳空间刚好合适也能跑跑野地土路什么的。考虑荒郊野岭的维护难度用了我喜欢的更轻更好处理的日产EQUAL线碟,男士更强壮绿车基本是按照他的身材确定的,女士不太喜欢猛造所以舒适轻量一点。

DSC01628.jpg
▲当前配置10.52kg,风格和我的车完全不同。。。

DSC01618.jpg
▲折叠形态,600mm的钛合金坐管显得突兀一点是因为G的设计折叠后坐管直接对准后减震位置而不是杵在地上,所以其实可以缩短一些坐管长度需求,考虑到体重问题和使用场景,还是希望骑行时坐管更多的插入车体所以没切。

DSC01620.jpg
▲因为路况需求,所以没用原厂模式的外胎换了Schwalbe的1.8规格20寸SmartSam齿胎。其实按我的想法兼顾启动和路况最好的选择应该是Schwalbe的little joe 1.4,更轻更好用,结果20寸折叠款全国没货只好放弃。

DSC01621.jpg
▲银钛绿配色,曲柄使用标准公路版ee没问题只要不上盘爪,其实ee也有更长轴心的山地/Gravel版本可选,G车我建议如果能行还是上长轴心的吧,盘爪盘片选择更多。

DSC01622.jpg
▲这个就是上文提过的第二种后变速张链器品牌H&H出的,这牌子结构尚可其他比如包装、颜色和说明什么的全拉跨,外观强迫症用可能费劲点。

DSC01623.jpg
▲YBN的链条目前用的比较多,大厂做工颜色丰富渠道稳定也没可能被假货骗用着挺好。

DSC01624.jpg
▲朋友旧车拆下配色使用节约投资,论产品的稳定性和颜色Tiparts比同类三无品牌强点。

DSC01625.jpg
▲Equal线碟本体,双侧调节,横拉,全包装带配件性价比挺好。G的后刹车一改往常放到了左侧主要是碟刹安装的缘故,所以刹车线管要在后叉下侧走一个死S弯,除非特殊还是用油碟好点,不过这个线碟配合轻飘飘的各种刹把手感足够好就用起来。


DSC01627.jpg
▲刹把也是利旧主打一个颜色搭配,同样来自tiparts系,由于卖的够多总算很欣慰的看到越来越多的技师顾客知道这东西用的公路刹车线,不可调行程适合大手用户。

DSC01629.jpg
▲spur的铃铛,黑色标准版。

DSC01626.jpg
▲上文有说过G的前叉与碗组轴承接触面是个很小的斜面,直接再叉子上加工出来,所以对于不同的碗组即便轴承内径是一样的,外壳不同轴承位置不同高度不同安装效果也不同,ChrisKing的insert7当然可以从Tline上移植过来,堪忧的是在T上本身就有的缝隙进一步加大了。。1k5左右的售价配上几百的变径圈无论是安装还是重量价格都很差劲属于逆向改装了。。当前众多碗组中woodman的一款可以说完美配合T\Gline,1480元台产6-7个颜色可选不错的。

DSC01630.jpg
▲车座部分是西边的钛合金品牌Ti39的钛本色天枰座管配合闪电3D打印车座,这个车座10km以内综合路况基本不挑人,再远就看耐受度了。。。

下面继续朋友第二台车,这个是给老婆使用,骑行能力稍弱需要更轻更舒适。
整体-1.jpg
整体-4.jpg
整体-2.jpg
整体-3.jpg
▲既然玩车改车那么目标功能外观喜好这些都要满足,橙黑配色的基调,20寸SmartSam齿胎的和轻柔齿比的综合路况场景配置,后续根据使用心得继续升级。

前部-2.jpg
后部-1.jpg
后部-3.jpg
▲轮组的配置侧重于配色和车辆感受,由于小轮径碳圈只有中国生产,因此国产碳圈选个口碑质量售后都有保障的牌子中规中矩的安排起来,其他辐条花鼓后续可以不断折腾,这也就是编制轮组比一体有趣的地方。

车把部-1.jpg
后部-刹车-1.jpg
后部-4.jpg
▲刹车系统依然和上一台绿车保持一致,颜色选择黑色搭配,女生手掌不如男士大黑色的选择性也很大,就不再用同款“三无”产品了换Extralite吧,调试后手感稳妥。

后部-5.jpg
后部变速-1.jpg
车把部-2.jpg
▲变速一套黑色H&H,飞轮齿比留了一片应对突发,其他都保持平顺和柔和,没有过于追求多速。指拨依然坚持SRAM,配合Tline M把也没有走线问题。

前部-3.jpg
▲脚踏座和前刹车线管,之所以上边讲前刹车线管没有必要走入T管右侧下端的那个铁圈,是因为脚踏座的位置稍有碍事儿,在一些角度情况下可能会刮擦刹车线管,这样分开两不打扰多好。。。

前部-4.jpg
▲Fidlock大尺寸新款水壶,腰带、壶身、壶盖、防尘帽和磁吸座都是可拆卸单换,比较良心除了价格稍稍有点高。

中部-1.jpg
中部-3.jpg
▲牙盘的选择放弃了3钉的EE(盘爪固定方式缺陷)转而使用新的8钉结构,但是黑色暂时没有就干脆还是用到ROTOR吧,至少在轴杆长度、盘爪固定方式、重量及价格方面更理想和稳妥。由于朋友的爱人我并不直接了解,所以盘片暂时用一张旧的ston四钉来测试,最终感受反馈后再花钱也不迟。ROTOR目前的问题主要是自家标准的4爪Spider不支持shimano规格盘片,只能在很小众的范围选择或者换五爪or直装。

中部-2.jpg
▲纯支持不推仅占个位置,小号黑色先装上吧,后减震折叠模式离地1cm左右,其实真不如45mm的碳纤维支撑片好用。

以上第二部分也啰嗦完了,接下来第三部分先看几个对比实拍,说说我的一些比较后的看法。本来脑子里想了好多文字,后来想了想跨品牌对比还是算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到没有谁更好的绝对说法,几乎正规品牌的折叠车我都有过或者有,所以如果有兴趣探讨各种方式知无不言吧。

DSC01508.jpg
▲先放一张G vs G,快速模式和综合模式的对比,折叠后基本没有太大差异,姿态上由于我自己的(左)用了超小的易行轮所以有点点后坠感,可以无视。从451-30c到406 1.4、1.5、1.85、1.9外胎基本正常折叠和安放,没有障碍。之所以没有尝试2.25、2.35、2.4的各种胎主要是觉得这车没有使用场景,徒增1kg的重量还没有合适的地方骑行纯粹鸡肋,且这个车型整体比较运动和粗壮,没有BikeFriday某些车型上粗胎那种拧巴的反差感所以还是不去尝试了毕竟都是钱。

DSC01512.jpg
▲最后是和爱人的莎草白Pline折叠对比,打开模式其实差别挺大的,但是全折叠后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三维各大了10%-15%吧。基本上放在车里或者家里没有什么太大压力,折叠方式和姿态也都一脉相承。

外胎对比.jpg
▲上文有讲过几种胎形的选择,放一张对比图看一下花纹比较直观,其实轮胎的选择还是需要依据自己的使用场景来看,我主要关注500g以内的胎,无论是齿形。所以如果轻度复杂路况,那么考虑Smart Sam 1.8或者Billy Bonkers+西班牙防刺海绵。如果想要野一点、启动和城市、国道、长途也有一点点又要轻还是需要满世界去找Schwalbe Little Joe1.4 折叠最佳。如果想动作一下也不喜欢颠簸那么1.4-1.9的G-one或者SX-R更好一点。高速胎无疑就选松下mini lite吧,性价比碾压。

最新的消息是国内和日本都准备上市了,选择国行整车还是选择单定车架改装都是不错的选择。G的舒适重量我认为在9.5-10kg,投资预算基本上在4w-5w之间就能有不错的搭配,作为能够既要又要的选择,无疑比传统的16寸产品更加理想一点。或者。。也可以双开16寸的老款限定微改优雅遛弯+深改G去浪。。

全文完~






结论:

优点:配合适当的改装件,Brompton的G在骑行能力、折叠能力、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是非常出色的一台车。

缺点:投入成本较高。













评分

参与人数 2邪恶指数 +35 收起 理由
Wolverine + 5
靑靑孖紟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9-1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布GLINE13.x~14.x公斤? 我bird素车11.06公斤,之后只改了脚踏,坐垫10.9公斤
IMG_0054_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9-1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靑靑孖紟 发表于 2025-9-17 08:40
小布GLINE13.x~14.x公斤? 我bird素车11.06公斤,之后只改了脚踏,坐垫10.9公斤

一代16寸太平洋v鸟7.8kg。。现在屋里还有个GT。。鸟如果装上内变速,也是13-14公斤了。。重在后轴。。哈哈哈。。
发表于 2025-9-17 1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好看
发表于 2025-9-1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5-9-1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g-line的外型实在不好接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hiphell ( 沪ICP备12027953号-5 )沪公网备310112100042806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GMT+8, 2025-9-17 20:39 , Processed in 0.01439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7-2024 Chiphe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